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花生玉米機械化帶狀種植秸稈裹包混貯利用技術”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2023年10項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焦點播報

時間:2023-07-06 15:30:34    來源:中國農網    

7月5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萬書波團隊研發的“花生玉米機械化帶狀種植秸稈裹包混貯利用技術”,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2023年10項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

這項技術憑什么入選?


【資料圖】

基礎:推廣多年的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

據了解,這項技術是在花生玉米機械化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基礎上研發的。

萬書波說,糧油安全是我國的重大戰略,但目前在生產上面臨三個問題。首先,我國是油料消費和進口大國,每年進口油料在1億噸左右,所以如何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增加油料作物的供給?

其次,我國長期形成的區域耕作制度,帶來了結構單一、土壤板結、連作障礙、減產嚴重等問題,該如何解決?

另外,間作套種是我國一項傳統的耕作制度,但是傳統的玉米花生間套作已不適應當前國家保障糧食安全與機械化、規模化生產的要求,該如何創新?

針對這些問題,從2010年起,萬書波帶領花生栽培團隊研究并推廣了一種生產新技術——花生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經過多年研究和反復試驗,團隊最后確定了玉米:花生=3:4的種植模式。

“這種種植模式的效益比較高,發揮出了高稈作物邊際效應和單株生產潛力。”萬書波說,花生等豆科作物可以生物固氮,從而能實現高稈作物和豆科作物之間養分互補,生態位互補,使得種地養地相結合。這樣既保證了作物高產,又較好地解決了生態環境問題,對實現穩糧增油、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以此為基礎,萬書波團隊面向全國逐步建立起以花生為主線的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地與當地科研人員協同開展創新。

目前,在黃淮地區主要推廣3:4(3行玉米、4行花生)種植模式;在東北地區逐步建立起8:8(8行玉米、8行花生)寬帶種植模式,防風固沙效果明顯;在西北地區重點示范推廣棉花和花生帶狀種植,探索形成了4:4(4行棉花、4行花生)和4:6(4行棉花、6行花生)的模式;在西南地區則建立了花生和木薯(2行花生、1行木薯),花生和甘蔗(4行花生、1行甘蔗)的帶狀種植模式。

自2017年至今,花生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已連續多年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并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

采用花生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玉米花生寬幅間作)技術,每畝可以收獲普通玉米籽粒500公斤以上+花生莢果150公斤左右或鮮食玉米3000穗左右+鮮食花生300公斤以上。此外,花生、玉米采收之后,每畝可產出2.5噸左右的玉米秸稈和花生秧。

目標:提高玉米秸稈和花生秧綜合利用率

產生的這些玉米秸稈和花生秧怎樣處理?如何提高它們的綜合利用率?

針對以上問題,萬書波團隊再接再厲,在花生玉米帶狀種植模式下,著手研究花生玉米同期成熟品種匹配技術,研發玉米莖穗一體化收獲機、花生秧無膜收割機和玉米秸稈花生秧田間打捆裹包青貯一體機。他們利用花生秧和玉米秸稈營養成分互補的特性,開展了飼料原料利用的生物制劑系統研究,研發了“菌酶協同”處理玉米秸稈和花生秧混合裹包青貯技術,以及以玉米秸稈和花生秧混合青貯發酵飼料為主的日糧配方優化技術。最終,綜合形成了“花生玉米機械化帶狀種植秸稈裹包混貯利用技術”。

所謂花生玉米機械化帶狀種植秸稈裹包混貯利用技術,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將收獲后的玉米秸稈和花生秧,進行裹包混貯打捆,最后做成高值化的飼料。

具體說來,這項技術則細分為三項核心技術及其配套技術:

——花生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品種匹配技術。

玉米秸稈和花生秧適宜混貯比例試驗表明,花生秧占比20%-40%時可調制優質混貯飼料。如需同期產出適宜比例的花生秧和玉米秸稈,鮮食花生鮮食玉米的種植宜選擇花生玉米行比4:2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普通粒用玉米與花生間作模式宜選擇花生玉米行比4:3和6:3帶狀種植模式。

