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子夜外賣》描繪城市的夜色畫卷(主題)
總制片人張燁鏑:帶觀眾進入外賣員的“夜行日記”(副題)
(相關資料圖)
羊城晚報記者 龔衛鋒
最近,紀實節目《子夜外賣》登陸江蘇衛視,每周五20:30播出。鏡頭對準深夜外賣員群體,借由這群“夜行俠”的視角觸摸城市的脈搏,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以及商家、客戶、陌生人的故事。
上周,廣州外賣員陳志文的故事與觀眾見面后,引發網友強烈反響。近日,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節目總制片人張燁鏑、廣州故事導演王迪雅,揭秘外賣員及節目組滾燙的“夜生活”。
【定位】
做純粹紀實類節目,而非明星體驗真人秀
羊城晚報:為什么要做這檔關注外賣員的節目?
張燁鏑:三年疫情,不少人停下來關注自己,但又無所適從。江蘇衛視制作過《非誠勿擾》《最強大腦》等素人節目,經驗豐富。于是,我們決定做一檔關注真實生活的節目。聚焦外賣行業,是因為它已成為生活的重要環節,足以折射時代。
羊城晚報:沒想過加入明星體驗環節來增加節目關注度嗎?
張燁鏑:節目組推演過明星送外賣的體驗環節。但是,節目每天要從天黑拍到凌晨三四點,一名外賣員的拍攝周期是5至7天,明星很難持續配合晝夜顛倒的拍攝安排。此外,明星加入后,節目焦點會由外賣員變成明星,形式更接近真人秀、綜藝。我們論證過后,決定做純粹紀實類節目。
羊城晚報:節目中的外賣員是如何找到的?
張燁鏑:節目組首先聯絡大眾使用率較高的外賣平臺,由平臺推薦優秀、有故事的外賣員。其次,導演通過自媒體搜尋外賣員。最后,節目組四散前往20多個城市,去單量最高的外賣站點摸底,跟著外賣員跑單,尋找值得觀察的外賣員。
羊城晚報:跟隨外賣員跑單搜集素材的過程通常如何進行?
張燁鏑:這個過程持續了兩三個月,導演跟著夜班外賣員調整作息。以前,我們做綜藝節目,會在準備階段定好主題、開策劃會、寫臺本、跟明星溝通。這次,我們只用跟著外賣員跑單,去了解城市的風土人情、地形、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尋找具備典型性的人與事,再深入跟拍采訪,最后才寫文案。
【拍攝】
外賣員追趕著時間,我們追趕著外賣員
羊城晚報:一天的跟拍過程是怎么安排的?
張燁鏑:節目組白天會復盤前一天的拍攝內容,找出需要進一步挖掘的元素,同時與跟拍對象溝通,做家庭及外圍采訪。晚上8點,我們開始拍黑夜街巷的輔助鏡頭,晚上10點正式跟拍外賣員接送單的過程。節目組都騎可以載人的電動車拍攝,前座是司機,后座是攝像師。每個小組配置四人左右,分別負責編導、攝像、音頻、燈光等工作。
羊城晚報:這種拍攝方式會不會遇到很多麻煩?
張燁鏑:太多了。因為是真實跟拍,送外賣場景很少有主觀鏡頭。此外,外賣員的騎車技術太好,導演組經常跟丟。拍廣州員村山頂外賣員陳志文這期節目時,我們跟丟后沒法從錯綜復雜的巷子里穿出來,只好打電話向陳志文的徒弟“求救”。
羊城晚報:這次做節目,是不是與以往的感覺大不一樣?
張燁鏑:它跟我們以往錄制節目,甚至跟以往制作紀錄片都不一樣。送外賣有系統時間、物理流程限制,導演組不可能因為一個鏡頭沒拍好,讓外賣員再來一遍。整個拍攝過程都有緊迫感——外賣員一直在跟時間賽跑,一直在找人,我們追著外賣員,常有導演、攝像師被拋下。
羊城晚報: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事?
