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全球即時看!早早治療腸道息肉,以防變成直腸癌

時間:2023-06-02 15:48:25    來源:科普中國網    

作者:唐 芹 中華醫學會科普專家委員會 副秘書長 研究員

審核:王長遠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主任醫師


(資料圖)

直腸癌是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研究表明,超過50%的直腸癌是由腸道息肉癌變引起的。因此,早早治療腸道息肉是預防直腸癌的一個重要方式。

通俗地說,腸道息肉就是“長在腸道上的肉疙瘩”。用醫學術語解釋,就是腸道黏膜上的隆起病變,在沒有確定病理前,統稱為腸道息肉。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腸道息肉按病理可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癌、絨毛狀腺癌、管狀絨毛狀腺癌,癥狀相對較重,更容易發生癌變;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癥性息肉、錯構瘤,癥狀一般較輕,且不易發生癌變。

一、腸道息肉的表現及病因

腸道息肉發生在結腸和直腸部位的最多,小腸息肉較為少見。患者大多數沒有癥狀,有些則會表現出便秘、便血、腹痛等不適;少數患者的息肉較多、較大,可能出現腸套疊、腸梗阻,出血較多時,還可能伴有貧血的癥狀。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腸道息肉的發生與以下6個因素有關。

1.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以及吸煙、飲酒。

2. 久坐、缺少運動。

3. 結腸黏膜有慢性炎癥及有腸道息肉家族史者。

4. 胃十二指腸潰瘍且行胃空腸吻合術及膽囊切除術者。行胃空腸吻合術及膽囊切除術后,會使大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多,可能誘發結直腸黏膜產生腺癌性息肉或癌變。

5. 免疫力低者。人在免疫力下降時容易出現菌群失調,使腸道感染率升高。

6. 長期情緒壓抑、壓力過大導致機體的內環境被破壞,發生癌變。

二、不是誰都適合結腸鏡檢查

腸道息肉的診斷,除了要觀察排便有無出血、便秘、腹痛等不適癥狀外,結腸鏡檢查也是確診的必要手段,但結腸鏡檢查并非所有人都適用,有以下禁忌證的患者不建議行結腸鏡檢查。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1. 肛門、直腸有嚴重化膿性感染或疼痛明顯的患者,如肛周膿腫、肛裂。

2. 處于各種急性腸炎活動期及有放射性結腸炎的患者,如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

3. 有盆腔炎者,盆腔手術史者及孕婦,應慎重,也不建議月經期的女性做結腸鏡檢查。

4. 腹膜炎、腸穿孔、腸腔狹窄及腹腔內廣泛粘連者。

5. 有腹主動脈瘤、腸系膜炎癥、肝硬化腹水、腸管高度異常迂曲、惡性腫瘤晚期繼發腹腔廣泛轉移患者。

6. 年老體弱、有嚴重心血管病的患者應慎重檢查。

7. 小兒及精神病患者等不能配合者不宜行檢查,必要時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除了普通的結腸鏡檢查,無痛結腸鏡檢查可以減輕腸鏡檢查帶來的不適感。無痛結腸鏡需要在檢查前經靜脈注射一種麻醉藥,使患者在數秒內入睡,完成檢查后又能很快蘇醒,檢查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不適。

但無痛結腸鏡也有禁忌證,在行此檢查前應經過麻醉師的評估。肝功能衰竭、有嚴重呼吸系統疾病及心血管疾病者不宜行該項檢查。

三、腸道息肉要不要手術?術后復查怎么做

如果發現腸道長有息肉,需要立刻手術摘除嗎?答案是不一定。腸道息肉是否需要手術,以及該采取哪種治療方式,是由息肉的大小、是否已癌變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

如果患者腸道息肉為小的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可以不做處理。

如果患者腸道息肉較大或是組織學證實的腺癌性息肉,應立即行手術摘除,避免引起息肉出血、梗阻或癌變。常見的摘除手術有內鏡下息肉摘除術、黏膜切除術,也可應用激光氣化療法。

較大的息肉切除術后,為了預防出血、穿孔等并發癥,一般需住院留觀,息肉切除黏膜創面大、可疑出血者,應適當延長留觀時間。

在行腸道息肉手術后,患者需要定期復查。一般6個月內復查1次,若息肉切片活檢為陰性,可間隔1~2年再復查1次。

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變的腺癌,內鏡下息肉摘除術后3個月復查,如無殘留則6個月內再復查,如有殘留建議手術治療或進一步內鏡下處理。

其他非腫瘤性息肉一般可于1年后復查,如果本次復查結果為陰性,可間隔3~5年復查一次。如果為多發性息肉者,為了防止息肉遺漏,一般要求6~12個月復查一次。

如果出現腸道的不適癥狀,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早發現、早治療。

參考文獻

[1]許金. 注意生活小習慣, 保衛腸道健康(上)[J]. 中醫健康養生. 2021 7(5): 62-64.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