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票價高被吐槽,看電影成“奢侈消費”了嗎?
(資料圖片)
澎湃特約評論員 夏研
電影業迎來“最熱暑期檔”。截至8月21日,今年暑期檔電影票房已接近190億元,突破2019年的177.7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但高漲的票房背后,一個問題也不容回避:票一路上漲。在網上,對票價貴的吐槽不少。
“在廣東IMAX 70元一張,加6塊手續費,這個暑期都沒怎么見過二三十的電影票”“北京朝陽,買的都六七十一張,一家5口人看一場電影花掉400多元,真的好貴”“杭州現在普通影院普通位置隨便點開都是40+”……社交平臺上,各地觀眾的聲音數不勝數。
這也有數字支撐:2019年暑期檔平均每張電影票價35.4元,今年則漲到了40.8元。均價5元的漲幅看似不大,但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這個浮動會成倍擴大。這也不禁讓人感嘆:難道以后電影要成“奢侈消費”了?
票價確實是越來越貴了
近10年來電影票價一直處于上漲狀態。
有媒體梳理了燈塔專業版上近十年來暑期檔全國平均票價變化,在包含服務費的前提下,票價從2014年的35.6元,一路上漲至今年暑期檔的40.8元。在一線城市,更是飆升至49.7元,為近年來新高??磥?,人們的“體感”沒錯,票價確實是越來越貴了。
再往前追溯,最早引發票價貴吐槽的其實是春節檔——2022年春節檔,被稱為“最貴春節檔,平均票價仍高達52.8元,漲幅達到8%;大年初一電影平均票價為56.1元;一些一線城市的票價甚至達到了三位數。
對此,中消協在《春節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中不無犀利地批評:“單純的票價依賴無異于竭澤而漁、飲鴆止渴?!?/p>
價格上漲有很多具體原因。以今年暑期檔為例,業內人士介紹,普遍存在片長偏長,有些甚至超過了170分鐘,這會導致影院排片減少,那么單場票價就會提高。此外,今年線上購票的平臺補貼普遍減少,線上購票開始收取數元不等的網絡服務費等,也推高了票價。
另外有個大背景不能忽視,即經歷了過去數年的不景氣之后,片方、影院都亟待回血,這種訴求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票價上。像今年有些票據上顯示了“影廳服務費”,這應該屬于影院自行操作的空間。
因此,也有人懷念起曾經看電影非常便宜的年代,認為那時候沒有套路,花上幾分、幾毛錢就能看一部電影。不過,真是如此嗎?
過去看電影真的便宜嗎?
在80年代,看電影確實非常便宜。比如1982年李連杰的《少林寺》,哪怕轟動大街小巷,當時的票價也只要一毛錢左右。但這背后其實是價格管制的結果,電影票價有著極為嚴格的政府定價。
90年代后,電影票價開始走向市場定價,價格隨之開始“起飛”,從數元一路漲到了幾十元,一些內地香港合拍片和海外引進電影更是領漲市場。
資料顯示,1993年內地香港港合拍的《少林豪俠傳》,票價為4元,最高為6元;到了1994年,另一部合拍片《新少林五祖》,票價就達到了12元;美國電影《亡命天涯》引進后,直接漲到了15元;成龍的《紅番區》更是達到了20到30元,雙人情侶座甚至達到120元。1995年4月,中影發布緊急通知——要求每部“大片”的最高票價不宜超過20元。
這里不能不提到一部有劃時代意義的引進電影——《泰坦尼克號》。這部于1998年在中國內地上映的影片,最高票價達到80元,甚至比美國的7.5美元定價還高,至于各種炒作的黃牛票價更是難以統計。當年的中國電影總票房是14.4億元,《泰坦尼克號》就占到了3.2億。
因此,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來看,當年的電影票價也不算便宜——想想那個時候,人均收入才多少。這背后的原因也很簡單:那時電影少,電影院也少,市場發育不充分,為了生存,單場電影票價只能提高,才能保證電影投入回本和電影院運營。
上了些歲數的人應該還記得,那時候滿大街都是錄像廳,到處都有影碟租賃,包括那些神出鬼沒的“要碟嗎”——泛濫的盜版碟。這其實就是因為電影票價太高,一部分人只能通過這些渠道來填補觀影需求。
所以,“過去看電影很便宜”并不完全成立,更多是站在今天的消費水平回看過往的票價,得出的一種感性認知。
平心而論,電影之所以是今天這個票價,還是因為市場發展的結果:供給充足了,價格自然會逐步趨于一個平穩狀態。這兩年電影票價確實貴了,但站在更宏觀的角度看,市場繁榮已經帶來了巨大的觀影福利。
