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全國首個深港跨境“N+1”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在深圳市河套合作區落地|世界快資訊

時間:2023-03-13 13:14:24    來源:中國質量報    

廣東積極探索專利運營跨境融資模式

全國首個深港跨境“N+1”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在深圳市河套合作區落地


(資料圖)

□ 本報記者 王 越

近日,位于深圳市福田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的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舒糖科技)收到來自香港的首筆知識產權融資,標志著全國首個深港跨境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完成深港兩地資金募集并正式落地。這是深港兩地深化合作,鏈接國際金融資源,創新境外資金便利跨境渠道,幫助“高人力成本、高研發投入、輕資產”初創型科研企業化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又一全新思路。

打造服務陣地

賦能知識產權金融創新

隨著深港科創力量不斷入駐河套合作區,企業研發實力、產品科創屬性不斷提高,但產品商業化落地見效慢的問題逐漸顯現,給企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壓力。河套合作區以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成果為聚合點,推動深圳高新投、工行深圳分行、工銀亞洲等境內外機構,首創“公募+私募”“境內+境外”的“N+1”知識產權綜合融資新模式,賦能科創企業高質量發展。

此次落地的融資模式,以科創企業知識產權為金融標的,盤活企業輕資產,突破傳統融資方式的限制,提升了河套企業知識產權的金融屬性。同時,首創境內公募和境外私募雙向同步發行,也搭建了深港跨境金融資源整合優化的可行架構,為合作區內更多科創企業資金跨境便利流通,實現財務資源全球優化調度整合提供了可行方案。這也是河套合作區依托外債便利試點改革,探索“五流四制”中資金跨境便利的可行路徑。

強化政策保障

激活科技創新資本策源

“N+1”知識產權綜合融資新模式,指入池企業將高新技術專利作為知識產權資產進行質押,企業無須提供實物資產、無須轉讓知識產權就能快速獲得融資,從而降低綜合融資成本,提高資金周轉率。對以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等知識產權為企業底層資產標的物,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證券化等金融手段撬動社會資本,以知識產權質押形式在銀行獲得貸款的企業,給予貸款利息及服務費的50%支持,最高300萬元。

“N”指的是N家合作區科創企業,在境內以公募的形式完成證券化募資,由深圳高新投將N家企業的知識產權經專業化評估和信用增級后轉化為金融資產,在境內以公募的形式,到深交所申請掛牌上市。1月19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平安證券—高新投知識產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成功發行,完成境內公募部分,幫助元戎啟行、鯤云科技、銀雁科技、通銳微等8家境內重點科研企業融資5800萬元。通過政府補貼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僅為每年2.98%。

搭建綠色通道

打通跨境資本融資渠道

依托外債便利試點改革,首創“知識產權在岸質押+跨境反擔保+資本項下外債流通”的跨境融資模式,解決境內企業知識產權無法在境外質押、缺乏融資資金等問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超20%。以資本項下關聯公司借款的途徑實現資金入境(出境),為合作區內科創企業資金跨境流通提供便利,實現財務資源全球優化調度整合。

該項目中的“1”,是合作區科創企業舒糖科技在香港以私募形式完成證券化募資,由工行深圳分行落實知識產權“在岸”收益權受讓,并通過跨境反擔保與工銀亞洲建立跨境“知識產權”增信,為ADD inc(舒糖香港母公司)在香港獲取融資提供信用支撐,最后由舒糖科技將所獲融資在其專項外債額度內以外債形式入境。本次融資額度200萬元,可依需分批使用。

未來,廣東將在河套合作區持續探索跨境知識產權證券化,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知識產權生態區,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跨境融通“廣東樣板”。

《中國質量報》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