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每日短訊: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如何“走出去”?

時間:2023-03-25 05:43:27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如何“走出去”?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莫言的多部小說被翻譯到國外,為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余華的《活著》在韓國大火,還被改編成電影和話劇;《解密》開啟麥家作品海外出版的康莊大道……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那么,當下的中青年作家作品該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相關資料圖)

3月15日至1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青年作家國際傳播高研班在成都開班。出版機構代表、國際傳播專家、文學版貿經理、漢學家等,為來自全國的幾十名作家學員分享文學“走出去”的經驗,分享中國文學版權輸出的經典案例。作為中國青年作家的中堅力量,茅獎獲得者、小說家徐則臣和另外一位實力派小說家阿乙,在高研班上分享了各自的經驗、看法和建議。

中國文學作品要“走出去”

在徐則臣看來,不少中國作家的作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都有不小的偶然性,“包括莫言老師、余華老師,他們的作品一開始往外走都是如此”。接著,他分享了一件往事:他參加法蘭克福書展時偶遇一位翻譯家,主動表示愿意翻譯他的作品。因為聊得很投機,徐則臣將《跑步穿過中關村》一書的英語翻譯交給了他。

“對方翻譯得非常好,甚至給其他語種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參照。”后來,徐則臣在美國時朗誦了這本書的英文版,臺下一位專門教翻譯的教授詢問譯者是誰,他說出了那位翻譯家的名字,教授查了半天,直言:“這個人沒有名氣,但是翻譯得真漂亮。祝賀你,遇到了一個天才翻譯家。”

正是因為這種偶然性,徐則臣直言:“我覺得目前整個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的步子是緩慢的。盡管各位翻譯家充滿激情,就拿西班牙語來說,中國文學從古至今翻譯成西班牙語的作品總數只占中國引進西班牙語文學的零頭,所以,長路漫漫。”

為了讓中國文學新生代走向世界的步伐愈加穩健,空間不斷拓展,進一步豐富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學的認知,向世界展現中國人的生活變遷和心靈世界,文學作品“走出去”也成為近些年備受關注的課題。

寫作者要寫自己所思所想

參加本次高研班的很多人都是國內優秀的年輕作家,徐則臣說:“年輕作家需要開眼看世界,但是開眼看世界需要一個途徑,所以我們這么多人聚在一塊兒學習、探討這件事。我相信大家肯定有所收獲。當然這種收獲未必是說,上了研修班,我們的作品就能被翻譯成多少種語種走出去。而是這種學習和探討,對我們自身的創作,對世界文學狀況,包括文學的‘走出去’,都會有一個深入的思考。我覺得寫作應該是這樣的:既要埋頭趕路,也要抬頭看天。這次高研班,就給我們一個抬頭看天的機會。”

值得強調的是,這個“抬頭看天”并不是為了讓自己的文學作品更好“走出去”,就去研究和琢磨海外的讀者喜好,然后進行有指向性的寫作。徐則臣和阿乙都認為此路不通。徐則臣首先提到寫作的個人性,“寫作的人都會有這樣一個共通的體會:剛開始寫的時候,覺得整個書房站滿了讀者。但寫著寫著,進入自己的世界以后,發現讀者一個一個全走了,最后屋里就剩自己一個人了。此外,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具有極大的偶然性。你沒法在作品里有什么預設,而且一旦預設,目的性過強,你的動作會變形,根本寫不好作品”。

對于徐則臣的分享,阿乙完全贊同:“寫作者就寫自己熟悉的、自己想寫的。至于這些作品有沒有機會被翻譯到國外,首先在于你寫得如何,以及出版機構、漢學家對你的作品是否真正有興趣。”阿乙還給作家同行們提了一個建議:“一定要相信最優秀的版權代理人。”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