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熱圖 > 正文

千年古村埋在水底 56年后露出真容

時間:2018-04-24 08:32:40    來源:江南都市報    

從南港湖的南面可以徑直在古驛道上行走。盡管上面已經附上了許多貝殼、螺螄,但仍是斷斷續續,一直向蒙山銀礦方向蜿蜒。“深山之中,銀礦的出產運送必須依靠便捷的交通。事實上這里看上去是壘砌的石塊,就是宋代運輸銀礦的驛道。”江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專家介紹,距離如今南港水庫約5公里遠的蒙山銀礦,最早開采約在我國北宋時期。圖為古驛道石橋。陳旗海/攝

從南港湖的南面可以徑直在古驛道上行走。盡管上面已經附上了許多貝殼、螺螄,但仍是斷斷續續,一直向蒙山銀礦方向蜿蜒。“深山之中,銀礦的出產運送必須依靠便捷的交通。事實上這里看上去是壘砌的石塊,就是宋代運輸銀礦的驛道。”江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專家介紹,距離如今南港水庫約5公里遠的蒙山銀礦,最早開采約在我國北宋時期。圖為古驛道石橋。陳旗海/攝

	當年受地形和其他條件限制,礦石采集后的冶煉、運送只能靠這種簡易的“馬路”運輸出山;之所以驛道都是用大型石塊壘積堆砌,是當時古人“靠山吃山”,就地取用附近山中石材的結果……現在在石驛道上殘留的幾處車轍碾軋的輪跡,可以想見蒙山古銀礦當年出產的豐富。1977年9月,遠在吉林省農安縣三寶鄉廣山店隊的社員,在屯南古河道旁挖沙子時,挖得元代蒙山銀場的歲課銀錠“元字號”、“天字號”二枚。專家考證,這兩枚元代蒙山銀錠的用料,就是從這條古驛道運出大山,方流通全國。圖為渡槽。

當年受地形和其他條件限制,礦石采集后的冶煉、運送只能靠這種簡易的“馬路”運輸出山;之所以驛道都是用大型石塊壘積堆砌,是當時古人“靠山吃山”,就地取用附近山中石材的結果……現在在石驛道上殘留的幾處車轍碾軋的輪跡,可以想見蒙山古銀礦當年出產的豐富。1977年9月,遠在吉林省農安縣三寶鄉廣山店隊的社員,在屯南古河道旁挖沙子時,挖得元代蒙山銀場的歲課銀錠“元字號”、“天字號”二枚。專家考證,這兩枚元代蒙山銀錠的用料,就是從這條古驛道運出大山,方流通全國。圖為渡槽。

最為完整的一面古墻,由黏土夾石塊層層夯筑而成,面朝水庫東西方向延伸了近20米沒有斷開,墻頂卻高低不平。用手推,紋絲不動,盡管腳下泥土軟糯;用手撫,粗糙不平,盡管被水洗刷多年。有意思的是,古墻半腰能明顯看出風化作用和流水侵蝕的分界線,由于常年泡在水中,古墻下半身多出不少孔隙,顏色也比風吹日曬的上半身陰暗不少。

最為完整的一面古墻,由黏土夾石塊層層夯筑而成,面朝水庫東西方向延伸了近20米沒有斷開,墻頂卻高低不平。用手推,紋絲不動,盡管腳下泥土軟糯;用手撫,粗糙不平,盡管被水洗刷多年。有意思的是,古墻半腰能明顯看出風化作用和流水侵蝕的分界線,由于常年泡在水中,古墻下半身多出不少孔隙,顏色也比風吹日曬的上半身陰暗不少。

南港水庫灘涂,地面已經龜裂。“當年銀山礦工和靠山討生活的人都在這里聚集。這處古村落遺址其實就是蒙山銀礦的一處‘中轉站’。來往的人們在這里休憩生活,產出的銀礦石也由這里中轉送出冶煉。”考古專家的考證,證明這里的古墻、石井、斷橋在千多年前也是蒙山古銀礦的一部分,它們是千年前蒙山古人悲歡離合的無聲見證者、記錄者。

南港水庫灘涂,地面已經龜裂。“當年銀山礦工和靠山討生活的人都在這里聚集。這處古村落遺址其實就是蒙山銀礦的一處‘中轉站’。來往的人們在這里休憩生活,產出的銀礦石也由這里中轉送出冶煉。”考古專家的考證,證明這里的古墻、石井、斷橋在千多年前也是蒙山古銀礦的一部分,它們是千年前蒙山古人悲歡離合的無聲見證者、記錄者。

現場圖。

現場圖。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