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閔恩澤:點石成金,永不失活的催化人生_天天新視野

時間:2023-04-26 17:57:41    來源:科普中國網    

閔恩澤,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中國催化劑之父”。獲得200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篤行不怠,鋪就催化煉油創新之路

1924年,閔恩澤出生于四川成都紅照壁街的一座書香院落里。他從小酷愛讀書,書法和數學基礎也很扎實。1946年大學畢業后,閔恩澤被分配到上海第一印染廠實習,當時上海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經歷國家和民族災難而愛國壯志未泯的他不禁迷惘,不知國家和個人的前路在何方。1948年,閔恩澤來到美國繼續求學。受朝鮮戰爭影響,美國政府不允許理工農醫的中國留學生離境,他只能找工作先生存下來。1951年至1955年,在美國納爾科公司的工作,讓閔恩澤有機會在實踐中了解工業公司如何從市場和用戶那里發現課題、開展研究、回饋用戶、開拓市場,這些工業開發經驗成為他后來工作的寶貴財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閔恩澤院士(圖片來源于網絡)

1960年開始,蘇聯逐步減少并停止對我國的催化劑供應,直接威脅到航空汽油的生產。閔恩澤臨危受命,組織開展催化劑的研究和開發。由于技術、經驗等方面的不足,他和同事們在幾間非常簡陋的平房里冒著危險,反復試驗……克服了一個個難關之后,終于成功生產出我國的高質量小球硅鋁催化劑。之后的幾年時間,他接連攻克難關,研制出煉油工業急需的磷酸疊合催化劑、鉑重整催化劑、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等,奠定了我國煉油催化劑發展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盡管我國煉制催化劑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閔恩澤仍不知疲倦推進催化劑創新工作。在眾多研究成果中,異晶導向合成和磷酸鋁改性方法制備水熱穩定性優異的ZRP-1分子篩,被評為1995年國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撐起“重油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烴”新技術的開發;“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獲得200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不僅要急起直追,而且要爭取技術領先權易于我手。”隨著環境保護成為共識,閔恩澤開始致力于將催化科技應用于綠色化學。進入新世紀,古稀之年的他進入生物物質資源利用新領域,利用油料作物發展生物柴油,以降低我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還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護環境。面對贊譽,他平淡地說:“能把自己的一生與人民的需求結合起來,為國家的建設作貢獻,是我最大的幸福。”

甘為人梯的豁達胸懷

閔恩澤非常喜歡《敢問路在何方》這首歌。如果說“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再出發”是閔恩澤事業上不懈追求、篤行不怠的寫照,那“我挑著擔,你牽著馬”則用質樸的語言體現了他提倡的各盡所能的團隊精神。“當團隊頭兒,就要學會吃虧,第一位是幫助別人出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鳴元1984年回國后,閔恩澤讓他擔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簡稱石科院)基礎研究部的主任。“一項成果出來之后,往往第一位署名的不是閔先生,而是具體負責的同志。”據何鳴元院士回憶,閔恩澤十分注重團隊精神的激勵和培養。在這種“吃虧”哲學的影響下,基礎研究部始終保持著優良傳統,充分發揮每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積極性,閔恩澤培養的學生很多已經成長為我國石化領域的科研骨干和學術帶頭人。

工作中的閔恩澤(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學生們眼里,性格恬淡、隨和的閔恩澤對待工作非常嚴格,容不得半點馬虎和敷衍。“我寫畢業論文時,閔先生對論文的寫作層次、詞句改了又改。兩三萬字的論文,硬是一遍遍地抄寫,改了七八遍。現在,我也非常認真地帶學生,感覺就像閔先生在身后站著一樣,不認真不行。”石科院副總工程師宗保寧對閔恩澤的言傳身教記憶猶新。為培養國際一流的能源化工科技人才,閔恩澤拿出500余萬元積蓄,設立多項獎學金,鼓勵和培養年輕人。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后,他又傾力撰寫《石油化工——從案例探尋自主創新之路》和《博覽 實踐 創新》兩本書,總結50余年成敗的經驗教訓,將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融入其中,用以人才培養。

樂觀單純的妙趣生活

就在小球硅鋁催化劑研發成功并順利投產后,病魔偷偷地襲擊了閔恩澤。1964年秋天,閔恩澤鼻炎發作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得了肺癌。醫生安慰他說只是長了良性結核瘤,動個手術就沒事了。閔恩澤全然相信醫生的話,在切除了兩片肺葉后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直到4年后一次體檢時翻看病歷,他才知道真相。“腦子太單純,只會想催化劑。”女兒的話既是心疼,也是對他最大的褒獎。

閔恩澤與夫人陸婉珍(圖片來源于網絡)

1955年剛從美國回到祖國時,《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還未發表,閔恩澤連工作都找不到,在朋友的引薦下才被安排到北京石油煉制研究所從事催化劑研究工作。“我心里很感動,沒想到國家這么信任我!” 盡管閔恩澤的專業與催化劑并無直接關系,但能有一個機會為國家做貢獻,他感到很知足。“閔先生強調社會需求,只要國家急需什么,他就研究什么,跨度再大也不回避。”何鳴元院士十分欣賞閔恩澤這種不挑不揀的品性。認識閔恩澤的人都覺得他脾氣好,很多在別人看來犯愁的事情,他總能云淡風輕的看待。有一段時間,他的夫人到外地工作,把孩子跟他留在北京,父女倆的吃飯成了難題。“沒什么可怕的,我自己學做飯。”他把催化思維用到了做飯上,認為“五味調和”也是一個催化的過程,喜愛川菜的他仔細琢磨放辣椒的時間、火候、油溫等,儼然一幅科研試驗的派頭。“他們都吃過我做的菜。”對于來蹭飯的同事和學生,他的語氣中掩不住的自豪與得意。熟悉閔恩澤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三句話不離本行”。一次院領導去給他拜年,沒寒暄幾句,他就聊起了工作:什么該關注了,什么該抓緊了……在場的人聽后無不感動萬分。

閔恩澤院士紀念室暨石科院院士館

閔恩澤院士紀念室暨石科院院士館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18號,占地面積439平方米,包括石科院院士館和閔恩澤院士紀念室兩大區域。

閔恩澤院士紀念室局部(石科院供圖)

閔恩澤院士紀念室位于石科院石化樓B區二層,系閔恩澤生前辦公室原址改建,占地面積42平方米。紀念室北側區域保留了他工作時用的資料柜和陳設,東側展柜主要展示閔恩澤院士求學和在美國工作的部分資料,南側和西側展柜按時間順序展示了閔恩澤院士取得的成就。小小的辦公室,濃縮了閔恩澤院士一絲不茍追求真理、銳意進取不斷開拓、淡泊名利堅韌執著、同心協力提攜幫帶的一生,承載著老一輩科學家幾十年傳承至今的科學精神與風骨,是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生動教科書。

作者: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曉華

審核專家:羅興波 中國科學院大學現代科學家研究中心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