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走近良渚 探尋遠古“長三角一體化” 全球今頭條

時間:2023-06-02 09:46:44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走近良渚? 探尋遠古“長三角一體化”

新華日報記者 楊民仆

近日,“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在京開展,10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考古遺址復原在線上展出,良渚遺址是其中之一。以良渚遺址命名的良渚文化,涵蓋了整個長三角地區,良渚古城遺址以聞名于世的玉器文化,以及巨大的古城規模和完美的水利工程,在2019年申遺成功,使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終于得到國際認可。那么,良渚文化的發現有什么歷史意義?長三角有哪些重要的良渚文化遺址?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聯?近日記者進行了采訪。


(資料圖)

社會階層分化,具備國家形態

我們不妨來追溯一下良渚文化的源流——

距今一萬多年前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已經分布著許多不同的文化,中國考古學界泰斗蘇秉琦將此形容為“滿天星斗”,中華文明正是這些文化碰撞融合的產物。良渚是浙江杭州市余杭區的一個地名,地處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良渚”意即“美麗的水中之洲”。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職員施昕更在今余杭良渚一帶發掘、調查十余處遺址,揭開了良渚文化的歷史面紗。1959年,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名稱。自上世紀80年代起,良渚的考古發掘不斷給人驚喜,2007年起,發掘出良渚古城城郭,這個石破天驚的發現確立了良渚文明。2015年,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的發掘再次震驚世界。2019年,良渚遺址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前后,為何能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林留根教授認為:“這段時期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階層明顯分化,權力體系神王合一,出現了城市文明等現象,具備了國家形態,已經進入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據林留根介紹,良渚古城是一個具有宮殿區、內城、外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四重結構的龐大都邑,這是至今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當時“良渚勢力”占據東南,這座古城,相當于良渚時的首都。

除了有規模驚人的城池體系,外圍的水利工程同樣令人嘆為觀止。這個工程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早1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古城與水利系統項目考古領隊王寧遠表示:“這是當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影響范圍約100平方公里。”據考古學家推算,良渚古城總土方量超過700萬立方米,古城外圍水壩工程總土方量超過288萬立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高度集權、精心規劃、統籌組織、長期營建才能完成。

“良渚遺址的水利主要有防洪、運輸、灌溉等用途。良渚文明是建立在發達的稻作農業基礎上,而稻作農業就離不開水利灌溉這一基礎設施。”王寧遠說。良渚時期開始普遍使用犁耕,水稻生產規模大,僅在余杭茅山遺址就發現了總面積達55000平方米良渚文化稻田;糧食產量也較高,在莫角山南面池中寺臺地發現的一處倉儲區就有20多萬斤的炭化稻谷,而此處只是良渚古國糧食儲備的一部分。可以想象,當年的良渚城內糧食富足。

良渚先民的生活方式里還飽含著江南人的精致考究。據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良渚古城發現者劉斌教授介紹,良渚人飲食品類較為豐富,他們捕魚撈蝦,飼蠶養豬,“菜單”里還有桃子、李子等水果;社會分工也較為發達,從事玉器、陶器、漆器等制作的匠人等等,技藝上都達到較高水平。

一些學者甚至認為良渚文化是夏文化的源頭。據《韓非子·顯學》,虞代延續了一千余年,推測良渚文化便是虞朝的文化。

良渚文化完成了“長三角一體化”進程

專家認為,良渚文化區并不局限于良渚古城。良渚文化中心地區為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受到良渚文化影響的地區很廣,北達蘇北和魯南,西到安徽的江淮地區,向南甚至到廣東,這些相關文化遺址,共同組成了一幅遠古文明的拼圖,揭示著五千年前文化的魅力。“以良渚文化為代表的史前文明在距今5300年前就已經完成了‘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林留根幽默地說。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黃建秋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除了良渚古城,其他重要良渚文化遺址點還有上海青浦福泉山、蘇州草鞋山、常州寺墩、泰州蔣莊等,如同良渚古城為“中央”,聯系著各個“地方”,這個“網絡”構成的區域正是如今的長三角地區。

“上海地區是良渚文化分布的主要區域之一,以福泉山遺址最為核心,為認識長三角地區其他良渚高等級權貴墓地提供了重要線索。”上海博物館考古部原主任宋建表示,青浦區的福泉山遺址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尤其是福泉山墓地以北幾百米的吳家場權貴墓地發現的高等級隨葬品和精美文物,充分說明此處是上海地區良渚文化晚期重要的政治中心。

良渚人的精致生活在一面黑色板巖石也可得到驗證,這是上海良渚文化的代表性文物,1973年在上海金山亭林遺址出土,可能具有鏡子功能,表面沾有清水時光可鑒人。此處遺址同時出土了大量玉、石、骨、牙雕飾品,可以推測在新石器時期,良渚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工藝品制作能力,而且已經開始在意儀容儀表。

