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一夜,張繼有沒有聽到鐘聲
提起唐詩《楓橋夜泊》,恐怕大家都不會陌生。但因史料有限,人們對于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并無過多了解,只知道他是天寶十二年(753)的進士。
然而,在唐朝考中進士可不包分配,而是需要再次接受吏部的培訓和考察,當時的人們將這種考察叫作“銓選”,要么就得參加朝廷為了選拔專門人才而舉辦的制科考試,否則就得在家待業了。
(資料圖片)
張繼便是這樣一位在銓選中落第的進士。他原本應該繼續等待官府發布新的就業崗位或招聘信息。然而,好景不長,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逃到蜀地后,天下文士也都四散逃難,而江南成為了不少文士避難的理想地區,張繼便是逃往江南的一員。后來,他一路來到蘇州,于是就有了“楓橋夜泊”的故事。
在那個深秋的夜晚,張繼泊舟在蘇州城外的楓橋。山河破碎、前程渺茫,漂泊在外的張繼,心中的憂愁可想而知。而落月、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以及寒山寺的鐘聲,無疑加劇了詩人內心的愁緒。通讀《楓橋夜泊》,我們可以看到一幅“秋夜不眠人惆悵”的情景圖。詩人通過詩中的意象,似乎也將內心的憂愁傳遞給了讀者。有學者評價:《楓橋夜泊》的景物搭配與人物心境高度交融,成為后世藝術境界的典范。
張繼流傳至今的詩歌不到50首,毋庸置疑的是,這首《楓橋夜泊》,是他一生之中最有名的詩歌,也是唐朝最有名的詩歌之一。可以說,正是因為《楓橋夜泊》,大家才記住了張繼。也因為《楓橋夜泊》,寒山寺聞名天下,成為了一處名勝古跡。
然而,到了宋代,文學大家歐陽修卻對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提出疑問。他在《六一詩話》中調侃:“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意思是哪兒有寺廟會在三更半夜敲鐘?所謂的“夜半鐘聲到客船”,肯定是張繼為了寫出好詞佳句而硬寫、虛構的情景。
歐陽修的說法的確更符合當時的情況:宋代大部分寺廟沒有半夜敲鐘的習慣。因此,歐陽修的話也是有道理的??墒牵|疑張繼不要緊,關鍵他將自己的調侃寫進了著作中。因為本身影響力非常大,歐陽修質疑張繼的說法,反而讓自己成為了被吐槽的對象。
北宋人范溫在《潛溪詩眼》中,便從史料研究的角度對歐陽修進行了吐槽:歐公認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詩不對,可我通過翻閱史料發現,《南史》中就有“齊武帝景陽樓有三更五更鐘”的記載,這種鐘大概是半夜敲的報時鐘。南朝時期有個叫作丘仲孚的人,《南史》中說他“讀書常以中宵鐘鳴為限”……他列舉了一系列史料,說明“夜半”的確是有鐘聲的。只是這究竟鳴的什么鐘,還得深入調查研究一下。
成書于宋代的《古今詩話》,則站在詩歌創作的角度上對歐陽修的說法進行了反駁:唐朝詩人于鵠在《送宮人入道詩》中有“定知別后宮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鐘”之句,而白居易在《宿藍溪對月》中也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之語。溫廷筠在《盤石寺留別成公》中也寫道:“悠然旅榜閑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唐人詩歌寫“半夜鐘聲”的又不止張繼一個,怎么能因為張繼這首詩歌出名就說他寫錯了呢?
姑蘇城外半夜到底有沒有鐘聲,進行過實地調研的人肯定更有發言權。北宋人彭乘便站在實地調研的角度反駁歐陽修:經我調查研究,有的地方有人剛去世時,不分白天黑夜,都要敲鐘。這種鐘被稱為“無常鐘”。也許張繼當年在蘇州寒山寺外,就是偶然聽到了這種鐘聲吧。
后來,彭乘途經蘇州,晚上還在當地的一家寺廟借宿。到了半夜鐘聲竟然響起,他想起了當年和歐陽修爭論過的這個“夜半”是否有“鐘聲”的話題,心想:這就是“無常鐘”吧,難不成廟里有人做法事?起床后,他便去問寺里的僧人:“你們這兒半夜敲的是什么鐘?”僧人聽了,覺得這有啥稀奇,便回道:“固有分夜鐘,曷足怪乎?”(《續墨客揮犀》)意思寺廟里一直都有半夜敲“分夜鐘”的傳統。彭乘聽了非常意外,為了驗證他又到周邊的寺廟問了一圈,發現所有的寺廟都是如此。他終于明白:原來半夜敲鐘,就是蘇州當地寺廟的風俗,張繼果然沒有寫錯啊。
南宋詩人葉夢得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所以對于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兩句詩有沒有錯,他是非常清楚的。他在自己的著作《石林詩話》中就說:“張繼此詩,歐公嘗病其半夜非打鐘時,蓋未嘗至吳中。今吳中寺,實夜半打鐘也。”咱們蘇州的寺廟,的確是半夜敲鐘的啊。
南宋人陳巖肖曾經在蘇州為官,他在《庚溪詩話》中也提到了這件事兒。他說:“很多唐詩里,都寫到了半夜鐘,況且我當初在蘇州為官的時候,每夜三更將盡、四更開始的時候,各家寺廟都會敲鐘。我想,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這種傳統了吧?!?/p>
對于這些說法,南宋詩人陸游曾經在自己的《老學庵筆記》中表達了觀點:這些說法都不對或是不嚴謹。唐朝詩人于鄴有《褒中即事》之詩,褒中位于陜西地區,可詩中卻有“遠鐘來半夜,明月入千家”之句。同樣是唐朝詩人,皇甫冉夜宿會稽,也說:“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鐘。”(《秋夜宿會稽嚴維宅》)這些詩歌都不是在蘇州寫的,怎么都有半夜鐘聲呢?所以,陸游最后說道:“恐唐時僧寺,自有夜半鐘也。”恐怕,唐朝的寺廟,大概都有半夜敲鐘的習慣吧。(雨林霖)
標簽:
上一篇:老片重映的價值
下一篇:新海誠《鈴芽之旅》展現地震“傷痕” 速訊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新海誠《鈴芽之旅》展現地震“傷痕”北京日報訊(記者袁云兒)日本知名動畫導演新海誠的新作《鈴芽之旅》今起在內地上映。日前,他帶
2023-03-24 10:43
原標題:那一夜,張繼有沒有聽到鐘聲提起唐詩《楓橋夜泊》,恐怕大家都不會陌生。但因史料有限,人們對于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并無過多了解,只知
2023-03-24 10:35
