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上海崇明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春耕”。
2月13日, 隨著“賽博農人”隊(CyberFarmer)、上海農科院隊、生菜快長隊(Lettus Grow)、上海交大“生生不息”隊四支決賽隊伍“解鎖”賽用集裝箱大門,光明多多垂直農業挑戰賽暨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階段的比拼拉開帷幕。
未來90天,每個團隊將操作各自的集裝箱,完成三茬“翠恬”生菜的種植。這是一種口感甜脆的全新生菜品種。根據賽制,產量高、品質好、算法優且能耗低的團隊將獲得最后的勝利。
(資料圖片)
▲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夏明林(左二)、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志輝(左四)、光明食品集團總經濟師邵黎明(右一)、拼多多副總裁戴志輝(右三)為四支參賽團隊頒發集裝箱鑰匙。莫斯提|攝
“這四支團隊,在工程、算法、栽培等方面都有著先進技術和豐富經驗。兩支來自北京,兩支來自上海。京滬都是中國的科技高地,如何更好整合科技、人才、政策優勢,有效破解資源瓶頸是我們共同的重大命題。”大賽指導單位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夏明林在當天的開賽儀式上表示。
“垂直農業集多學科交叉應用,技術高度密集,是工業和農業的結合、自然與科技的交匯。”本次大賽主辦方之一、光明母港執行董事、總經理諸偉琦表示,“希望各團隊綜合運用人工智能、作物科學、設施園藝、植物生物技術等基礎研究,探索解決立體種植技術的痛點與難點。”
據網經社數字零售臺(DR.100EC.CN)獲悉,作為“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發起方,拼多多以農業為核心戰略,長期致力于利用新模式、新技術推動農業數字化發展。“從大田到大棚,我們實現了對環境的部分控制,而封閉環境的垂直農業可以實現獨立于外界的持續食物供應。我們這次邀請最聰明的大腦在‘城市農業如何用更少資源種出更多糧食’的命題上寫出自己的方案。”拼多多副總裁戴志輝說。
工農聯手 組團參戰
“生菜快長、勢不可擋”、“生生不息、與日俱進”……開賽現場,來自京滬兩地的四支隊伍、20多名年輕隊員一一亮相,喊出了各自的參賽口號。
去年8月開賽以來,光明多多垂直農業挑戰賽吸引了全球30支頂尖團隊、150多位青年科學家報名。初篩后,15支隊伍進入初賽。經過比拼,四支高水平戰隊晉級決賽。
“從這些青年科學家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新農人青春蓬勃的朝氣、迎難而上的勇氣、創業拼搏的動力、奮斗成事的能力,感受到了他們對農業的熱愛。”開賽當日,大賽評委、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園藝所所長朱為民頗受感染。
這次,擺在這群“高知農人”面前的是設施農業的“高端局”。種植場景從前兩屆多多農研大賽的云南高原溫室升級為純人工光、立體種植的集裝箱。
▲ 圖為此次比賽使用的集裝箱垂直農場及內部基礎配套設施。空豆|攝
“這個種植箱比我想象中更酷。”2月13日,推門而入的參賽隊員不免驚喜。此次賽用種植箱由中科三安改造研制,配備科研專用的四路光譜調光燈及環控系統,支持不同類型的光譜搭配以及“溫、光、水、氣、肥”的精細化控制。參賽選手可通過移動終端,對種植箱進行無人化管理。
按照賽制,這些環境要素的調控端口將開放給參賽選手。最終,所有能耗都會變成水表與電表的數字。它們將與作物產量及品質一起,成為評委打分的重要評判指標。
作為新型設施農業,集裝箱垂直農場可以實現對環境要素的全面掌控。靠天吃飯很難,“沒天可靠”是另一種難。如何精準調控集裝箱,這牽涉工學、農學等學科領域,考驗著參賽選手的“跨界”能力。
“未來,設施農業應是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體,需要大量傳感器和大數據算法作為支撐,改變目前農業以經驗種植為主的現狀。”“生菜快長”隊長徐丹表示。
大賽評委、光明母港農業總監王金華則認為,農業是一門復雜學科,橫跨植物學、生物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等專業。“大賽考驗團隊知識儲備的廣度、深度以及不同背景隊員高效溝通、靈活變通的能力。”
目前,四支參賽團隊普遍集結了農學家、數據科學家、植物工程科學家等多個“工種”。其中,上海農科院隊與“生菜快長”隊“含農率”更高;上海交大“生生不息”隊與“賽博農人”隊“含工率”更高。他們的“工農融合能力”在相當程度決定了種植結果。