蘇州草鞋山遺址1972—1973年首次考古發掘,對于激發長三角其他區域開始關注良渚時期墓葬發掘和社會形態研究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正是有了草鞋山遺址的發現,才引起了長三角地區考古學家從文明起源的角度,去研究發掘良渚文化的遺址。草鞋山遺址對研究長三角地區的文明起源和形成,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常州寺墩遺址分布有良渚文化高等級貴族墓葬,從遺址的規模、出土器物的等級來看,有專家提出可能是與良渚古城相類似的文明中心區域。

而位于江蘇興化、東臺兩市交界處的蔣莊遺址,突破了以往學術界認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過長江”的觀點。墓地共清理墓葬280座,時代涵蓋良渚早中晚期,填補了長江以北地區良渚文化考古發現的空白。

連云港花廳遺址可能是良渚文化向北方能到達的最遠處。當時這里離海較近,土地肥沃,人口相對密集,也帶來了文化的交融。“花廳遺址是一個大熔爐,南方的良渚文化、北方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西部的薛家崗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為認識中國史前時期不同文化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模式提供了例證。”黃建秋說。

“安徽多處遺址有良渚文化因素。”安徽大學吳衛紅教授舉例說,比如定遠縣德勝村類似寺墩遺址的高體多節玉琮、繁昌月堰遺址的良渚文化晚期寬把杯等,都有濃郁的良渚文化基因。

良渚玉器體現了長三角文化的靈秀

“長三角文化的靈秀,從良渚時期的出土玉器中可以得到體現。”江蘇省考古學會副理事長、鎮江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書敏表示,良渚文化玉器以數量之多,品類之豐,雕琢之精,達到了中國史前玉器文化的巔峰。這些玉器分布涉及如今的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等地,可以清晰看到良渚文化的北漸、西向和南下傳播,對出土玉器的梳理也可發現遠古良渚文化的長三角一體化特點。

神人獸面紋,是良渚玉器最主要的紋飾主題,在良渚古城遺址內被大量發現,遍布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圍。面紋或繁或簡,但形象統一,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的神祇。“這標志著當時長三角地區有著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王書敏說。

以大量玉禮器隨葬,集中體現王者的高貴以及男女貴族的分工,體現王權神授的統治理念,在長三角良渚文化遺址中普遍出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方向明認為,良渚社會形成了以琮、璧、鉞和復雜頭飾等為代表的一套成組玉禮器系統,開啟了中華禮制文明的先河。

玉琮,被認為是良渚文化眾多玉質禮器中最為神秘的至尊禮器。上世紀70年代,蘇州草鞋山遺址在良渚文化史上首次發現了琮、璧、鉞等玉禮器,將“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等禮玉分工從西周時期追溯至良渚時期。在第198號大墓中發現一件玉琮,外方內圓,刻有獸面紋飾,這是首次在史前墓葬中出土玉琮,被稱為“中華第一玉琮”。1986年出土于杭州反山文化遺址的玉琮,琢刻獸面神人圖像,是目前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裝飾性線刻細若游絲,1毫米內刻有四五根細線,真可謂鬼斧神工。有的學者推測玉琮是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色彩。

玉璧,早在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中就開始出現,但這一階段璧環形體較小,良渚文化璧從小型璧環向大孔璧環發展至最后定型。方向明認為玉璧寓意著對太陽的崇拜和對天地的觀察,反山遺址出土玉璧數量共130件,其中23號墓出土54件,是迄今為止出土玉璧數量最多的良渚墓葬。

玉鉞,也是良渚玉器中的重要器類,主要出土于高等級的男性墓葬。上海福泉山74號墓出土了一件異常精美的透閃石質玉鉞。方向明表示,鉞被認為是軍權的象征,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長時間作為王權的代表。

玉飾,包括頭飾、項飾、胸飾、帶鉤等。蘇州趙陵山出土的透雕人鳥獸玉飾件是良渚文化早期透雕精品。一個戴著高高羽毛冠的人,羽冠上落著一只鳥,他的手上托著一只向上攀爬的小獸。“很多學者認為,這件玉器所要表達的是對太陽的崇拜或鳥的崇拜,與大地崇敬的交融,體現了史前先民‘天地人合一’的觀念。”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左駿說。

常州寺墩遺址3號墓出土24件玉璧和33件玉琮,蔣莊遺址出土玉璧、玉琮等1200多件文物,連云港花廳遺址發現了良渚玉器組成的玉組佩……專家認為,良渚文化墓葬中蔚為大觀的用玉情景,不僅表明以琮、鉞、璧等玉器為載體的精神信仰已得到長三角地區的廣泛認同,同時顯示出一種建立在等級分化基礎之上的規范化用玉制度業已形成,這也被后世的中華文明吸收與發展。

良渚文化為什么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劉斌表示,主要因為良渚遺址保存完好,考古認識較為充分。良渚的墓葬所反映的等級、玉器所反映的權力與信仰、玉器加工所反映的生產的復雜性,以及良渚古城與水利系統等大型工程所反映的城市規劃、社會分工與大規模社會組織等,標志著中國和世界其他早期文明一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同步進入了國家文明社會。

而良渚文化分布的區域內,生業經濟、文化面貌、社會習俗等多個方面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說明良渚時代初步實現了長三角地區的一體化。林留根表示,良渚文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基礎,驗證了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共生的特色。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