張燁鏑:有一天深圳下暴雨,一位外賣站站長發給導演一張照片,有位外賣小哥掛著吊瓶在送外賣。以前,我看到這樣的照片,會覺得莫名其妙。但真正接觸過大量外賣員后,我能共情,那些為了生活克服萬難努力奔跑的人,遠比我想象的多。拍攝過程中,我們遇到過暴雨天里,外賣員腳扭傷、車壞了,同行接力送外賣;遇到過顧客給外賣員點奶茶;遇到過外賣員幫助收舊物的老人推三輪車上坡……我們真實觸摸了外賣員的善意迸發以及深夜里的人間溫情。
【傳承】
外賣工作很普通,歸屬感來自“被需要”
羊城晚報:做了這檔節目,你對外賣員群體的看法有什么改變?
張燁鏑:以前,我主要關注外賣員能否準時送達物品。當我設身處地了解了外賣行業生態后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絕非社會新聞中騎電動車闖紅燈的人,而是溫暖且多才多藝的。一名外賣員在接受采訪時說:“送外賣是非常嚴肅、每天為生活付出努力的一份普通工作,它并不特殊,我們也是正常人。”節目中的廣州外賣員陳志文一開始也覺得這份工作很底層,但他真正入行后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
羊城晚報:你們如何看待“外賣小哥”這種表述?你們拍攝的女性外賣員會介意這種稱呼嗎?
張燁鏑:“外賣小哥”是這個行業萌發時出現的一種昵稱。當時,這種工作更多是男性在做,于是顧客習慣稱“哥”。如今更多女性加入了外賣行業,她們同樣堅忍、能吃苦。外賣員之間也會互相稱“哥”,有些女性外賣員會自稱“大哥”,她們被稱為“女單王”時會感到很驕傲。
羊城晚報:節目中,外賣員之間還有師徒關系,這是許多人都不知道的。
張燁鏑:確實,這也拓寬了我認知。外賣領域也有“傳幫帶”。外賣員入行后,會有師傅傳授跑單技巧,包括如何接單、走哪條路更便捷等等。當你充分熟悉一片區域的外賣業務后,就可以出師,甚至可以擔任站長帶更多新人入行。從廣州員村山頂的外賣員陳志文帶出近萬名徒弟的故事中,能看到每個行業都存在的傳承。
羊城晚報:陳志文的故事讓你有什么感悟?
張燁鏑:陳志文故事的主題是“被需要,就留下來”,他被客戶、商家、徒弟需要著。被別人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彼此互相成就。這是每個為社會默默奉獻的人的幸福。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節目記錄下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情感,給觀眾呈現一個立體的充滿煙火氣、人情味、正能量的社會景象,展現千人千面的世間百態。他們的勵志故事,將激勵著屏幕前的所有人。
【爆款故事】
46歲外賣員6年帶出近萬名徒弟
《子夜外賣》第二期節目播出后,羊城晚報官方微博主持的話題“46歲外賣員6年帶出近萬名徒弟”登上熱搜榜高位,總瀏覽量破600萬,陳志文火了!
廣州員村山頂因其復雜的地理環境和街巷布局,被稱為“外賣禁區”。陳志文和他的外賣騎士團堅持數年,用腦力、腳力破解了這座“迷宮”。
陳志文在從事外賣配送之前,做生意失敗。那時,他十分消沉,經常窩在家里。在家人的鼓勵下,靠著之前做生意積累的外送經驗,他于2017年5月注冊成為一名外賣員。一開始,陳志文也經常被員村山頂的道路繞暈,但日積月累下來,他逐漸成為這片區域外賣員人盡皆知的“文哥”。
起初,員村山頂只有寥寥可數的外賣員。后來,陳志文通過“傳幫帶”,成立了外賣“騎士團”,陳志文也被推選為該區域首位“騎士隊長”。截至目前,員村山頂共有8個外賣團,約200名外賣員,每個團長都是陳志文帶出來的徒弟,而他帶出來的“徒子徒孫”數量已有近萬人。
相比于賺錢,陳志文如今更關心隊員的安全和送餐順利。每當遇到極端天氣,陳志文都會在“騎士團”200人大群發出安全提示,詢問是否有隊員遇到困難需要幫助。跑完夜單后,陳志文經常在自己的出租屋內舉行“圍爐夜話”,大家談論一天的收獲和碰到的困難,互相打氣鼓勵。小屋不大但滿是歡樂,出租屋內微弱的燈光在黑夜中尤其耀眼。
【跟拍記錄】?
