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文學到戲劇(引題)
是致敬,是對話,更是創造(主題)
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 彭澳麗
(資料圖)
近年來,“文學改編熱”在中國話劇舞臺上持續升溫。無論是在2022年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話劇《主角》,還是在“大戲看北京·2022第六屆老舍戲劇節”上展演的、根據作家莫言的小說改編的話劇《紅高粱家族》等,無一不展現了創作者將文學作品改編為舞臺劇的不斷嘗試和有益探索。
前不久,在由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中國分會、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大戲看北京·2022第六屆老舍戲劇節”學術論壇上,多位戲劇學者、編劇、導演聚焦“文學作品改編舞臺劇的觀察與思考”,闡述觀點、碰撞理念,為戲劇行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做法。
“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改編成舞臺作品”
“‘文學改編熱’,其實是中國話劇史上一直持續的一種現象。”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會長胡志毅表示,文學改編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文學作品和舞臺作品之間的區別,“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改編成舞臺作品,文學作品的成功不能決定舞臺作品的成功。”
將文學作品改編為舞臺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有些小說家、劇作家也會選擇直接創作戲劇作品,例如中國現代小說家老舍創作的《茶館》《龍須溝》以及中國現代話劇劇作家曹禺創作的《雷雨》《日出》等。而在眾多戲劇作品中,也不乏文學作品改編舞臺劇成功的例子,如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根據老舍作品改編的《駱駝祥子》、曹禺根據中國當代作家巴金原著改編的《家》等,都是文學改編中的經典之作。
“改好了是文學的魅力、原著的基礎,而改不好往往就會被說是編劇沒有功力。”北京演藝集團《新劇本》雜志主編、一級編劇林蔚然提起她在戲劇文學系學習的4年中,其中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就是小說改編,“在學習的環節中,我認識到創作要懂得抓取戲劇性的核心事件,從小說素材中選材并進一步在其基礎上構建有效的人物關系,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刪繁就簡、勇于取舍。”
“戲劇的核心是臺上人與臺下人面對面的交流”
在胡志毅看來,改編一個作品一方面要忠實于原著,另一方面要融入更深入的闡釋。胡志毅認為,作為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魯迅的小說有著多重釋義,十分值得深入闡釋。2022年7月,由波蘭戲劇大師克里斯蒂安·陸帕導演的話劇《狂人日記》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這部改編的話劇《狂人日記》中并沒有過多的情節敘述,卻表達出魯迅作品中的核心意蘊。胡志毅認為,當戲劇作品為了改編而改編,則會出現敘事大于戲劇的現象,從而減弱作品的戲劇性,因此在改編過程中需要注意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
在文學改編這場熱潮中,小說家和劇作家在創作過程之中存有異同。林蔚然介紹,小說家對于作品結構確立的自主性更強,創作可以更加碎片化或者抽象化,敘事節奏也更加隨心所欲,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完成;而劇作家往往要考慮如何能夠更集中、更有力地去敘述和展示,使作品符合戲劇藝術的一般性規律,讓觀眾能夠看明白戲劇中的事件是什么。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編劇、演員方旭曾將老舍的多部文學作品先后搬上舞臺。方旭說:“我覺得老舍先生的作品放在今天來改編,比起外在的東西,其文學作品里能夠引發大家思考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可能就會失去它的意義。”在方旭的概念里,戲劇的核心是交流,是在演出現場臺上人與臺下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
“今天我們改編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編每一部作品時都要想,我跟觀眾聊什么?比如《牛天賜》跟觀眾聊成長;《離婚》跟很多人聊所謂的現實與想象之間的差異。”方旭認為,舞臺作品能與觀眾達成真實的交流是這些年來老舍的作品能夠被持續不斷地搬上舞臺的最根本條件。
“以合適的呈現方式改編文學作品”
作家的小說為戲劇提供的是文學的肌理和品格。在文學作品改編舞臺劇的過程中,選擇適合于舞臺改編的作品固然重要,給文學作品找到一個適合的呈現方式也很重要。對此,方旭提到,多年來一直不斷有前輩提出中國戲劇和中國戲曲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學習與借鑒,“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戲曲、曲藝有著豐富的表現方法和手段,其靈活程度在文學轉舞臺的過程當中能夠提供非常大的幫助與支撐。”
方旭在改編老舍的作品《二馬》時,曾在資料書當中看到英國的早期戲劇使用的是倫敦土語,究其原因則是土語生動。“我看完后覺得十分有道理,從整個戲劇創作的角度來看,中國地大物博,老北京、老上海、老四川等這些極具特色的方言和帶有非常濃厚地域色彩的地方文化,都給戲劇創作奠定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創作基礎。”方旭說。2022年9月,陜西人民藝術劇院話劇《主角》在陜西大劇院上演,作品通過用原汁原味的陜西方言,演繹秦腔的興衰沉浮,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叫好聲和雷鳴般的掌聲。
從改編作家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到2022年上演的《紅高粱家族》,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牟森的身份都是編劇兼導演。牟森表示,這兩部作品當中的共同經驗層面和價值觀層面激發了他的創作情感,“我的工作就是要把感動到我的東西,通過舞臺的方式轉換給觀眾。”
通過這兩次實踐,牟森意識到,從長篇小說轉換為舞臺演出,要面對的第一個“敵人”就是時間。“比如我通常都是將作品的標準時長確定為120分鐘,因為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出現中場休息的因素而導致情感中斷。”因此,真正的任務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觀眾坐住并感動。此外,牟森還十分注重結構問題,在他看來,作品的主題決定了結構。在改編《紅高粱家族》時,通過將其定位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和堅韌不拔的人類圖景”,牟森選擇了線性敘事的創作方法。