“日新月異的科技為農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光明食品集團總經濟師邵黎明希望,“各參賽隊伍積極探索垂直農業行業發展關鍵共性問題的解決之道,推動智慧農業快速發展。”
向“每千克生菜10度電”發起挑戰
集裝箱種菜,風吹不著、雨淋不到,盡管能夠實現持續的食物供給,但成本高企是行業難題。例如,普通生菜,每千克成本大約4-8元,而水平較高的植物工廠每生產1千克生菜需要消耗10度電,產品成本或達20多元。價格阻礙了這些品質蔬菜進入大眾餐桌。
▲ 本次決賽在上海崇明的光明母港垂直農業研究中心進行。莫斯提|攝
“我們會把集裝箱看作一個建筑,將過去積累的建筑能源控制經驗運用到集裝箱垂直農場上。”“生生不息”隊長、上海交通大學博導鮑華表示,他們希望打破學科壁壘,用全新的視角去解答農學難題。
鮑華擅長研究微納米尺度的熱量輸送及能量轉換,是一位“能耗大師”。近些年,他將專長應用于農業場景,曾與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合作,在無土、無淡水、無電源的條件下成功種菜,為海島等偏遠無淡水地區的蔬菜供應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同樣攻克過極端環境種菜難題的上海農科院隊隊長何立中對這場挑戰也信心滿滿。此前,為解決科考隊員的吃菜問題,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相繼建成蔬菜種植溫室。國家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崇明基地則被選址為南極溫室的“樣板田”。在這個仿真南極條件的溫室中,何立中等專家先探索種菜技術及經驗,再傳授給科考隊員,最終幫助他們在冰天雪地里實現了“蔬菜自由”。
“全封閉垂直農業是上海農業現代化及建設全球卓越城市的重要板塊。”何立中表示,“如何實現植物工廠的高效生產及資源的充分利用是行業熱點,也是我們的研究重點。”
“設施農業還得是我們‘專業對口’。”90后農業科學家鄭建鋒帶領的“賽博農人”隊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工程重點實驗室,曾獲得“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AI組冠軍。
備賽期間,他們曾在自己設計的集裝箱垂直農場中水培過一種類似“翠恬”的生菜。目前,他們準備優化智能化環控技術和數字化精準種植,提升生產效率。
“如何通過動態密度策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非常關鍵。”“生菜快長”隊是另一支“王者之師”,不僅摘得過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冠軍,隊長徐丹創辦的極星農業還曾為北京冬奧會供應生菜。
在他看來,數字農業的生菜種植,應依靠“人機混合智能”。“人作為溫室最高級控制者要結合人本身的經驗與孿生模型給出的建議,制定最優決策。”例如,根據傳感器監測的植物生長情況,可以不斷給植株調整“座位”,且不同密度區給予不同光強度與光配方,實現空間與光能的最大化利用。
“這次比賽,選手們將向1千克生菜10度電的行業較高水平發起最強挑戰,究竟能將能耗降到什么程度,我們拭目以待。”王金華說。
上一篇:焦點速讀:2022年河南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超2209億元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山西發布運城東渠遺址考古成果:或可證實“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中新網太原2月14日電(記者楊杰英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4日對外公布
2023-02-15 13:55
原標題:被觀眾認可是最幸福的事李響是導演徐紀周專門為李健量身打造的一個角色。李健和徐紀周相識于電視劇《命案十三宗》片場,一個是藝校在
2023-02-15 13:51
原標題:好作品經得起時間沉淀今年開年,熒屏、銀幕均出現了高質量作品,9分的《狂飆》,8分的《三體》以及8 2分的《流浪地球2》等,由點到面
2023-02-15 10:47
原標題:106組戰國中山國文物亮相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新網重慶2月14日電(記者鐘旖)展覽“戰國·中山國”將于15日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正式
2023-02-15 08:49
