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四川綿陽三臺縣:文化藝術周唱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時間:2023-07-12 12:22:50    來源:農民日報客戶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盛夏落日,夜幕降臨。7月1日傍晚,位于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的西平鎮炎熱依舊,鎮中心的月牙灣廣場上人頭攢動,擠滿了慕名而來的游客,現場氛圍如同天氣一樣火熱。

在一片歡呼聲中,來自各行各業的千余人圍繞場地整齊地跳起鍋莊舞,以“黨建助振興·兩新聯萬村”為主題的絢麗凱江文化藝術節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合唱、戲曲、樂器演奏……絢麗燈光下,精彩紛呈的節目引得觀眾連連鼓掌叫好,掌聲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廣場周圍,各地商家整齊地經營起攤位,土特產、小吃、飲料等應有盡有,讓游客欣賞節目的同時品嘗到特色美味。

凱江作為三臺縣第二大河流,源起綿陽安州區之西,途徑中江縣、三臺縣等地,滋養了流域內數百萬人民,也孕育出獨特而多樣的民俗文化。本次活動以文化交流為主線,聯合打造鄉鎮級文化藝術展演平臺,展示了“強富美”新鄉村。

“本次‘絢麗凱江文化藝術周’依托流域內豐富的文化資源,積極探索以文藝交流展演為載體的經濟發展新模式,搭建了一個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展演平臺,帶來一場全民參與的文藝盛宴,擘畫出一幅凱江流域鄉村振興特色畫卷。”三臺縣委副書記、縣長唐順江說。

活動的舉辦地西平鎮被譽為“客家原鄉”“四川最美古鎮”,擁有300多年歷史,歷史底蘊豐厚,客家文化悠久,建有吳氏宗祠、張家祠、曾家祠、蔣家大院等16個祠堂,客家風韻綿長。在標志性古建筑“小東門”前,不少游客前來打卡觀賞。走進這座夯土城門,木結構老屋、會館遺址、石板路等映入眼簾,飛檐翹角布滿了歲月的滄桑。老城迎新客,來自成都市、中江縣等地的藝術家們聞訊而來,通過歌唱、舞蹈、快閃等方式進行多場主題展演,西平古鎮游人如織。

作為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典型的丘區農業大鎮,如何發展特色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突破發展是當地面臨的首要難題。鄉村要振興文化必先行,西平鎮黨委書記劉春華認為,“以文旺產,要用文化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拉動當地餐飲、住宿、交通等文旅消費,創新基于凱江流域的鄉村毗鄰經濟發展新模式,創建新通道、共筑振興夢。”西平鎮深入挖掘客家文化資源,推動展示評比、創作采風與農家生活相結合,主動吸引各類藝術和文化達人,為群眾免費提供學習和展演場所,邀請專家為兒童、老人等免費開展藝術教學。小鎮上下歌曲聲、樂器聲不絕于耳,傳統與現代文化有機融合。

從小對家風家教和客家文化耳濡目染的西平人,更是二話不說主動從祖國各地返回家鄉參與活動,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博士后陳瑤就是其中一員。陳瑤目前的研究領域包括生態城鎮化、區域經濟發展等,她立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不僅為活動出謀劃策,還成為晚會主持人,為八方游客介紹家鄉。來自科特迪瓦的國際友人同時也是西平女婿的安瀾,為游客演唱一首《桃花朵朵開》;回鄉創辦幼兒園的大學生達玉丹擔任晚會主持人;剛剛畢業的學生爭當志愿者……“西平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希望大家以飽滿的熱情、主人翁的態度建設自己的家鄉,實現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努力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陳瑤說。

唱山歌、聽戲曲、賞非遺、學技藝、逛古鎮、品美食……劉春華介紹,本次文化藝術周共持續7天,分別設置了舞蹈、綜藝、非遺、戲曲等專場,“活動吸引來自成都、德陽等地10萬游客前來觀光游樂,拉動消費2800萬元左右,老百姓都希望我們將活動持續舉辦下去!”

原戰旗文工團多棲藝術家耿耀志與其團隊正在進行表演。西平縣政府供圖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趁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