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良渚遺址“琮王”“鉞王”現身上博(主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20日起亮相“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副題)
文匯報記者 李婷
良渚遺址,杭州亞運會的火種采集地,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昨天,該遺址出土的體量最大、最精美的“琮王”以及“鉞王”現身上海博物館第一展覽廳布展現場,6月20日起在“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出。
作為“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這一展覽將聚焦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為代表的第一個文明發展高峰中最偉大的成就,其中珍貴文物占比超過90%,很大一部分是首次在上海展出。
浙博鎮館之寶首次來滬,只展20天
此次亮相的玉琮重約6.5千克,是迄今為止體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被譽為“琮王”。據長期從事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的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介紹,該文物出土于反山遺址12號墓葬。這是該遺址等級最高的一個墓葬,被稱為“驚世王陵”,出土文物不僅數量最多,且器物非常精美。記者所見的玉琮器型外方內圓,中間對鉆圓孔,轉角的地方是對稱的折面,有神人獸面紋的圖案。而琮體四面的直槽內,也上下各琢刻一幅完整的神人獸面紋。“這個紋飾實際上相當于良渚文化的一個神徽,從良渚文化的早期一直到晚期,神徽一直是存在的,這是統一信仰的象征。”陳杰說,在此前的崧澤文化時期還是多神信仰,到了良渚時期,以這種神人獸面為組合的神徽就變成主要的信仰對象。▼下轉第五版(上接第一版)仔細觀察,在玉琮轉角的神人獸面紋旁邊還有鳥的造型,因為鳥可以飛翔于天,超越人的能力,當時被看作溝通天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輔助。
“這是我們的鎮館之寶,一般不輕易離館。”浙江省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何秋雨告訴記者,該館6月底即將開放之江新館,按計劃,這件玉琮將作為開館展的明星展品亮相,但考慮到上博“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的重要性,反復溝通之后決定盡可能給予支持,短期借展20天。“這是玉琮第一次在上海展出,想看的觀眾請在7月10日之前來上博參觀。”
如果說玉琮是良渚文化精神信仰的象征,那玉鉞則是世俗權力的象征。此次現身上海的玉鉞,是目前唯一一件琢刻神徽和鳥紋的玉鉞,有“鉞王”的美稱。鉞身帶墨綠色斑;弧刃,兩面刃角處均刻有圖像,上角琢刻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神徽,下角琢刻鳥紋,圖案與“琮王”一致,且出土于同一墓葬;鉆孔較小,上方較為粗糙,隱約可見捆扎痕跡或刻劃痕跡。陳杰介紹說,一柄豪華的玉鉞包括鉞身、柄、柄上端的瑁和下端的鐓。該玉鉞出土時位于墓主左手位置,鉞瑁出土時與鉞鐓相距約80厘米,兩者間的有機質柄已腐朽不可見,只留下鑲嵌于其上的小玉粒。根據推測,柄上面也有各種裝飾,甚至涂漆涂珠嵌玉等,但遺憾的是今人無緣得見。“擺在我們眼前的鉞、瑁、鐓,看上去是單獨存在的三件器物,實際上是一整套。”他透露,正式展出時,將通過支架把它們連接在一起,便于大家去欣賞和了解。
在出土文物中感知中華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一般大家看到的玉鉞基本上是素面的,但即將展出的這一神人獸面紋瑁鐓組合玉鉞紋飾極為精美,為了將圖案凸顯出來,還用了浮雕、陰刻等多種技法,體現了良渚文化微雕技藝之精湛。”何秋雨介紹,該館此次帶來的玉琮和玉鉞,本來的顏色是青玉色,因為長時間埋藏在墓葬中,受沁以后成了乳白色。
