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江蘇常熟:和美新風入畫來

時間:2023-09-07 17:25:18    來源:農民日報客戶端    

世上湖山,天下常熟。

常熟,江蘇省蘇州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卻擁有蘇州市一半以上的自然村,在實施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后,接連推出了兩個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


(資料圖)

2019年,常熟市委、市政府整體謀劃、全域推開“千村美居”工作,通過農村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持續優化提升美麗宜居新鄉村;2021年,又疊加推出“五治融合”鄉村治理新機制,以“先鋒領治、村民自治、履約法治、鄉風德治、數字智治”推進鄉村長效管理不斷拓面提質。截至今年7月,常熟市累計實施各類美麗鄉村建設3794個(其中建成3528個),實施覆蓋率超80%。

如果說“千村美居”工作建的是美麗鄉村的“外表”,那么“五治融合”就是塑造和美鄉風的“內里”。常熟以鄉村環境改善為切口,由環境提升觸發多方共治,激發文化活力,從而形成一場鄉土重整、鄉風再塑的社會變革。

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統籌推進,常熟市委、市政府整合組織部、宣傳部、政法委、農業農村局、司法局、民政局、城管局等各機關黨組力量,以“千村美居”“五治融合”為基點,持續推進和美鄉村長效治理新機制。這亦是一場自下而上的實踐創造,村干部、黨員、新鄉賢等一群深戀故土的人,不懈探索鄉村共建共治共享新實踐,帶動著鄉親們的精氣神和主人翁意識一步步煥發,使鄉村環境與鄉風文化呈現出一種良性的、相互促進的循環提升。

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常熟各級干部、群眾以成城斷金之勢協力推進常熟美麗鄉村建設,為了描繪“景美”“人和”的江南水鄉新畫卷,下足了“繡花”功夫。

四彩積分:將他律與自律融合

8個月前,常熟市碧溪街道李袁村黨建服務中心接到了一位村民的問政電話:“我家院子和鄰居一樣干凈,為什么鄰居這月衛生積了81分,我家只有79分,這兩分差在哪?”

這是李袁村黨建服務中心當月接的第11個衛生積分問政電話,但接電話的村黨委書記袁新春不憂反喜:“重視積分才會打電話問,這是村民積極參與的好現象。至于積分的表現形式,村委會得再商討個好辦法……”

李袁村作為常熟經濟基礎較好、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莊,較早開始了人居環境治理“積分制”。即村民負責自家宅前屋后的環境維護,衛生考評規則納入村規民約,由村民代表、志愿者、網格員等組成的積分評定小組每月評分,根據積分予以獎勵。

“開始積分制時,最難的是‘積分上墻’。”袁新春回憶道,“村里將積分劃為100-90分、90-75分、75-60分、60分以下4個評級。開始我們直接公示各家姓名、得分,但很多得分低的村民總會在晚上偷偷將公示牌上的自家戶名抹掉。村民愛面子是好事,村里就商議著給每戶編號,積分榜由公示姓名改為公示戶號。”

半年前,李袁村村委又對“積分上墻”提出了更好的改進方法:由從高到低的紅、綠、黃、灰四類評級取代直接公示具體得分。“問積分的村民增多,對于我們干部不應該視為麻煩,這說明村民的羞恥感、榮譽感越來越強。村整體環境上來了,就不必在評分上‘斤斤計較’,讓少兩分的村民心里也能落個舒坦。”袁新春說。

據悉,四彩積分屬李袁村首創,周圍不少鄉村都在學習,常熟市目前已有2121個自然村組的7.75萬戶農戶實行“積分制”管理。小小的積分可大有用途:李袁村按照積分檔次發放不同的現金獎勵;東橋村則設立了積分兌換超市;溪南村根據積分發季度魚券;辛莊鎮將積分作為新風禮堂租賃優惠的考核標準……

“常熟‘五治融合’的第一步是制定每個村的‘小憲法’村規民約,積分制則是實現村規民約的基本手段。”常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宏說,“但村規民約畢竟不是強制性法律條文,其落實仍需依靠中國傳統的德治、禮治文化,‘積分上墻’的變化就是體現了傳統文化兼具自律和他律的軟約束力量。”

裸地園丁:讓每寸土地美起來

農村污水處理、公共道路等基礎設施由政府負責,各家庭院美化由村民打理,但公共設施、農戶庭院、種植田塊間的區域誰來管護?這是多數鄉村面臨的共有難題。常熟市在“五治融合”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了“裸地園丁”“共享菜園”等有效解決方案。

尚湖鎮東橋村是較早推廣“裸地園丁”的鄉村,每戶村民分得宅基地周圍的小塊閑置地,村民根據規劃種植自食的低矮蔬果,每塊閑置地都配有“裸地園丁”牌標明負責的戶主、種植種類等。

