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特別關注 > 正文

“特種工證”不該被稀里糊涂認證

時間:2023-07-12 07:20:51    來源:中國青年報    


(資料圖片)

近年來,我國認證市場規模逐年增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認證機構和檢驗檢測機構數量突破5.4萬家,服務產值超過4000億元。但與此同時,網絡虛假認證行為日益猖獗,一些非法機構鋌而走險,為企業辦理假證、提供虛假資質,甚至非法購買居民個人信息注冊電商,售假、炒信等非法行為時有耳聞,給營商環境、安全生產、身份信息安全埋下隱患。(《半月談》7月10日)

從報道中可知,記者實際操作發現,在某購物軟件搜索“特種工證”,各家網店的售證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一家店鋪展示的商品顯示:高空作業證、焊工特種證、叉車作業工作證,售價為80元。在該商品鏈接下方的1000余條購買評價中,甚至有買家寫著:“新工地開工,應付檢查辦理了一批,掃碼可以查電子檔,完美應付檢查。”一句輕飄飄的“完美應付檢查”,看后讓人心里有沉甸甸的焦慮:在這些準入信息、認證信息規范尚待完善的行業,虛假認證大行其道、形成灰色產業鏈的背后,是一個個威脅安全生產的“不定時炸彈”。哪怕這些“不定時炸彈”有極小的“引爆”概率,其造成的后果都將不堪設想。

不僅如此,一些企業高價購買假資質,破壞的是行業生態和營商環境;同時,網絡虛假認證催生了搜集公民身份信息的非法產業。正如有報道所稱,盡管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一直在對網絡認證開展專項治理,但市場上虛假認證、非法認證的亂象依然“頑固”存在。對此,還需通過更為有力、更為有效的措施,進一步規范網絡認證市場。

一方面,面對企業需求和市場變化,有必要不斷完善相關的認證規范。從報道中可知,當前的網絡認證市場之所以出現種種亂象,與相關方面管理與規范的滯后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關系。比如,近些年,出現了越來越多有一定技術門檻的細分行業,相關職能部門沒有提供權威的資質認定,但企業卻有一定的認證需求。另外,一些地方的“一網通辦”等企業辦事平臺,未能對正規的資質認證渠道進行及時的信息發布,而一些企業去搜索網站了解相關信息時,容易被所謂的競價排名“帶偏”,進而上當受騙。

就此而言,不管是針對行業的準入資質申請認證,還是企業管理水平的認證,相關監管部門要根據市場的動態變化,及時、迅捷地進行梳理,將認證需求與資質認定有效銜接,同時準確、迅速地進行信息發布,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權威的認證渠道與認證服務,滿足企業或強制性認證、或自愿性認證等多樣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有必要對認證機構建立“黑白名單”制度。對此,有專家建言“建立認證機構的注冊制度,加強行業自律,完善對認證機構的準入和退出管理,排除不良認證機構和機構人員”,這是一個有益思路。更進一步說,深入推進“互聯網+監管”,健全認證風險監測預警追溯機制,對提供虛假認證的機構和業務中介開展執法整頓,在此基礎上及時公布認證機構的“白名單”“黑名單”,是對認證機構進行有效監管,以及提醒企業在進行網絡認證時審慎選擇的好方式。

不管是高空作業證、焊工特種證,還是叉車作業工作證,每當一張“特種工證”被“稀里糊涂”地認證和賣出,都會埋下一個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站在最本位的安全角度考量,迅捷且有力地規范網絡認證市場,絕對宜早不宜遲。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