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世界科幻動態】哈桑?布拉西姆小傳

時間:2023-02-07 15:38:31    來源:科普中國網    


(資料圖)

**姓名:**哈?!げ祭髂罚℉assan Blasim)**出生:**1973年1月1日**國籍:**伊拉克/芬蘭代表作品:《自由廣場上的瘋人》(The Madman of Freedom Square,2009)《伊拉克的耶穌》(The Iraqi Christ,2013)《尸體展覽》(The Corpse Exhibition,2014)《伊拉克+100:美軍入侵100年后的故事》(Iraq+100:Stories from a Century after the Invasion,2016)主要獎項:2009年、2012年獲得英語筆會(English PEN)翻譯作品獎2014年獲得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

哈桑·布拉西姆1973年出生于伊拉克,20世紀90年代在巴格達的藝術學校(Academy of Fine Arts)學習電影制作,后從事電影制作和小說創作。2000年他因為拍攝庫爾德人移民題材的影片《相機的傷口》(The Wound of the Camera)而不得不流亡他鄉。他從伊拉克庫爾德地區徒步走到伊朗,最終到達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并且在當地打工謀生。一年半之后,布拉西姆通過移民中介來到保加利亞,隨后在這里開始第二段打工生活。又是一年半之后,他取道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最終到達芬蘭,并獲得難民身份。

布拉西姆成長在薩達姆·侯賽因(Saddām Husayn)統治下的伊拉克。1980年9月22日,十七歲的布拉西姆見證了自己的祖國入侵伊朗,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爆發?!八_達姆的卡迪西亞戰役”(al-Qāādisiyya Saddām)成為貫穿他青年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兩伊戰爭結束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試圖將后者吞并。隨后,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派出軍隊,最終海灣戰爭以伊拉克戰敗結束,與此同時聯合國決定制裁伊拉克。在伊拉克遭受經濟制裁期間,布拉西姆是一位在藝術院校的在校大學生,他的理想是自由地進行短片創作,因此他拍攝了一部影片,講述在薩達姆統治下遭到迫害并且因此背井離鄉的伊拉克庫爾德人的故事。正是這部影片成為了他流亡他鄉的導火索。離散中的布拉西姆一邊打工賺錢,尋求在他國的合法身份,一邊仍然堅持自己的藝術創作。2009年他的短篇集《自由廣場上的瘋人》(The Madman of Freedom Square)出版并且大受好評,有評論者表示“如果果戈爾和卡夫卡要描繪當代伊拉克,他們的作品就會像是《自由廣場上的瘋人》”。這部短篇集涉及多個主題,既有伊拉克當地恐怖分子的可怕行徑,也有塞爾維亞森林中的人口買賣,還有描繪旅居歐洲的移民無法擺脫的舊日夢魘。在這之后,布拉西姆又發表了兩部風格類似的短篇集《伊拉克的耶穌》(The Iraqi Christ)和《尸體展覽》(The Corpse Exhibition)。2016年,布拉西姆轉向科幻創作。在他的組織下,近十位伊拉克作家共同完成科幻短篇集《伊拉克+100:美軍入侵100年后的故事》(Iraq+100: Stories from a Century after the Invasion),這也是伊拉克文學歷史上的首部科幻短篇集。他的作品《巴比倫花園》(The Gardens of Babylon)收錄在合集中,故事發生在未來科技高度發達且和平、繁榮的伊拉克。

(供稿:馬琳瑤)注釋:1 “卡迪西亞戰役”(ma rakat al-qādisiyya)原本是公元636年阿拉伯穆斯林軍隊和波斯薩珊王朝軍隊之間的戰斗,戰爭結果是阿拉伯軍隊以少勝多。薩達姆入侵伊朗之后企圖將這場戰爭和歷史上的卡迪西亞戰役相提并論,并由此發起一系列文化活動,例如設立“薩達姆的卡迪西亞小說獎”。(排版:張馨木 編輯:齊鈺 審定:鄒貞)

標簽: 卡迪西亞戰役 兩伊戰爭 塞爾維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