“對劇作家來說,改編應該是一種致敬、一種對話,更是一種創造。雖然說改編是一把雙刃劍,但是一部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值得我們去做這樣的工作。”林蔚然說。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從文學到戲劇(引題)是致敬,是對話,更是創造(主題)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彭澳麗近年來,“文學改編熱”在中國話劇舞臺上持續升溫。
2023-01-04 10:55
原標題:動畫電影《深海》終定大年初一!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袁云兒1月3日,《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導演田曉鵬的新作《深海》定檔大年初一。該片
2023-01-04 10:38
原標題:漢代“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浸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題)和田歷史文物展亮相中華世紀壇(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王廣燕)見證2
2023-01-04 09:32
原標題:山西多措并舉推動非遺面食產業發展(引題)讓詩和遠方“美味”起來(主題)朱萌中國文化報駐山西記者郭志清一碗熱氣騰騰、滿嘴留香的
2023-01-04 09:55
原標題:北京巧娘博物館揭幕北京日報訊(記者代麗麗)近日,北京巧娘手工藝發展促進會舉辦了北京巧娘博物館揭幕儀式,這里將展出200余件巧娘非
2023-01-04 09:38
原標題:江蘇蘇州工業園區:(引題)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風向標”(主題)蘇?文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承載著城市底蘊和人文精神。公共
2023-01-04 09:43
原標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戲曲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開班中國文化報訊(記者李佳霖)近日,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下,由中國戲曲學院承辦、
2023-01-04 09:43
原標題:《演員的誕生》班底打造,“名場面”不斷(引題)《無限超越班》戲里戲外都是“戲”(主題)羊城晚報記者龔衛鋒2017年,浙江衛視的吳
2023-01-04 08:53
原標題:第九屆絲路國際電影節:“青年短片嘉年華”彰顯青年影人蓬勃創作能量1月2日,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青年短片嘉年華活動在陜西西安
2023-01-04 08:55
原標題:《唐卡藝術:傳承與創新》藏漢對照版正式出版發行《唐卡藝術:傳承與創新》藏漢對照版出版發行。四川美術出版社供圖中新網成都1月3日
2023-01-04 08:46
原標題:如果國寶會說話丨唐代色彩特輯之黃色超乎想象,原來唐代的黃色這么美!織物上那抹用柘木、黃檗、梔子等植物染料染成的土黃、淺黃,耀
2023-01-04 08:42
原標題:首屆東郊記憶新年音樂季唱響2023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任宏偉說唱、電音、流行、搖滾……在成都傳媒集團所屬的東郊記憶里,音樂不曾缺
2023-01-03 16:34
原標題:都市職場情感劇《縱有疾風起》開年熱播(引題)“老干部”靳東人到中年再創業(主題)今晚報訊(記者劉桂芳)都市職場情感劇《縱有疾
2023-01-03 15:43
原標題:何冰自導自演新劇《代價》上演北京晚報訊(記者王潤)繼2018年首次執導話劇《陌生人》后,演員何冰再次擔任戲劇導演,由他自導自演,
2023-01-03 15:37
原標題:北京人藝官宣開年大戲《正紅旗下》北京晚報訊(記者李俐)日前,北京人藝官宣了2023開年大戲《正紅旗下》,該劇由馮遠征、閆銳導演,
2023-01-03 15:41
原標題:對上眼了!三星堆“神人”“神獸”成功“跨坑”合體這是考古學家用數字三維模型技術合成的文物圖像。新華社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3-01-03 14:45
原標題:貴州黔西:民俗歌舞迎客來1月2日,游客在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和苗族同胞一起圍著篝火跳舞。元旦假期,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
2023-01-03 14:50
原標題:作家王躍文立足“史筆為文”(引題)長篇小說《家山》出版(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作家王躍文的新長篇《家山》日前由人民文學出
2023-01-03 14:41
原標題:買飾品迎新年1月2日,市民在河南省開封市年貨批發市場購買新春飾品。隨著春節臨近,年貨市場生意紅火,人們開始置辦各種年貨,準備與
2023-01-03 14:33
原標題:2022年全國電影票房300億元(引題)《長津湖之水門橋》獲年度票房冠軍(主題)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202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以300 67
2023-01-03 14:55
原標題:靈渠,究竟是一條怎樣的渠(主題)——來自“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十六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報道(副題)光明日報記者計亞男開鑿于秦始
2023-01-03 13:51
原標題:全市各大劇場實現應開盡開(引題)元旦假日全市線下營業性演出303場(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郭佳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數據顯示:2
2023-01-03 13:47
原標題:“藍兔子”好不好看,不妨交給時間去評判作者:徐剛據2022年12月29日《成都商報》報道,兔年春節將至,近日在一張標價為1 20元的郵票
2023-01-03 13:33
原標題:手藝,讓生活更美好(逐夢)王劍冰一山東,濰坊。走進楊家埠村一間敞亮的大屋,就仿佛走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那么多的“蝴蝶”集
2023-01-03 13:33
原標題:在戲謔搞笑中拆解中年危機師文靜1月1日,靳東、宋佳主演的開年都市劇《縱有疾風起》播出,“背叛”“復仇”“搞笑戲謔”等成為看點,
2023-01-03 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