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解讀 > 正文

車企造手機 普遍看法都不甚樂觀

時間:2022-03-15 17:45:23    來源:《財經》雜志    

繼手機廠商開始造車后,車企也開始造手機了。

2021年9月,吉利創始人李書福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將面向全球市場打造定位高端的手機。據36氪報道,蔚來今年也已在密集招募手機業務線人才,由前美圖手機總裁尹水軍負責。

一家公司進入藍海市場,往往無需過多解釋,但朝陽行業中的公司抽出手來布局一塊紅海市場,挑戰陡增。

手機與汽車,是當下與未來最具代表性的兩大智能終端,前者市場趨于飽和,而后者的開疆拓土才剛開始。一組對比的數據是,據第三方研究機構IDC的數據,2021年中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達到3.29億臺,僅微增1.1%;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前11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為302.3萬臺,同比增長167%。

在此消彼長的背景下,特斯拉造手機的傳聞一度甚囂塵上,但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曾公開回應,智能手表和手機都是昨日的技術,腦機接口才是未來。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也在近日公開表示,奇瑞不會造手機,因為汽車的蛋糕已經足夠大。

這些判斷似乎更符合常理,這也是為什么華為、小米、OPPO進入造車陣地尚在意料之中,而吉利、蔚來向手機進軍則令人費解。《財經》記者綜合采訪發現,汽車廠商雖然入局手機業,但并不是為了挑戰幾大手機頭部公司的地位,只是借手機之力反哺主業,或改善車機體驗,或節省流量成本,或儲備造芯實力,或實現生態聯動。

手機是萬物互聯最重要的數據入口,扮演著中樞大腦的角色,在汽車場景中人們也擺脫不了手機。細想一下,一臺智能車機旁,總固定著一個手機支架,這個常見情境似乎有些荒誕。但這也讓一些車企意識到,掌握手機的能力非常重要。

反哺主業

車企們“不務正業”不是一天兩天了。從馬斯克描繪出一幅又一幅探索火星、腦機接口等科幻場景開始,智能汽車廠商也在爭相布局未來。從衛星到火箭,從飛行汽車再到人造太陽,手機反而是諸多“副業”中最接地氣的一項。

“這已經成為了車企的一種常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從風險投資的角度來說無可厚非,只是單純從智能電動車本業出發,戰線拉得有些長了。”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張君毅對《財經》記者說,他曾是蔚來資本管理合伙人,在汽車行業有近20年的投資與咨詢經驗。

此時車企入局一個高度成熟、寡頭化的手機市場,雖然邏輯與前述更具未來感的技術不同,但也是車企多線布局的常規招式之一。而選擇做手機,有多重因素的考量。

首要的考量是反哺車機,與主業聯動。今天,手機、手表、平板等智能設備的使用體驗越發流暢,汽車上車載大屏的系統依然相對落后:響應速度慢、應用軟件少、適配度不高等。比如,車機開機通常需要三五分鐘,用戶體驗不佳,理論上它應該做到像手機、電腦一樣快速啟動。

但研發出真正好用的車機并不容易,車機的落后源于客觀的制約條件。芯片依照應用行業大體可分為軍工級、車規級、工業級和消費級,每個級別都對應不同的行業標準。車規級對芯片的耐用溫度、濕度、耐振動與沖擊、可靠性等都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遠高于消費級。這也意味著如果按照車規級標準開發車機系統,成本會更高,迭代速度也無法趕上手機系統。

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人們依然習慣于在車載大屏旁立起手機支架,借手機完成導航、車上通訊。對車企而言,優化車機體驗,或者說實現手機與智能座艙系統的無縫對接,就顯得尤其迫切。“車企招聘的手機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智能交互、系統軟件領域。”張君毅說。

CIC灼識咨詢合伙人趙曉馬對《財經》記者說,同時擁有手機與車載大屏后,車企在與軟件開發者談判時,能獲得更大的主動權和議價權,讓開發者針對不同終端優化產品,實現終端的一體化鏈接。

此外,由于用戶在實際場景中較少操作車載大屏,車企很難收集用戶相關的偏好數據,與手機能掌握的用戶數據量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缺少用戶的深度數據,就難以改善用戶體驗。

趙曉馬還了解到,一個經濟效益層面的可能性是,運營商對車企用來優化輔助駕駛算法的流量收費,遠高于普通人使用手機流量的價格。自造手機的車企可以通過手機將數據上傳到車企服務器,從而節省成本。

另一個重要的考量是芯片。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AFS)數據顯示,2021年由于汽車芯片短缺,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約1020萬輛,今年的短缺還將持續,截至3月6日的預測顯示,2022年的累計減產量約65.62萬輛。全球芯片短缺疊加地緣政治的摩擦,中國科技企業們想把自主研發芯片的實力抓在自己手里。

吉利造手機,背后的核心權衡就是芯片。“吉利系”手機由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其法人代表沈子瑜同時是汽車智能化公司“億咖通科技”CEO。2018年,億咖通科技和安謀中國共同成立了汽車芯片公司芯擎科技,這家公司在去年11月曾發布了一款7納米制程的車規級主芯片SE1000。

沈子瑜曾在發布會上公開表示,億咖通和芯擎的目標是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安卓和高通。

但造芯成本高昂,一次流片就需要上億元,如果應用規模太小,芯片業務難以為繼。張君毅說,由于汽車芯片的量級較小,因此吉利還有意覆蓋手機芯片,乃至物聯網芯片。

至于其他汽車廠商是否會跟進造車,仍存在較多變數。一位小鵬汽車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暫未聽說小鵬有造手機的計劃。趙曉馬也表示,如果吉利、蔚來通過手機業務能初步打造閉環生態,那么其他車企也極有可能跟隨。