在員村山頂拍攝,常常要向文哥“求救”
跟拍陳志文及員村騎士團的導演王迪雅,向羊城晚報記者講述了幕后故事。以下是王迪雅的自述:
今年三月,導演組為籌備《子夜外賣》,來到廣州員村一帶前期踩點。過程中,我們走訪了很多外賣站點和外賣騎手,從很多外賣員口中聽說了一位傳奇“騎士長”陳志文。
員村山頂地形十分復雜,長期處于“客戶不敢點、騎手不敢進、外賣無人送”的“外賣禁區”狀況。陳志文和他帶出來的徒弟改變了一切,整個員村山頂的騎手可以說是一個外賣行業“老帶新”的縮影。
第一次見到文哥時,導演組都覺得他非常符合我們對“老廣”的既有印象:在不大的出租屋里,文哥一邊用白話給兄弟布置任務,處理問題;一邊麻利地在簡易茶臺上泡好茶,招呼導演組一起喝茶,用不算流利的“廣普”回答我們的問題。你甚至能在這個年過四旬的男人身上看到一絲靦腆,與布置工作時的他形成鮮明對比。
與這些外在相比,文哥的故事更吸引我們。他一直以來就是“支柱”的形象:年輕時,作為家中長子,他一手帶大了弟弟妹妹,助他們完成學業;成家后,他是自己小家庭的支柱,供一雙兒女上學;生意失敗后進入外賣行業,他成為這片“外賣禁區”中外賣騎手的支柱。
很多人進入外賣行業,都是把外賣員職業作為跳板看待。但是在最低谷時進入外賣行業的陳志文,只是因為這個區域還需要他,就選擇一直在外賣行業埋頭苦干。這一干就是六年。“被需要”是很抽象的三個字,有能力、也愿意承擔這份“被需要”,就是我們選擇陳志文進行拍攝的原因。
在廣州拍攝期間,拍攝團隊碰到了許多小插曲。比如,在員村松崗園,因為地形過于復雜,拍攝團隊中經常有人掉隊,在巷子里面迷路了,最終還是文哥聯系自己隊伍里的兄弟幫工作人員走出了巷子。攝影師在跟拍過程中,上坡下坎的地形也是個很大的難題,一不留心就會摔一個趔趄;因為巷子里的路太窄了,都是間距很小的“握手樓”,攝像師沒辦法跟陳志文并排行進拍攝,所以大家在節目中看到的巷子里的騎行畫面,基本是關于陳志文的跟隨鏡頭,還加入很多GoPro和影視360的主觀鏡頭,增強真實感。拍攝時,經常碰到迷路的外賣員向陳志文問路,文哥每次都會很熱情地幫同行指路。我們還走訪了很多員村山頂的商家,他們大多跟文哥很相熟,彼此相互需要、相互陪伴、相互給予。文哥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們有單,我們才有單”,商家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多虧有你們,我們才有了生意”!
