入夏以來,從滬蓉高速荊門西出口下高速,沿荊門環城快速路行駛約一公里,道路兩邊賣瓜攤點和大棚設施便映入眼簾,不少瓜農直接打出“雙井西瓜”的招牌,切開一個品嘗,皮薄肉脆、甘甜爽口,這就是湖北省荊門市漳河新區雙喜街道雙井村的致富寶。
(資料圖片)
雙井村黨支部書記劉偉向記者介紹,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西瓜,設施栽培近萬畝,帶動周邊2萬畝,是遠近聞名的“西瓜村”。2011年,“雙井西瓜”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2018年,雙井村因西瓜產業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如今,村民靠種西瓜發家致富,初步實現“4個2”,即畝產收入超2萬,戶均200萬存款、2套房、2臺車。西瓜老產區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雙井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小拱棚”變“大尖棚” 宜機化促進農業生產
2006年,在外做了幾年水果生意的退伍軍人劉偉決定回到家鄉種西瓜,當時的雙井村因交通不便等原因還是省級貧困村。在當地農業部門的支持下,為了與其他露地西瓜主產區錯開季節上市,加上當地倒春寒和梅雨的影響,劉偉一開始就采取設施栽培方式。
2008年前后,村民種瓜用的主要是毛竹小拱棚,后升級成5米寬的水泥骨架大棚,水泥固然更堅實牢靠,但對于需要在棚里勞作的瓜農來說,頭、手碰到水泥桿上受傷是常有的事。
2014年,荊門市政府出臺設施蔬菜以獎代補政策,種瓜設施又陸續更新換代成8米寬的鋼架大棚。轉折發生在2018年初,一場大雪壓垮了全市9000多個棚。“當晚,村民們從床上爬起來,一邊掃雪,一邊看著大棚塌。”荊門市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付祖科回憶道。
天災教訓是慘痛的。這也引起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設施栽培崗位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教授別之龍的重視。他多次來到劉偉西瓜合作社,指導農戶進行設施結構宜機化改造,適當縮小大棚跨度到7.3米左右,大棚肩高提升到1.7-1.8米左右,大棚頂高提升到3.3米左右。不僅能提高大棚的抗風雪能力,也適合土壤深松、深翻、旋耕等作業機械化操作。
2023年6月,農業農村部等國家四部委發布的《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中明確提到,建設以節能宜機為主的現代設施種植業,提高宜機化水平,有序推進產業提檔升級。“設施大棚的升級改造加速了當地西瓜產業的發展。”付祖科表示,未來荊門還將在農業設施智能化方面持續發力,讓農民種地更輕松。
“瓜-稻-菜”輪作種植 錢糧雙增效益好
種西瓜效益好,但西瓜種植需要輪作換茬是個躲不開的問題。不換茬則容易引發病害,造成減產,然而村里土地數量有限,換地種瓜很難實現,很多村民也不愿像外來種植戶“追著太陽去種瓜、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經過實驗探究,別之龍給出了答題之道。通過推廣“瓜-稻-菜”輪作種植模式,春夏種早熟西瓜、夏秋種晚稻、冬種高油酸油菜薹,使土壤系統在不同季節間干濕交替變換,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改善了土壤結構。
“這樣種出來的西瓜更甜,晚稻和油菜薹也很好吃。”劉偉告訴記者。大棚西瓜收獲后在大棚上搭建防蟲紗網,減少了水稻種植的農藥用量,保證了水稻的綠色健康品質。高油酸油菜薹不僅能放到市場上賣,還能翻到地里作綠肥,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
十多年來,別之龍還多次帶團隊在合作社舉辦觀摩示范會,引進多個抗病性強的西瓜和砧木品種,推廣西瓜專用肥、西瓜嫁接苗健康種苗生產技術、設施機械化耕作技術、小果型西瓜吊蔓栽培、西瓜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助力雙井西瓜地標產品提質增效。
據測算,雙井村“瓜-稻-菜”輪作標準化基地每畝可產西瓜約6000斤,約1000斤晚稻,約800斤油菜薹,除去物料、人工等成本,每畝一季西瓜純收入超過1.2萬元,加上晚稻和油菜薹,每畝年均純收入超過1.6萬元。該模式不僅有效緩解了設施西瓜的連作障礙,而且實現了西瓜和糧食作物生產的有效銜接,還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是適合西瓜老產區的綠色可持續生產模式。
城郊發展“瓜-稻-菜”的輪作模式豐富了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近年來,荊門市積極對接部、省重點農業產業鏈,緊緊依靠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專家團隊,引進傅廷棟院士等領銜的“院士專家工作站”,聘請別之龍等專家擔任荊門市產學研合作平臺“農博士”,推進全市一袋米、一壺油、一頭豬、一只蝦、一棵菜、一枝花“六個一”工程建設,保障錢糧雙增。
好西瓜賣好價錢 黨建領航品牌建設
“不僅要讓雙井西瓜好種、好吃,還要好賣。”別之龍告訴記者。早在2008年,劉偉牽頭成立荊門掇刀雙井劉偉西瓜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計劃生產、采購農資、集中育苗、技術指導、品牌銷售,分戶種植”的“五統一分”經營方式。