鮮食花生鮮食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推薦選擇生育期適中、適宜用莖穗兼收機械收獲的鮮食玉米品種,比如密甜糯1號、魯甜糯191、魯黑甜糯201、魯甜105、農科糯336等;鮮食花生品種選擇較耐陰、生育期較短,適宜與鮮食玉米同期收獲的花生品種,比如花育9515、舜花20、冀花甜1號等。

采用花生普通粒用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推薦選擇品質好、適應性廣、抗逆性強且活稈成熟的玉米品種,比如登海605、魯單510等;花生選用較耐蔭、中大果、高產、適應性廣的早中熟品種,與搭配玉米品種成熟期吻合,能夠同期收獲且活稈成熟的品種,比如花育36、濰花8號等。

——玉米秸稈和花生秧同期收獲技術。

在花生玉米帶狀種植模式下,通過品種選擇,可使玉米秸稈和花生秧同期收獲。

選用玉米莖穗兼收一體機,離地面15-20厘米收獲玉米秸稈,同時收獲玉米果穗。將玉米秸稈切段粉碎,收集到一個箱內,箱滿后集中到地頭與花生秧混貯。

選用牧草收割機,貼地表5-8厘米收割花生秧,或者選用花生挖果收秧一體機,將花生秧切段粉碎至1-2厘米后,收集到儲料箱內,箱滿后集中到地頭與切碎的玉米秸稈混貯裹包。

用混合攪拌機將玉米秸稈和花生秧進行攪拌,使之混勻。每噸混合飼料添加15克復合發酵菌劑干粉(乳酸菌、米曲霉菌和酵母菌的混合菌劑),干粉要用清潔的35℃左右的溫水均勻化開菌粉,攪拌至無結塊,完全溶解的狀態,常溫下放置1-2小時活化。干粉活化用水量根據青貯原料含水量確定,以最終混貯飼料中含水量不超過75%為宜,菌液隨機械混勻時噴灑。

運用打捆裹包一體機,進行高密度壓實、打捆、纏網,使上述經過處理的混貯原料成圓柱體,密度達到700-800千克/立方米;再用青貯專用拉伸膜,對已經打好捆的混貯原料進行裹包,裹包時包膜層數為4-8層,拉伸膜層層重疊50%以上。

效果:促進了種養結合、農牧循環

萬書波團隊先后在山東菏澤、聊城、濱州、東營建立了試驗示范區。“我們研究的結果表明,采用花生秧和玉米秸稈混貯飼草飼喂肉牛,與全株玉米青貯飼料相比,肉牛每增重1公斤,成本降低0.5元左右。除了收獲500多公斤玉米籽粒、150公斤花生莢果,種植戶這1畝地還能產出2.5噸左右的飼草,大約可以增收1500元。”萬書波說。

“我們前期對混貯效果也做了評價,花生秧占比在20%-40%范圍內,均能調配出營養價值和發酵品質優良的飼草。在玉米花生帶狀復合模式下,將玉米秸稈和花生秧進行混貯,花生秧占比一般在25%-33%,可達到優質飼草標準。而在飼喂肉牛時,混貯飼草中花生秧占比達到30%左右時,飼料的報酬最高。”

3月18日,第三方組織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阜等科研、生產領域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進行綜合評價。他們認為,花生玉米機械化帶狀種植秸稈裹包混貯利用技術是一項引領農區種養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用、先進、高效的新技術。該技術生產的混貯飼料品質優良、營養價值高,實現了優質秸稈混貯飼料的高效利用。這項新技術在兼顧糧油增產增收的前提下,為農區畜牧業的發展開辟了優質飼料供給新渠道。

據測算,一般2-3畝的花生秧和玉米秸稈混貯的飼草可以養1頭牛,1畝可以養3-5只羊,這項新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糧食消耗和牛羊的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效益,又推動了種養結合、農牧循環。

作者:王萌 張佳蕾 唐朝輝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