“城中村”是廣州的一個特色,也是這座城市生態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因其龐大的惠及群體,有其存在意義。陳志文那期節目主題是“被需要,就留下來”,這是一個跟責任感相關的主題。外賣員作為連接“下單人”“商家”“收貨人”這三方的樞紐,實際上是責任感最具象化的體現。尤其在人員流動頻繁的外賣行業、在送單環境相對復雜的員村山頂,陳志文一干就是六年。他留下來,是對職業責任感和榮譽感的最好詮釋。文哥以及被他所感染的一群跑單兄弟,都經歷過人生低谷,最后聚到一起,努力往各自的“山頂”攀爬。
我們這個組還拍了廣州石牌村的故事,會在后續節目中播出。故事的主人公為石牌村畫了一張外賣地圖,我們也吃了不少石牌東的美食。更讓我們著迷的是石牌村的文化,這里有傳承千年的祠堂、舞龍舞獅,也有對現實的寫照。石牌村里生活著行色匆匆的普通人,而他們可能就在隔街的CBD上班,這里來來去去又異常火熱的生活,承載了太多夢想。
標簽:
上一篇:用腳和筆丈量世界 阿來《西高地行記》出版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子夜外賣》描繪城市的夜色畫卷(主題)總制片人張燁鏑:帶觀
2023-06-17 15:43
原標題:用腳和筆丈量世界(引題)?阿來《西高地行記》出版(主題)華
2023-06-17 13:45
原標題:“這里是三星堆”:高清手繪圖“復活”國寶華西都市報-封面新
2023-06-17 13:49
原標題:90多個“關鍵詞”還原蘇軾(引題)?蔣藍新作《蘇東坡辭典》出
2023-06-17 11:34
原標題:圖博會天津出版傳媒集團再創佳績(引題)?《閱讀天津·津渡》
2023-06-17 11:35
原標題:良渚遺址“琮王”“鉞王”現身上博(主題)6月20日起亮相“實
2023-06-17 11:51
原標題:《魚廬記》:鄂地小人物的傳奇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近
2023-06-17 11:52
原標題: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科幻電影創作將走向何方──(引
2023-06-17 11:56
原標題:國標舞劇《人間四月天》啟動創排北京日報訊(記者韓軒)北京舞
2023-06-17 10:40
原標題:2023年青年攝影獎申報啟動天津日報訊(記者仇宇浩)近日,世界
2023-06-17 10:37
原標題:別樣《鳳求凰》百人合唱點擊量百億次作品(主題)中國古詩詞藝
2023-06-17 10:53
原標題:首屆天津音樂節中國天津·2023圣彼得堡愛樂樂團演繹經典(引題
2023-06-17 10:32
原標題:電視劇《淬火丹心》唱響武鋼人的青春之歌長江日報訊(記者萬旭
2023-06-17 10:53
【作品廣議】原標題:主動自覺,珍視生命肖承森汗流禾下土 蘇慶眼下正
2023-06-17 05:45
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原標題:長沙:千載星城吐芳華天上一顆星,地上
2023-06-17 05:56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6月16日晚開幕由文化和旅游
2023-06-17 05:54
原標題:開心果左一:節約用水左二:面具左三:——把衣服穿上!右一:
2023-06-17 06:00
原標題:“中國戲曲節2023”在香港開鑼新華社香港6月16日電(記者褚萌
2023-06-17 06:01
原標題:取材于武鋼的發展歷史(引題)《淬火丹心》凝聚鋼鐵人的青春與
2023-06-16 21:32
原標題:山東:文化館里涌動“青春力量”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蘇銳剛過
2023-06-16 17:49
原標題: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開幕6月15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現場,參
2023-06-16 16:42
原標題:芭蕾舞劇,如何圈粉諸多觀眾?中新網北京6月16日電(記者上官云
2023-06-16 14:44
原標題:中新人物丨演員楊蓉:學演戲,得先學做人中新網北京6月16日電(
2023-06-16 14:49
原標題:《尋她》首映舒淇暢聊與九零后導演的“碰撞”(引題)我心里曾
2023-06-16 14:52
原標題:“京城飄書香五洲共閱讀”(引題)第21屆北京國際圖書節開幕(
2023-06-16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