看似不起眼的“裸地園丁”實則大有緣由。“之前村里也搞過部分宅前綠化,但村里的阿婆會把剛種下的花草拔掉,改種蔬菜。”東橋村黨支部書記張斌說,“我們常熟一直是人多地少,村民對土地珍視得很。”

如何將邊角地塊衛生搞上去的同時,讓村民還有自種地?常熟很多村鎮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裸地園丁”式方案。“各村將宅前屋后的閑散地塊分給農戶種植,并將裸地納入衛生積分考評,農戶對自家地塊負責。這樣既解決了村前屋后環境臟亂問題,村民也有空地種植自食蔬果,同時村莊也能落實具體責任、實現有序管理。”尚湖鎮黨委委員浦利明介紹,“‘裸地園丁’是真正的‘可觀可食’地景,其治理成效(自家蔬果)實實在在地回饋本村村民。”

宅前屋后零散地塊的環境治理解決了,連片地塊的管護也不再是難題。

虞山街道洩水村鯰魚灘坐落在虞山尚湖間,臨水面山、風光旖旎。村中有幾畝連片閑地,這片地由誰種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難”問題。“之前是誰搶到了誰種,但搶到的人不愛護,有的只種一季就拋荒了。”洩水村黨支部書記蔣雪峰說,“現在,我們將這片地作為‘共享菜園’,重新平整、劃界,由衛生積分高的農戶認領。村民認領后需對共享菜園衛生和種植負責,今年區塊評分低的,明年取消認種資格。”

常熟市外來打工人口多,辛莊鎮洞港涇村等鄉村嘗試將“美麗菜園”交由外來的“新市民”種植并負責,有意識地引導“新市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還有的村莊(如尚湖鎮新巷村),邀請民間手藝人、工匠等參與共享菜園的地塊規劃、公示牌設計、圍欄雕刻等,匯聚力量增進各方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裸地園丁”“共享菜園”改變了農村邊角、公共地塊“灰頭土臉”的模樣,在村民和新市民的積極參與、共治共享下,這些“可食可觀”式地景融成了江南水鄉不可或缺的美麗風景。

勞務合作:讓保潔費用降下來

常熟市多數鄉村都有百萬元乃至千萬元的村莊集體經濟收入,“千村美居”建成初始,這些村莊大多將公共衛生服務外包給第三方保潔公司。但每年的保潔費用占公共支出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很多鄉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探索村級勞務合作社等保潔費壓降新思路。

東橋村最早成立了自己的勞務合作社。“村勞務合作社聘請的都是東橋村民,各自負責公共區域衛生,工作時間靈活,由網格員隨時督導檢查公共環境。”張斌說,“這種方式讓村委與保潔人員直接聯系,縮減了中間費用、為村民創造了工作與實惠,同時檢查整改的效果也更直接有力。”目前,東橋村不再需要原來的“突擊整治費”,這筆錢轉型成了日常“衛生考核獎勵金”。

事實上,當保潔人員從陌生人變為鄰里,傳統鄉土中的“熟人社會”效應便得以顯現,村民開始基于自律、互助式情感,共同自覺維護公共環境。這種自發的、內在的和美鄉風,源于整潔美麗的農村環境,同時又緊緊依靠和睦的鄰里關系。當環境改善與禮治文化形成了良性循環,鄉村善治便開啟了自我進化與迭代。

留根老房:牽住游子故土情

尚湖鎮家鑫村黨支部書記丁峰帶記者參觀了一處位于周巷組的活動中心,屋內擺放著長條椅凳,掛著鐮刀、鋤頭等傳統務農用具。他告訴記者,活動中心是由一處“留根老房”修建的,前幾日還在此召開了村民議事會,村干部、區域網格員、鄰近村民紛紛參加,屋子里座無虛席。

“有的村民舉家搬到城市或更遠的地方后,都留著村里的房子,當地叫它‘留根房’。”丁峰說,“但‘留根房’年久失修,影響村容村貌和環境治理。村里就和戶主商量,將‘留根房’用作村組活動中心等,進城村民借出房子,村里負責整修維護。”

“別看我們是村干部,我們也有‘下基層’問題。”丁峰介紹,“家鑫村是種糧大村,村民住得比較分散。以前在村委會開會,只有小組長和少量村民代表參加,而那些被代表的村民,像年紀大的、身體不便的,往往是需要重點幫扶的對象。現在,村民議事會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聽取意見都開到各村民小組的‘留根房’里,周圍村民抬腳就能來,村干部、基層代表自然能當面聽到更多急切問題和真實需求。”

事實上,這些“留根房”不僅用來開村民會議,誰家辦喜事還可借用來歇腳待客。“進城村民看到村里把老屋收拾得干凈、人氣旺,都很高興。”丁峰說,“這些‘留根房’代表著游子的故土情,房子在,他們對老家的思念就在。”

李袁村靠近常熟市碧溪開發新區,自2018年來,有218戶村民因開發區建設整體拆遷,搬進了統一建設的樓房。按照原計劃,搬遷村民遷出戶口,統一納入開發區社區管理。但上樓的村民沒有一人將戶口從李袁村遷出。這些沒有了“留根房”的村民,為何仍不愿遷出?