原標題:網絡行業劇:展現行業不失真,刻畫人物不失焦行業劇,簡而言之,就是以某個行業為背景,講述從業者工作與生活的一類劇集。自國產電視
2023-02-15 08:51
原標題:頭腦空空的演員終將走向“絕望名場面”“太尷尬了”“他到底在表達什么”“說得很好,下次別說了”……最近,一些演員在接受媒體采訪
2023-02-15 08:45
原標題:角色塑造真實立體感人故事打動觀眾(引題)《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在津點映(主題)由市委宣傳部聯合攝制,天津橙子映像傳媒出品、制
2023-02-15 08:32
原標題:《小王子》出版80年,我們都還愛著它(引題)公版圖書如何做出新意(主題)解放日報記者施晨露“你在玫瑰花上耗費的時間,才使你的玫
2023-02-15 08:40
原標題:長影電影院自助圖書館正式啟用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柳姍姍?彭冰2月14日,長影電影院引進的長春市圖書館24小時自助圖書館正式投入使用
2023-02-15 07:39
“藝術為城市添彩”原標題:四川成都高新區營造特色文化商業街區(引題)尋常巷陌間,繪生活畫卷(主題)人民日報記者宋豪新?核心閱讀走進老
2023-02-15 07:34
原標題:“有文化的直播”以知識化人曾幾何時,“三二一,上鏈接”“寶寶們快下單”,網絡直播間充斥著“叫賣式”吆喝、“限時購”戲碼,滿是
2023-02-15 07:55
原標題:用孩子看得懂的方式設計博物館每到踏青季,許多家長會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展覽館。然而,當兒童身處偌大展廳,嚴肅的展陳有違他們活潑
2023-02-15 07:41
原標題:梁朝偉把努力看成當然把幸運看成感激(主題)——梁朝偉入行四十年的光影人生(副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張嘉幾年前采訪梁朝偉時,曾問過
2023-02-15 07:47
原標題:這場夢有些飄(主題)梁朝偉郭富城聯手沒能撐起風再起時(副題)孫佳音同樣是港片,同樣是警匪故事,同樣是頭牌男星強強聯手,《無雙
2023-02-14 17:37
原標題:土遺址保護迎來新機遇!探訪我國文物保護領域首個多場耦合實驗室→國家文物局今年將啟動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目前,
2023-02-14 16:55
原標題:庫車薩瑪瓦爾舞:技與藝的完美交融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吳鐸思薩瑪瓦爾舞,被譽為“歌舞大熊貓”,是新疆庫車獨有的舞蹈藝術。據了解
2023-02-14 16:44
原標題:200余件藝術藏品呈現一場視覺盛宴(引題)至臻匠器帶你領略五彩東方色(主題)北京晚報記者李祺瑤文北京晚報記者潘之望攝?張存制圖中
2023-02-14 15:53
原標題:專訪李健(引題)《狂飆》讓他終于被看到(主題)北京晚報記者邱偉《狂飆》劇情落幕話題不休,劇中一眾演技派的出色表現掀起了熒屏外
2023-02-14 15:42
原標題:古風古韻玩出新潮時尚(主題)女子民樂組合“儷人行”男子民樂組合“青衫渡”攜手登臺北京晚報記者高倩光影朦朧的燈下,身穿漢服的姑
2023-02-14 15:55
原標題:廣州黃埔區成立全國首個校園考古工作站文教融合,實現考古“破圈”中國文化報駐廣東記者譚志紅學生不僅可以在學校參與文物修復、鑒定
2023-02-14 14:36
原標題:河南洛陽一安置房項目用地發現東漢高等級墓葬記者日前從河南洛陽市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瀍河區帽郭村安置房一期建設項目用
2023-02-14 14:36
原標題:湖北:搭建“村晚”文旅消費新場景中國文化報記者王彬實習記者王添藝攜籃提果,唱一首《幸福歌》,春種秋收,演一曲《四季》,特色表
2023-02-14 14:54
原標題:貴州:以“村晚+”為新的文旅支撐點中國文化報記者王彬今年春節,家住上海的徐江想來點不一樣的年味體驗。經過一番研究,他最后選擇了
2023-02-14 14:49
原標題:重慶:借“村晚”帶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彭澳麗“村晚”是農民自編自導、自演自賞的鄉村文藝活動,已成為活躍人民精神
2023-02-14 14:41
原標題:古老蒲劇首登春晚:(引題)從央視舞臺到鄉村戲臺(主題)牛嘉榮中國文化報記者李琤1月30日夜,山西省河津市小梁鄉馬家莊村,寒風瑟瑟
2023-02-14 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