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劉偉西瓜專業合作社社員從最開始的3戶拓展到330戶,獲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稱號,理事長劉偉先后當選為村委會主任、村支部書記,推動支部建在合作社,黨員聚在產業鏈,農民富在項目上。
在黨支部的引領下,雙井村依托“雙井西瓜”品牌在市場上持續走俏。“以前得自己把瓜拉出去賣,現在回頭客多了,大車都能直接開到地里,批發商自己來村里收瓜。”西瓜種植大戶張啟兵告訴記者,在別教授的指導下,瓜農的技術是越種越好,他深感西瓜品質提升后,賣瓜的底氣也更足了,“五一”節剛下地的瓜能賣到5-6元/斤,端午節批發價還能到1.8元/斤。
為加強“雙井西瓜”品牌建設,雙井村已連續多年舉辦西瓜品牌推介活動,引進北京大興西瓜節的品鑒標準,評選表彰種瓜能手。并且加入荊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通過二維碼信息化建設將西瓜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清晰地展現給廣大消費者。
“雙井村西瓜品牌建設與黨建領航、產業帶動、科技支撐、特色發展、質量興農分不開。”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園藝林學學院,荊門市農業農村局與雙井村開展黨建品牌聯學聯創活動上,華中農業大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郭剛奇表示,將與當地一起共同探索以堅強有力的基層黨建引領高質量的鄉村振興和高水平的鄉村治理道路,強化校地共建,優勢互補,實現資源聯合,發展聯動,助力“雙井西瓜”品牌享譽荊門、沖出湖北、走向全國。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肖長惜認為,雙井西瓜品種好、品質好、品牌好,是名副其實的致富瓜。荊門用了十余年將“一顆小西瓜”育成“一個大產業”,充分凸顯了久久為功培育農業產業的務實定力,也進一步證明了農業確實大有可為。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樂明凱 見習記者 胡燕俊
標簽:
上一篇:河南: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賦能”|全球熱點評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長安三萬里》:以國漫方式誦讀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詩篇文匯報
2023-07-06 16:04
原標題:詩意動畫帶觀眾夢回盛唐(主題)《長安三萬里》周六公映(副題
2023-07-06 15:57
原標題:《我的人間煙火》上演熱血雙向奔赴北京日報訊(記者邱偉)由楊
2023-07-06 15:59
原標題:打造另類師生關系(引題)《追光的日子》塑造校園劇新風格(主
2023-07-06 16:03
原標題:舞蹈詩劇《蓮花》再現敦煌婆娑舞姿文匯報記者宣晶綿延千年的敦
2023-07-06 11:53
原標題:首次攜手國漫(引題)王心凌獻唱《茶啊二中》主題曲(主題)羊
2023-07-06 11:59
原標題:春節檔五一檔端午檔檔檔有爆款暑期檔七夕檔國慶檔黑馬落誰家文
2023-07-06 12:06
原標題:劉德華王寶強合唱推廣曲《男人哭吧不是罪》(引題)《八角籠中
2023-07-06 11:06
原標題:西秦刺繡“繡”出和美鄉村趙明楠中國文化報駐陜西記者秦毅?西
2023-07-06 11:02
原標題:突破自我,出演《夢中的那片海》中備受爭議的男二號(引題)劉
2023-07-06 11:01
原標題:電影《封神第一部》發布“質子出征”版預告片年輕質子直面成長
2023-07-06 09:57
原標題:歌手李玟去世,年僅48歲“我們懷著極度哀傷的心情,告訴大家一
2023-07-06 10:04
原標題:湖南綏寧:(引題)民族節慶大顯活力(主題)中國文化報實習記
2023-07-06 10:01
原標題:《大河》新書首發:用“山河小說”嶄新形式實現紅色經典再造工
2023-07-06 10:06
原標題:名單公布,安徽這位戲曲演員入選人民日報客戶端安徽頻道徐靖7
2023-07-06 10:03
原標題: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舉辦藝術節身穿漢服的姑娘翩翩起舞,天真可
2023-07-05 23:02
原標題:AI讓寫書變得更容易?對內容創作產生哪些影響?中新網北京7月5
2023-07-05 15:56
原標題:大型樂舞詩畫《國韻·匠心》融合經典與流行打造國風視聽盛宴中
2023-07-05 15:56
原標題:60秒速覽!中外嘉賓齊聚中國國家版本館感受傳統文化之美7月3日
2023-07-05 16:06
原標題:“沒有重壓就沒有快速成長”馮遠征回應把年輕演員推上首都劇場
2023-07-05 15:52
原標題:河南虞城: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比翼雙飛”近年來,為豐富群
2023-07-05 15:54
原標題:《永遠的行走:與中國相遇》線下展映(引題)向世界展現可信可
2023-07-05 15:04
原標題:吳越:知道“生老病死”四個字,就是中年人了讓觀眾人戲不分,
2023-07-05 14:54
原標題:《掃毒3:人在天涯》在京首映(主題)劉青云古天樂郭富城再續
2023-07-05 15:02
原標題:亞洲紀錄片圓桌論壇舉行(主題)《海絲國際紀錄片大會倡議》發
2023-07-05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