“這幾年,李袁村的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村里有著比城里更美的田園景色,城里上班的村民都愿意住在鄉下。李袁村地勢高,一直沒有種水稻。現在我們對全村土地重新規劃整理后,騰出了一塊田專門種水稻。等新米上市了,村里計劃作為福利發放給村民,讓鄉親們嘗嘗自己田里種出的大米是什么味道。我們正在將一片老舊工業區改建成新風禮堂和鄉村樂園,大家可憑村民身份獲得租賃使用折扣。”袁新春說。

“眼見著村里的發展越來越好,就算沒了‘留根房’,上樓的村民怎么舍得離開呢?”袁新春解釋道,“同樣,他們的留下聚攏了村莊的人氣。鄉村有了人氣,又何愁得不到發展呢?”

有進城的村民,自有返鄉的游子。近些年,返鄉參與建設的常熟企業家、退休干部、民間工匠等越來越多,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新鄉賢”。

蘇州阿爾泰商用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曉東是較早返鄉的家鑫村鄉賢。“我們村以種糧為主,村民的公共衛生維護意識弱。周曉東返鄉后不僅捐錢捐物,還組織自己公司員工定期參與村衛生志愿服務。”丁峰說,“鄉親們看到企業員工都來參與本村治理,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村里衛生環境也跟著搞了上來。”

據悉,3年來尚湖鎮近百位鄉賢累計捐助了1200多萬元現金和大量實物,他們活躍在鄉村美居建設、村莊環境維護、村規民約制定、村民協商議事等鄉村治理的各個領域,為村莊共治共享格局的形成增添著星火燎原之力。

新風禮堂:讓和美新風樹起來

近幾年,常熟村民辦宴有一種新流行——到“新風禮堂”辦宴請客。

“新風禮堂”是常熟探索并全域推廣的移風易俗新模式。將“新風禮堂”作為鄉風文明載體陣地,政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依托村級綜合服務設施等場所建立“新風禮堂”,為村民舉辦婚嫁宴席提供炊灶餐具、文化活動、司儀服務等,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宴請標準、制度規范。

辛莊鎮潭蕩村較早建成并使用“新風禮堂”,作為一間能夠容納500多人的多功能喜宴堂,它有著朗朗上口的使用制度規范:“高額彩禮要杜絕,攀比之風不蔓延”“賀禮不超1000元,表達情意負擔小”“宴席桌數不超標,每桌不超500百元”……

“我們村的宴席租賃費用與村民人居環境積分考核掛鉤,積分越靠前的,租賃費優惠力度越大。”潭蕩村黨支部書記朱芳介紹,“之前村民辦紅白事興在街頭巷尾大操大辦,往往是禮宴辦完了剩菜垃圾留一地。后來村干部帶頭在‘新風禮堂’擺宴席,每桌的餐標、隨禮都嚴格要求。村民看了也跟著禮宴從簡,現在村里大大小小的宴席都在‘新風禮堂’辦。”

據悉,常熟結合“千村美居”“五治融合”工作,已建成新風禮堂64個,接辦村民宴席500多場,為村民節省開支1500多萬元,“喜事新辦、婚事簡辦”成為常熟農村新風尚。

當禮堂的新風吹遍了辛莊鎮潭蕩村,尚湖畔又蕩起了湖甸龍舟的層層漣漪。

虞山街道大湖甸村緊鄰國家濕地公園尚湖,縱橫交織的河塘孕育了良田沃壤。當地村民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和八月初三都會舉辦盛大的龍舟游活動以紀念當地水神李王(李祿),據考證湖甸龍舟民俗源于南宋末年,1995年恢復并一直沿辦至今。

“湖甸龍舟不僅是一項民俗活動,更是村民共同的精神文化寄托。”大湖甸村黨支部書記繆鈞說,“近幾年,村里以該活動為基礎修建了湖甸龍舟館和龍舟基地等,對外承接龍船比賽、培訓、研學的同時,也宣傳了我們的湖甸的龍舟文化。現在我們舉辦湖甸龍舟活動,連上海、南京的游客都慕名而來,鄉親臉上喜滋滋、劃得更有勁,這也是對我們湖甸文化的傳承發揚。”

新風禮堂、留根老房、勞務合作社、裸地園丁、四彩積分,這些看似簡單的基層創造,當融入鄉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內核后,便有了生生不息的能量。它們擔起了破舊立新、移風易俗的重任,也扛起了弘揚地域民俗文化、傳播和美新風的使命。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宋昱璇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