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再訪塘沙一村

時間:2022-04-13 16:38:10    來源:中國農網    

“大家一定要把荒地種起來,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你們想想,現在全世界疫情形式嚴峻,萬一哪一天因為疫情把村子封了,我們村子偏遠,快遞難以到達,我們吃什么?”

“今天我們不僅送政策,還給大家伙帶來了化肥農資,輪椅拐杖,一會大家排隊領,老人不方便的話我們送到家門口……”

春暖時節,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牙什尕鎮塘沙一村的村廣場上,第一書記趙廷鵬正在用鄉親們熟悉的鄉音和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解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及撂荒地整治的政策。

趙廷鵬是國家稅務總局海東市稅務局的一名干部,2015年,全省脫貧攻堅拉開大幕,他走出機關,走進農村,從駐村工作隊的一員到第一書記,今年已經是趙廷鵬在這個村里的第八個年頭。卷起褲管,擼起袖子,帶上草帽,眼前的趙廷鵬儼然就是一個農民的樣子。

塘沙一村地處偏遠,距化隆縣城66公里,屬回族聚居村,村中青壯勞力有70%-80%外出務工,在省內外開拉面館或務工,拉面經濟是主要收入來源。2015年海東市稅務局接到脫貧攻堅命令后,向塘沙一村派駐工作隊并及時成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圍繞貧困戶脫貧致富和“兩不愁三保障”,重點落實拉面經濟和種養殖產業發展。

2016年的夏天,記者第一次來到塘沙一村,彼時的村子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產業發展難。6年時間過去了,這里會迎來怎么樣的新變化?

“以前咱們村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多虧了稅務局的大力幫扶,你瞧,那條黑色的柏油路鋪到了家門口。”村民冶興旺高興的說,每年春耕時,都會收到稅務局送來的玉米種子、化肥、農藥等。逢年過節,他們還會帶上雞蛋牛奶慰問村民,真的感謝黨和政府!

“這幾年是塘沙一村變化最多的幾年。村里相繼建起了文化廣場和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配備了標準化村衛生室,修建了青儲飼料加工養殖場,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電網改造……”牙什尕鎮黨委書記韓國勇說:“變化太大,數也數不過來咯!”

與此同時,村里還大力發展拉面經濟特色產業,實現轉移就業脫貧致富夢。鼓勵青壯年勞力走出去,依托“拉面帶薪在崗實訓+創業”項目,完成17戶21人成功簽約,截止目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外拉面創業人員達46戶102人,并且在不斷增長中。

“塘沙一村一直是我們省局的幫扶對象。多年以來,從精準扶貧到現在的推進鄉村振興,見證了它的發展變化。我們每年購置玉米專用肥8噸,協調鎮黨委政府解決種子、地膜等村民春耕難題。今天,我們趁著春耕農忙,抓緊籌措資金購買了玉米專用肥,好為鄉村振興再添一把力。”海東市稅務局黨委委員董浩說。

車行在新修的硬化道路上,兩側杏花開得正旺,趙廷鵬指著不遠處的一藍色彩鋼場院說道:“當年我們的第一任第一書記看到玉米種植、青儲飼料加工、牛羊養殖、生產農家肥循環利用是一條路子,就召回返鄉大學生,成立了這個化隆縣旭升養殖專業合作社。”。

近年來,該村以“合作社+農戶”方式,著力打造“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傳統產業鏈,結合種養殖與銷售一體發展,將塘沙片區無勞力貧困戶未收割的玉米以每畝800元的價格直接出售給合作社,由養殖場統一收割加工貯藏。既可養殖本場牛羊,亦可出售給農戶使用,通過鎮政府監管,村委與合作社簽訂承包合同,養殖牛、羊牲畜進行產業分紅。留守的貧困戶及農戶可以選擇通過在養殖場打工增加收入,也可以零散養殖,通過合作社幫其出售換取收入。

“養的土特產怎么銷售出去?”“主要是消費扶貧。”趙廷鵬告訴記者,青海省稅務局黨委高度重視消費扶貧工作,這幾年一直組織全省稅務系統幫助銷售。2019年收購牛羊雞肉10萬元,2020年達到近50萬元。海東稅務干部每年購置1200余只雞苗開展“一幫一”精準幫扶獻愛心活動,六年累計購置雞苗6600余只,秋后又以每只一百余元的價格幫其銷售近兩千只。2021年9月,還組織全系統干部購買塘沙一村青皮核桃近2萬斤,銷售額6萬元。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孫海玲

標簽: 第一書記 牙什尕鎮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