原標題:老片重映的價值時下,電影開啟重映熱潮。繼《千與千尋》《龍貓》《崖上的波妞》分別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重映之后,宮崎駿名作《
2023-03-24 10:42
原標題:2022青海省唐卡藝術技能大賽開賽中新網西寧3月23日電(張添福巴銀瓶)23日,由青海省唐卡藝術協會、青海民族大學藝術學院、西寧市城東
2023-03-24 10:39
原標題:百子灣新添環境式劇場,《威尼斯商人》每周4場駐場演出(引題)在時間劇場體驗酒吧里看音樂劇(主題)北京日報記者韓軒實習生宋綠茵位
2023-03-24 10:40
原標題:《狼圖騰》導演再出新作(引題)《燃燒的巴黎圣母院》解密火災全貌(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的全新災難巨制《
2023-03-24 09:57
原標題:首個科幻影視盛會在浙江德清舉行構建科幻影視創新生態中新網湖州3月23日電(胡豐盛)2023年,伴隨電影《流浪地球2》與《三體》電視劇
2023-03-24 09:45
原標題: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引題)古文獻“四大發現”如何成為傳承中華文脈的“四大顯學”(主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夢妮它
2023-03-24 09:48
原標題:誰成就了盛唐書法氣象(主題)——兼議孫過庭、張懷瓘的理論貢獻(副題)中國書法五千年,無論由簡入繁——從刻畫符號到大篆石鼓,還
2023-03-24 09:43
原標題:浙江文旅觀察:除了現代戲,越劇還能怎么“新”?中新網杭州3月23日電?記者童笑雨“我經常說,每創作一部新劇,就要穿防彈衣出門。這
2023-03-24 09:50
原標題:《荒原》:一個人的求生之旅《荒原》由左志國導演,任素汐、李晨主演,是國內首部聚焦于女性荒野求生題材的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叢來
2023-03-24 08:49
原標題:麥家:先人的腳步、心跳和靈魂靠什么傳下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馮源、殷曉圣“我突然想當作家了,我覺得小說既然可以這樣寫,我為什么
2023-03-24 08:37
原標題:落腳上海,既是個人更是時代的選擇(主題)——專訪《人生之路》總制片人魏巍(副題)解放日報記者張熠“上海出品”現實題材電視劇《
2023-03-24 08:34
原標題:考古專家:董家營西漢墓出土墨書題銘陶罐管窺漢代河東飲食生活中新網太原3月23日電(楊佩佩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3日發布消息,考古
2023-03-24 08:51
原標題:品味維米爾的繪畫藝術日前,荷蘭國家博物館將散落于歐洲各主要博物館的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作品齊聚一堂,舉辦了有史以來規模
2023-03-24 08:49
原標題:我國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形成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央視網消息: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了第六批1336個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至此,全國
2023-03-24 07:55
原標題:用匠心和巧手詮釋“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央視網消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文物工作者走向海外,在做好自身文化保護的同時,也在幫
2023-03-24 07:51
“護文化遺產彰時代新義”原標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引題)技藝傳千載茶香飄萬家(主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
2023-03-24 07:43
護文化遺產彰時代新義原標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引題)技藝傳千載茶香飄萬家(主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2023-03-24 07:36
原標題:微綜藝,小荷已露尖尖角從芒果TV的10分鐘超高速推理類節目《yesorno》、騰訊視頻的“小鮮綜”《毛雪汪》,再到百度的行業達人技能挑戰
2023-03-24 07:44
原標題:山東:探索古建筑保護利用新路徑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孫叢叢保護好文化遺產,對于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
2023-03-23 15:56
原標題:電影《心靈家園》關注“兒童尊嚴”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一部反映兒童心理救助的電影《心靈家園》日前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導演竹
2023-03-23 15:55
原標題:導演新海誠攜新作做客北大(引題)期待《鈴芽之旅》帶來治愈與勇氣(主題)今晚報北京電(記者丁曉晨)新海誠導演的新作《鈴芽之旅》
2023-03-23 14:49
原標題:推出三大主題演出季打造藝術普及活動(引題)“福吉天長”送來天歌藝術盛宴(圖)(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姚文生)昨日,
2023-03-23 13:47
原標題:唱作人王琪分享《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創作靈感(引題)以熱誠之心點亮音樂夢想(主題)今晚報記者高麗在天津音樂學院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2023-03-23 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