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當前關注:首屆寧夏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獲獎作品展示:“食”代的新潮

時間:2023-01-04 09:41:16    來源:科普中國網    


(資料圖片)

(中寧縣第一中學 2020級 陳許寧)

原始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初始階段。人們在狩獵為主的生活基礎上,已經學會種植谷子、水稻等農作物,并且能夠飼養豬、犬、羊等家畜。人們的飲食習慣由原始社會早期的以狩獵肉食為主逐步過渡到以農產品為主,肉類為輔的雜食性飲食。隨后燧人氏教“鉆木取火”,人類進入了石烹熟食的時代,把植物的種子放在石片上炒,把動物放在火上燒。并發明了蒸煮技術,原始早期的生食時代逐漸過渡到原始末期的熟食時代。

夏商西周先秦時期,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中國飲食文化進入真正形成時期。在商周時期人們根據五行學說提出五味,五味調和之說成為后世烹調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經久不衰的原動力之一。調料的發展影響的是食物的口感,但制成食物的材質沒有大的變化,依舊是五谷、家禽和果蔬。食物的制作更加精細,口味逐漸增多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那時的畜牧業相當發達,不僅家畜野味共登盤餐,而且蔬果五谷俱列食譜。整個中華民族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張騫出使西域后引進了石榴、葡萄、西瓜、黃瓜、菠菜、胡蘿卜等,豐富了飲食文化。豆腐也在此時被端上飯桌,據史料《本草綱目》記載是淮南王劉安首創。我現在常用的醬油、醋都是這個時期產生的。

漢武帝之后,獨尊儒術,儒家的飲食思想也備受推崇儒家的講究營養、注重衛生,以飲食涵養人性、完善人性等飲食觀開始對中國飲食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唐宋元明清時期, 唐宋時小麥作為一種主糧是比較奢侈的,菜肴分高、中、低三個檔次,高檔為宮廷宴用菜,中檔為官員大家世族用菜,低檔為大眾菜系。明清時期許多文人為逃避現實,樂于從事飲食,此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宮廷貴族為了顯示尊貴無比的地位,在飲食上也是標新立異。滿漢全席是滿清宮廷盛宴,喻義著滿漢一家,既有宮廷菜的特征,也有地方菜的特色。漢全席則是中華菜系文化的最高境界。至此中國飲食文化出現新的發展勢頭,走向成熟。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滲透到食物生產的各個領域,顯著提高了食物味道、種類和營養。現代食物生產與社會需求及營養結構緊密結合,關系越來越顯現,現代的食物既包括植物性的各種糧食、蔬菜和果品,也包括動物性的肉類、奶類、蛋類和各種水產品等等。人們通過食用上述多種多樣食物,從中吸取必要的熱量、蛋白質、脂肪、各種維生素和各種微量元素,以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論是肉蛋禽奶還、瓜果疏芹還是生猛海鮮等豐富多樣的食材,都成為人們的美食。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就跟著變化,不再是像之前那么機械,人們不再追求溫飽,而更多的是享受。目前的餐飲企業已基本能對大多數無特殊要求的就餐者提供統一規范的服務,滿足用餐者對服務地從本需求。但消費的個性化趨勢,促使就餐者對餐飲企業提出了個性化服務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更加重視營養的均衡,在講究時尚、新鮮、口味、口感、外觀的同時更講究飲食的健康和營養。在滿足正常生理需求之外,人們越來越將飲食質足與健康、營養、環保、綠色聯系在一起,更加注重飲食的安全性、科學性、經濟性和享受性,綠色飯莊、食療餐館、粗糧、野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寵愛。

倘若我們在未來的100年之后,生活在2121年,我們的飲食習慣會變成怎么樣!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深思。一百年后,或許人類的飲食結構會發生更大變化,禾谷類、豆類等富含淀粉的植物不再是人類主食取而代之的是對人身體更加健康的菌類。未來的農民可能穿著白大褂坐在實驗室里,趴在超凈工作臺前接種各類菌種,糧店里的貨架上堆放著成袋的猴頭菇、靈芝、發狀念珠菌等。人類需要攝取的糖分主要來自蜜蜂和蚜蟲釀造的蜜。除此之外,蟬蛹、面包蟲等動物源食物也會在類似于養豬場的車間里被一批批地生產出來。人類的調味品也將發生很大變化,除了谷氨酸鈉(味精的主要成分)外,色氨酸鈉,亮氨酸鈉等也可能會被量產出來,帶著他們特有的味道挑動人們的味蕾。一百年后,PCR擴增條件更加溫和,常溫下加入對人體無害的成分即可進行,大量的核糖核苷酸、脫氧核苷酸被生產出來保存在特制的容器里,被計算機按照不同生物的基因序列調配順序后,經過轉錄翻譯形成各種各樣的蛋白質,有的嘗起來像牛肉,有的嘗起來像羊肉,人類在大快朵頤這些人造肉的時候,動物保護協會也不復存在。

標簽: 飲食文化 飲食習慣 科學技術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