“去年我館推出‘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給大家呈現了最早被稱為‘中國’地域的中原地區的夏商周文化。夏王朝的建立距今約4000年。那我們耳熟能詳的‘五千年中華文明’之說是怎么來的?這一次我們將目光從黃河中下游轉向長江下游地區。中國考古學用實證明晰地回答——五千多年前,長江下游先民就已創造出比肩世界的輝煌文明,并建立了東亞最早的區域性國家。”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透露,“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匯聚全國19家博物館、考古機構珍藏的出土文物,從古國、稻作、手工業和玉器四大板塊入手,帶領觀眾領略長江下游史前文化藝術的魅力,感知中華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確定了展覽的主題后,我們基本上跑遍了長三角擁有這一時期文物的重要收藏單位,大家都非常支持。”展覽協調人周云告訴記者,本次展覽展品不僅數量龐大,從最初預計的320件組增加到了358件組;內容、來源也十分豐富——既有諸多鎮院之寶、鎮館之寶,還有從來沒有公開露過面的最新考古發現和尚處研究階段的發掘文物。“我們想呈現的不僅僅是文物的藝術之美,更希望觀眾通過學術成果的系統梳理切身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周云說。
標簽:
上一篇:今日最新!小說集《魚廬記》:鄂地小人物的傳奇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良渚遺址“琮王”“鉞王”現身上博(主題)6月20日起亮相“實
2023-06-17 11:51
原標題:《魚廬記》:鄂地小人物的傳奇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近
2023-06-17 11:52
原標題: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科幻電影創作將走向何方──(引
2023-06-17 11:56
原標題:國標舞劇《人間四月天》啟動創排北京日報訊(記者韓軒)北京舞
2023-06-17 10:40
原標題:2023年青年攝影獎申報啟動天津日報訊(記者仇宇浩)近日,世界
2023-06-17 10:37
原標題:別樣《鳳求凰》百人合唱點擊量百億次作品(主題)中國古詩詞藝
2023-06-17 10:53
原標題:首屆天津音樂節中國天津·2023圣彼得堡愛樂樂團演繹經典(引題
2023-06-17 10:32
原標題:電視劇《淬火丹心》唱響武鋼人的青春之歌長江日報訊(記者萬旭
2023-06-17 10:53
【作品廣議】原標題:主動自覺,珍視生命肖承森汗流禾下土 蘇慶眼下正
2023-06-17 05:45
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原標題:長沙:千載星城吐芳華天上一顆星,地上
2023-06-17 05:56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6月16日晚開幕由文化和旅游
2023-06-17 05:54
原標題:開心果左一:節約用水左二:面具左三:——把衣服穿上!右一:
2023-06-17 06:00
原標題:“中國戲曲節2023”在香港開鑼新華社香港6月16日電(記者褚萌
2023-06-17 06:01
原標題:取材于武鋼的發展歷史(引題)《淬火丹心》凝聚鋼鐵人的青春與
2023-06-16 21:32
原標題:山東:文化館里涌動“青春力量”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蘇銳剛過
2023-06-16 17:49
原標題: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開幕6月15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現場,參
2023-06-16 16:42
原標題:芭蕾舞劇,如何圈粉諸多觀眾?中新網北京6月16日電(記者上官云
2023-06-16 14:44
原標題:中新人物丨演員楊蓉:學演戲,得先學做人中新網北京6月16日電(
2023-06-16 14:49
原標題:《尋她》首映舒淇暢聊與九零后導演的“碰撞”(引題)我心里曾
2023-06-16 14:52
原標題:“京城飄書香五洲共閱讀”(引題)第21屆北京國際圖書節開幕(
2023-06-16 13:52
原標題: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主題館對外開放(主題)新增1 2萬平方米館
2023-06-16 13:36
原標題:三地“一盤棋”激活大運河文化密碼北京日報記者韓梅今年初,京
2023-06-16 13:39
原標題:第二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中新網福建德
2023-06-16 11:42
原標題:沉淀一年的《晚安,媽媽》更厚重了(引題)人藝“全女班”打造
2023-06-16 10:36
原標題:如何跑贏劇本娛樂新賽道?中國旅游報首席記者王洋將劇本娛樂場
2023-06-16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