隱形門檻

對于車企造手機,無論是汽車行業還是手機行業,普遍的看法都不甚樂觀。往好處說,汽車的精密與復雜程度遠高于手機,車企造手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降維打擊”,且手機在國內已有相當成熟的供應鏈,造手機的門檻并不高。但現實是,造手機不難,要打造一個手機品牌很難。

以格力為例,過去跨界造手機的科技公司眾多,大多已湮沒在歷史塵埃中。格力是其中為數不多仍在堅持的,2015年至今,格力已發布了6款手機,銷量大多僅有數千臺。但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今年2月底在股東會上表示,格力會堅持做手機,相信堅持下去就會有收獲。她補充道,格力做手機不是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而是有公司自身的規劃。背后的邏輯是,在智能家居時代,沒有手機來控制的系統是不完整的。

而時至今日,手機行業的格局已趨于穩固。從外企退出戰場到創業公司纏斗,再到幾大巨頭林立,手機行業走過了十余年的混戰期。第三方研究機構IDC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前五大手機廠商已經占據了85%的市場份額,市場主要由vivo、OPPO、榮耀、小米、蘋果五大公司把持。

“每家公司都有10年乃至20年的沉淀,包括研發實力、渠道能力、品牌與產品力、組織管理能力,后來者很難超越。”一位資深電子產品省級代理負責人對《財經》記者說。

從現有消費者數量來看,汽車與手機完全不在一個量級,每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僅在百萬級別,而手機的出貨量能達到數億臺。如果汽車廠商的手機主要面向自己的車主,體量將會極小;但如果面向所有群體,很難打開市場局面。

一位手機行業資深人士對《財經》記者說,即便是吉利或蔚來的車主,也不一定會購買它們的手機,因為手機的使用頻率遠高于汽車,除非蔚來手機能達到頭部廠商旗艦機的水平。

趙曉馬還指出,造車新勢力的定價往往不便宜,為了不打破消費者對品牌的既有認知,手機也很可能要匹配相應的定價。如此一來,車企造的手機將要直面現有中高端旗艦手機的地位,這對車企也將是一次挑戰。吉利在宣布造手機計劃時就明確提出,要造高端手機。

另一項隱形的挑戰是,新能源汽車的戰局未定,無論是蔚來還是吉利,主營業務的地位還不夠牢靠。過去一年蔚來在美股市場上的股價下跌了七成,今年已經連續兩個月跌出新能源汽車交付榜前三名,雖然目前現金儲備良好,但近年來仍在持續虧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也常是負數。

前述小鵬汽車人士認為,智能汽車的市場仍處于白熱化競爭階段,車型開發尚且來不及,何況在主營業務之外造手機,二者的開發與迭代周期相差甚遠,制造工藝和安全要求也有較大區別。

“在原本資金就不算充裕的情況下,騰出手來發展其他業務,要做好會很難。”一位接近蔚來的投資人稱,“還不僅是錢的問題,企業與企業家的專注度是有限的,不太可能同時做好很多件事。”

尤其如今蔚來、小鵬、理想三家造車新勢力公司都不設CTO一職,技術路線由CEO操盤,要做到主營業務與其他業務齊頭并進,這是個不低的要求。

殊途同歸

手機、汽車,乃至家電、VR/AR設備、機器人……萬物互聯時代,終端廠商間的邊界正在變得模糊。每家公司都期望在自己的體系內造就完整的生態,將用戶、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較于車企的手機項目初啟動,手機廠商在造車上的意愿與決心顯然更強烈。小米董事長雷軍在宣布造車時表示,要在十年內投入100億美元造車,且不對外融資。最新的消息是,預計2024年上半年小米汽車將正式量產。華為與賽力斯合作汽車品牌AITO時也曾提出,目標是在五年內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TOP3品牌。

“未來終端企業比拼的是誰的觸點更多,對用戶觸點的爭奪會從主營業務,延伸到用戶生活與家庭的方方面面。”趙曉馬說。

但跨界的難度卻不可同日而語。在張君毅看來,手機廠商造車風險更大,因為汽車投入大、利潤低,如果兩三款產品沒能做成,很可能會拖垮整個公司的現金流。而造手機的成本相對較低,車企即便不成功,也不至于拖累主業。

此外,汽車零部件的數量、供應鏈的復雜程度、規模制造的難度以及調動資金的密集程度,往往是手機的十倍乃至百倍。

趙曉馬還提到,在銷售渠道上,車企目前在大力進軍商場門店,商場已成為銷售汽車的主要陣地。但就手機廠商的現有渠道來看,依然是以大量面積相對小的街邊門店為主。一位小米渠道前高管曾對《財經》記者表示,小米近年大力拓展商場門店,其中一個原因是為后續銷售汽車做準備。

據36氪報道,小米汽車業務員工的期權,在達到年銷百萬臺后可以完全變現。這一目標在現在看來非常艱巨,因為目前中國全年新能源汽車產能僅有300萬臺,但考慮到未來的增長情況,汽車行業還存在著較大的變數,小米也未必沒有后來居上的可能。

無論是車企造手機,還是手機廠商造車,一切戰局還只是剛剛開始,真正的交鋒時刻尚未到來。

標簽: 車企造手機 手機廠商 手機廠商造車 新能源汽車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