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特寫:在文化傳承間穿針引線

時間:2023-07-07 08:59:54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

特寫:在文化傳承間穿針引線


(相關資料圖)

一架繡繃、一縷絲線、一枚鋼針,一襲旗袍的蘇繡代表性傳承人盧建英,7月6日上午,在蘇州平江路一間小店里,埋首錦緞上手指翻飛,仿佛要將滿頭青絲也繡進作品里。

盧建英身后,一幅亂針繡的《貓》栩栩如生。“這是和我母親一起完成的,她把蘇繡教給我,我也要傳給我的女兒。”她說。

7月6日,盧建英在蘇州平江路的工作室內刺繡。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蘇繡擁有20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世界辨識中國的鮮明文化藝術符號。

盧建英家中幾代都做蘇繡。8歲隨祖母學針法,13歲跟母親學繡貓,15歲受邀到蘇州刺繡博物館參與集體創作……從事刺繡30多年,她的一雙巧手幾乎沒有停歇。

“人有一股精神,繡出的東西才能有精神。”摘下眼鏡,盧建英的眼里閃著光。每天工作10個小時,她的腦子如高速馬達運轉——多細的線、鋪陳幾層、什么顏色、何種針法……

精工細作的蘇繡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江南文化綿延傳承的生動載體。盧建英這樣的匠人前赴后繼,讓文化載體愈發生動。

由平江路西行20多公里,太湖之畔的鎮湖街道是全國最大的蘇繡生產和銷售中心,集聚8000多名繡娘。太湖與姑蘇古城水陸交匯,讓蘇繡浸潤源遠流長的江南水韻,更借助水運流布全國、驚艷世界。

7月6日,盧建英在蘇州平江路的工作室內刺繡。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盧建英專工難度較高的仿古畫繡,已有上百件作品被美術館收藏。從繡品到藝術品,絲線經過她的創造成為藝術珍品。許多人誤以為仿古畫繡只是模仿復制。盧建英的每一幅繡品卻要經歷三次創作:品析古畫,手工描圖,劈絲綴線。

小店外的平江路熙熙攘攘,落地窗的玻璃映進斑斕色彩,飛針走線的盧建英心靜如水。讀出古人的心境志趣,勾出人與物的神態精妙,反復揣摩古畫運筆用意再下針,盧建英的繡品往往讓人眼前一亮——錦緞之上,光彩奪目、質感絲滑,古畫借助蘇繡重煥新生。

不時有年輕人走進盧建英的工作室,可能是同行、學生,也可能只是游客。在盧建英眼中,蘇繡并非曲高和寡,而是越來越受關注。平江路的人氣為蘇繡帶來流量,促進了傳統技藝與市場的互動。

女兒從小就學習素描,大學畢業于設計相關專業,盧建英覺得蘇繡傳給下一代能夠得到新發展。因為只有每個流程都精益求精,才能賦予蘇繡極致的文化質感。更多年輕人喜歡蘇繡、學習蘇繡,將讓這項非遺像平江河水一樣靜謐流淌、生生不息。

7月6日,盧建英向記者展示的繡品和勾線樣稿。新華社記者 楊紹功 攝

在蘇州,越來越多青年手工藝人走上非遺傳承之路。每年上千萬元的非遺保護資金重點支持后繼人才培養,一批青年傳承人成立個人工作室;多部門聯動舉辦“技藝由新”青年手工藝人才選拔賽,為構建人才梯隊提供支撐。

一針一線,一沉一浮。盧建英手眼不停,創作不止。力求讓蘇繡繼續如當年一樣引領時尚——“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創造美,才更有審美的評價權。我們努力傳承技藝,讓傳統文化再現榮光。”盧建英說。(記者張展鵬、楊紹功)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