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黃埔區成立全國首個校園考古工作站
【資料圖】
文教融合,實現考古“破圈”
中國文化報駐廣東記者 譚志紅
學生不僅可以在學校參與文物修復、鑒定,還有機會參與考古田野發掘。這是廣東省廣州實驗中學在新學期帶給同學們的新體驗。2月6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黃埔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在廣州實驗中學成立。這是全國首個校園考古工作站,也是廣州市首個實體化運作的區級文物研究及展示平臺。黃埔區將以此為新起點,提升區域文物保護力度,打造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黃埔樣板”。
文教融合,推動考古體驗進校園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黃埔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于中新廣州知識城,是集整理、研究、展示、傳播、互動、體驗于一體的科研和公共文化設施,將致力于黃埔區考古成果的整理、研究、闡釋工作,策劃文物考古成果展覽,組織公眾考古體驗活動。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是考古文博界、教育界的一次創新與探索。以該工作站成立為契機,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廣州實驗中學簽訂了館校合作協議,共建教育教學實踐基地。“成立工作站,就是要發動社會力量,特別是聯合教育部門做好考古成果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將其轉化為社會公共資源、教育教學實踐資源。”廣州市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表示。
該工作站將通過館校合作平臺向學生普及考古知識、開展鄉土歷史教育,激發學生對考古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為雙方利用文物資源深度開展教育教學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契機,也為館校合作工作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臺。黃埔區副區長何宇鴻表示,工作站的成立是市區聯手、文教融合,在文化研究和展示領域的全新謀劃,將有效實現考古“破圈”“突圍”,以豐碩的考古成果啟發、滋養孩子們的心靈,講好黃埔故事。
活動現場舉辦了“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黃埔區重要考古發現概覽圖片展,全面介紹了茶嶺遺址、甘草嶺遺址、沙嶺遺址、欖園嶺遺址等16處黃埔區重要考古遺址。現場還播放了陂頭嶺遺址考古紀錄片,展出黃埔考古出土部分文物,展現了近年來黃埔區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展示了考古工作對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作出的積極貢獻。“原來我們黃埔的歷史這么悠久,歷史在我們面前‘活’起來了!”廣州實驗中學初一學生王藝嘉說。
在當天舉行的“穿越時空隧道,探尋歷史回聲”廣州市黃埔區2023春季學期開學思政第一課活動上,易西兵以“走近考古”為主題,結合多年考古工作經驗,為黃埔區中學生講授“什么是考古”“為什么要考古”“怎樣做考古”等內容,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
廣州實驗中學負責人劉金軍表示,工作站設立后,可以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模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和人文素養。接下來,廣州實驗中學將有計劃、分階段、按步驟、全方位地推進考古教育工作,通過師生培訓、社團活動、微課題研究、舉辦主題展覽、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性學習等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培育特色校園文化。
走在前面,在開發中探索遺產保護新路徑
“黃埔區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南海神廟、黃埔軍校享譽海內外,考古新發現層出不窮,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亮點紛呈。”廣州市文物局局長劉曉明說。據了解,黃埔區的考古工作肇始于1954年原蘿崗區聯和街石馬村五代南漢昭陵的發掘,1965年又在蘿崗鎮暹崗蘇元山發現了春秋時期的遺址,從此拉開了黃埔區考古與文物保護的序幕。
伴隨著黃埔區的繁榮發展,經過幾代考古人的接續努力和辛勤耕耘,黃埔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特別是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片區陸續發現了茶嶺、甘草嶺、沙嶺、欖園嶺、陂頭嶺等一大批具有極高歷史文化價值的考古遺址,對構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有重要意義,為重構嶺南早期歷史,尤其是回答“何以南越國”“何以廣州”等問題提供了更為充分、更為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對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助力嶺南文明溯源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這也是考古工作站選址于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意義所在。這里有豐富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考古遺址,也有如火如荼日新月異的開發建設現場。考古工作站的設立將為騰飛的中新廣州知識城追根溯源,以厚重的文化底蘊賦能城市建設。
梳理家底,將現代生活與鄉土文化相融合
長期以來,黃埔區秉承敢為人先、真抓實干的精神,文物保護傳承工作走在前列:2014年,全國首創文化遺產監督保育工作站模式,引進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巡查監督管理;2020年,出臺《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服務城市更新工作八條措施》《三舊改造涉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引》,在全國率先提前主動介入指導、服務、監督舊改項目涉及文物保護工作,加強城市更新過程中的文物管理;2022年,全省首創文化遺產檢察官制度,實現行政執法權和司法監督權有機融合;2022年,在全市率先劃定公布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完成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檔案的制作工作,夯實文物保護基礎。
