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內蒙古蘇沁農牧場:多措并行 開啟節本增效“新模式”

時間:2022-03-30 21:38:48    來源:中國農網    

近幾年,面對新冠疫情持續影響及經濟下行沖擊,在春季大風、夏季干旱、秋季多雨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多重挑戰下,內蒙古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蘇沁農牧場有限公司在困難中開局、逆境中奮進,堅持“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可以說,這和企業精細化管理、調整種植結構、“藏糧于技”等一系列“連環招”密不可分。

健全制度 強化管理

自古就有“無有規矩, 不成方圓”之說,所以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細則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今年,蘇沁農牧場有限公司繼續加強農業標準化作業管理,經過調研、踏查、座談等方式,全面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整體情況,制定了切合本單位實際、便于操作的新制定,相繼出臺了《單車核算管理辦法(試行)》、《工分管理辦法(試行)》等管理制度,及時打好“預防針”,保證農業生產各環節“不拖節奏、不掉鏈子”,減少“跑、冒、滴、漏”等現象的發生,為降低成本奠定了制度基礎。班子成員緊密團結配合、形成了強有力的管理隊伍,加強農業管理,培育了精干高效的農業管理隊伍和農業技術服務隊伍。農業生產主要領導抓謀劃,分管領導抓落實,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做到了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并在全體干部職工心中牢固樹立“節本就是增效”的意識。

同時,為提高農業全過程標準化管理水平,全面分析農業生產經營情況,公司在上年末,組織召開科技創新與成本管控研討工作會議,農業生產各崗位人員從春播、夏管、秋收、麥場作業等環節對農業生產、田間管理、技術創新等方面對全年農業生產情況進行總結匯報,并將前一年度與本年度農業生產取得成果及存在詬病進行深入的對比分析。以研討會為契機,相互借鑒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分析生產經營現狀,討論降本增效措施,加強了人、財、物的管理,切實增強了職工的責任意識。

優化布局 調整結構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指根據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結構的變化改變農產品的生產結構,從而使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相協調的過程。近年來,農產品的產量和價格不斷遭遇“天花板”,天氣的復雜多變,也常常給農業生產來個“措手不及”,針對這種桎梏,公司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在穩定糧油合理產能的基礎上,針對公司區位氣候特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種植結構、合理品種布局

“以前是被動調結構,現在是市場和天氣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就拿莜麥來說吧,它糧草兼用,耐瘠薄、耐寒,基本都安排在坡崗、瘠薄地等不適宜種小麥的地塊種,經實驗,如果這些地塊種植小麥,小麥將接近絕產。另外,莜麥的秸稈還可作為優質牧草出售,發展糧草兼用型莜麥符合蘇沁以農養牧和以農促牧的發展需求,也符合國家產業發展要求,可以說,科學的種植布局,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種植結構,可以為做強特色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公司農業技術人員如是說。

科技助力 降低損失

“過去種地靠經驗,現在種地看數據。”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許多高新科學技術不斷地被應用于農業生產。蘇沁農業技術人員介紹道,“如今,蘇沁大力發展數字科技,創新農業發展方式,通過農業生產全過程數字農業服務,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真正做到了藏糧于技。”提起數字農業,農業技術人員打開了話匣子:“咱可以在數據信息平臺上實時觀察天氣變化、土壤濕度和溫度,根據不同品種作物生長習性,監測作物生長過程中所需養分和可能遭遇的病蟲害,合理配肥和化除,相比以往,我們得滿身泥土深入田間地頭才能獲得這些基礎數據,現在只需在指尖輕點,田間信息就可一覽無余,即節省了人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父輩眼中,現在的農業科技發展簡直不可想象。有科技助力,將數字技術、先進設備和科學管理廣泛應用于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投入,避免不應當的成本損耗,促進了糧食增收的實現。

蘇沁農牧場有限公司一系列的“過日子,算好帳”措施,使企業開源節流,增加了經濟效益。經濟發展中,以人為意識形態的成本在企業成本中的地位是最大的。畢竟,機車開工播種、施肥時,手抬一抬、壓一壓,成本核算的結果就是天壤之別。其實“降本增效”是保障職工利益的根本利益需要,畢竟只有企業“增效”有錢了,職工才能實現鼓起“錢袋子”的目標。

作者:吳振華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

標簽: 農業生產 農業技術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