2022年以來,黃埔區全面梳理歷史文化遺產家底,開展全區古屋、古道、古井等10類古遺存摸查和保護工作,采用“微改造”繡花功夫,最大限度還原歷史風貌,將現代生活與鄉土文化相融合,打造出一系列歷史文化遺存展示區:在九佛街蓮塘村里,時尚的“鏈咖啡”咖啡館、新派的“荷塘月色”茶室和圖書館,與鴻佑家塾、青蓮戲臺相映成趣;在南崗街融德里,傳統風貌展示區嶺南文化意趣盎然;在文沖街幸福里片區,歷史文化與黨史教育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相結合。
上一篇:河南洛陽一安置房項目用地發現東漢高等級墓葬_動態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廣州黃埔區成立全國首個校園考古工作站文教融合,實現考古“破圈”中國文化報駐廣東記者譚志紅學生不僅可以在學校參與文物修復、鑒定
2023-02-14 14:36
原標題:河南洛陽一安置房項目用地發現東漢高等級墓葬記者日前從河南洛陽市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瀍河區帽郭村安置房一期建設項目用
2023-02-14 14:36
原標題:湖北:搭建“村晚”文旅消費新場景中國文化報記者王彬實習記者王添藝攜籃提果,唱一首《幸福歌》,春種秋收,演一曲《四季》,特色表
2023-02-14 14:54
原標題:貴州:以“村晚+”為新的文旅支撐點中國文化報記者王彬今年春節,家住上海的徐江想來點不一樣的年味體驗。經過一番研究,他最后選擇了
2023-02-14 14:49
原標題:重慶:借“村晚”帶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彭澳麗“村晚”是農民自編自導、自演自賞的鄉村文藝活動,已成為活躍人民精神
2023-02-14 14:41
原標題:古老蒲劇首登春晚:(引題)從央視舞臺到鄉村戲臺(主題)牛嘉榮中國文化報記者李琤1月30日夜,山西省河津市小梁鄉馬家莊村,寒風瑟瑟
2023-02-14 13:51
原標題:多類型高品質!2023年春節檔電影引發觀影熱潮根據國家電影局統計,2023年春節檔,中國電影市場共產出票房67 58億元,多類型、高品質引
2023-02-14 13:41
原標題:魔幻新雜劇《造夢師之秘境》:(引題)勇往直前的奇幻之旅(主題)中國文化報記者盧旭文 圖驚險刺激的大變活人、匪夷所思的高空逃脫、
2023-02-14 13:45
原標題:周口店遺址招小考古學家(主題)今天上午“北京人”虛擬形象“元元”亮相(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陳強)今天上午,第三屆國家考古遺
2023-02-14 13:55
原標題:《種地吧》:綜藝的價值回歸后考驗剛開始(主題)在網綜里真誠地重拾躬耕精神,好立意還需好創意帶來傳播裂變(副題)文匯報記者王彥
2023-02-14 11:34
原標題:《無名》導演程耳:我不想孤芳自賞記者:徐鵬遠《無名》上映的第二天,導演程耳在電影的官微上發布了一篇短文,敘述了他在路演途中忙
2023-02-14 11:44
原標題:一批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案例公布(引題)家門口的文化生活,有看頭(解碼·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人民日報記者鄭海鷗核心閱
2023-02-14 11:55
原標題:在前所未有的遼闊時空中,“中國敘事”完成科幻和科技的“雙向奔赴”(引題)《三體》《流浪地球2》何以讓全球觀眾著迷(主題)文匯報
2023-02-14 10:37
原標題:上海京劇院《大唐貴妃》本周末赴京、上海愛樂下周將在國家大劇院奏響《尼伯龍根的指環》……文匯報記者王筱麗在萬物復蘇的春天,“上
2023-02-14 10:53
原標題:騰訊視頻:多設備登錄或被封號北京日報訊(記者孫奇茹實習生羅娜)昨天,有網友發現自己賬號下多部手機同時觀看騰訊視頻即被封號一事
2023-02-14 09:37
原標題: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向公眾開放北京日報訊(記者路艷霞)商務印書館日前迎來126歲生日。當天,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在京揭幕并向公眾
2023-02-14 09:44
原標題:以人民生活為藝術故鄉走進劉文西名作《祖孫四代》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將與觀眾一同走進著名畫
2023-02-14 09:45
原標題:五大職業英雄集結踏上奪寶之旅(引題)《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定檔3月31日(主題)羊城晚報記者李麗由美國派拉蒙影片公司出品、改編
2023-02-14 09:41
原標題:《不能流淚的悲傷》挑戰地震戲(引題)何藍逗:相信有一種愛可以突破萬難(主題)羊城晚報記者李麗實習生黃俊穎由廣東省電影局主辦的
2023-02-14 09:53
原標題:易小荷《鹽鎮》新書首發:她們的命運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國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2021年,資深媒體人易小荷回到故鄉自貢,在家
2023-02-14 07:52
原標題:民族舞劇《白鷺南飛》海口上演:(引題)白鷺翩躚舞天涯(主題)海南日報記者尤夢瑜表達對生命的贊美與敬畏,是藝術創作常青的主題。
2023-02-13 17:52
原標題:《動物園長夫人》演繹二戰版“神奇動物在哪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近日,美國著名非虛構作家、詩人黛安娜·阿克曼的代表作《動
2023-02-13 17:35
原標題:比利時電影展帶來6部佳作北京晚報訊(記者袁云兒)比利時電影展正在中國電影博物館火熱舉行中。影展將持續至2月19日,展映《童一個世
2023-02-13 16:37
原標題:專訪李健(引題)《狂飆》讓他終于被看到(主題)北京晚報記者邱偉《狂飆》劇情落幕話題不休,劇中一眾演技派的出色表現掀起了熒屏外
2023-02-13 16:55
原標題:山西發現5000年前考古遺址對探索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價值中新網太原2月13日電(記者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2022年考古新發現,
2023-02-13 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