最重要的是讓電影“值回票價”
雖然電影票價上漲,但過去幾年影視行業并不景氣。即便拋開疫情因素,從長期看它也談不上一個“躺賺”的行業。
比如,知名影視公司華誼兄弟2018年至2020年,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11.69億元、-39.78億元和-10.48億元。三年間,華誼兄弟虧損總額高達61.95億元。
2022年,21家上市影視公司8家盈利、13家虧損,光線傳媒、博納影業、華誼兄弟等無一例外。當然,隨著今年影視行業復蘇,不少公司的業績開始恢復,但離“賺得盆滿缽滿”顯然還很遠。
之所以如此,和電影行業高度不確定性相關:電影成功與否,和電影腳本、創意關系極大,往往很難提前預判,一個成功的電影創意往往可遇不可求。電影行業常出現大作撲街、黑馬涌現,正在于它充滿變數。
這也導致一個悖論:票價漲了,觀眾不滿意,影視公司似乎也沒有賺多少。因此,不宜把電影票價進行道德化評價,認定這是資本“貪婪”的結果。票價高背后的成因復雜,有影視行業的本身生產鏈條問題,也有包括拍攝、用工等社會綜合成本的因素。
但仔細想想,人們在乎的完全是票價嗎?未必。人們評價票價高低,還有一個隱含的標準——觀影體驗。即我花了幾十塊錢,坐在那兩小時,到底能否“值回票價”?
現在的觀眾并不介意為內容買單,關鍵是要感到“值”。這相比五元、十元的價格浮動,更能決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對于影視行業來說,傾聽消費者的呼聲,重要的也許不是票價本身,而是潛臺詞——人們是不是覺得看這些電影,有些“不值”?
所以,對于中國電影人來說,既要開拓更多元的收入來源,提升相關衍生產品占電影收入的權重,擺脫單純的票房依賴,更要持之以恒地去創作更加優質、吸引人的電影作品。
標簽:
上一篇: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西漢河平元年銅鋞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票價高被吐槽,看電影成“奢侈消費”了嗎?澎湃特約評論員夏研
2023-08-23 09:01
原標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西漢河平元年銅鋞中新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2023-08-23 08:53
原標題:第七屆希望頌—全國青少年書畫藝術大展在山東曲阜開幕中新網山
2023-08-23 08:56
原標題:關于牛郎織女反轉再反轉的故事今天是七夕,咱們來聊聊牛郎織女
2023-08-23 07:58
原標題:消失的字幕組,“情懷已死”?王臻儒近日,電影《孤注一擲》正
2023-08-23 08:00
原標題:七夕小知識:為何流行吃“巧果”?中新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2023-08-23 08:04
原標題:當年19 9元的電影票哪去了?今年的暑期檔口碑、票房雙豐收,但
2023-08-22 17:04
原標題:內蒙古發現龍形蚌飾填補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象空白中新網呼和浩特
2023-08-22 17:03
原標題:“情緒價值”為票房助力齊魯晚報記者宋說電影暑期檔內,爆款國
2023-08-22 16:56
原標題:“一家人看場電影花了400多”低價電影票為何難覓蹤影?【民生
2023-08-22 17:01
原標題:胡歌自稱五年內或不再拍戲,你怎么看?8月21日深夜,胡歌突然
2023-08-22 16:56
原標題: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開啟全國巡演大幕中新網北京
2023-08-22 15:55
原標題:親子閱讀、非遺體驗、展覽演出……(引題)暑期懷柔各類閱讀空
2023-08-22 14:58
原標題:沿著大運河看中國|為千年運河文化譜寫工業發展篇章為了保護傳
2023-08-22 14:03
原標題:沿著大運河看中國|江蘇常州:讓工業遺產活在當下中國青年報客
2023-08-22 14:00
原標題:《閱古樓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新書發布中新網北京8月21日
2023-08-22 14:01
原標題:中外文保工作者發布“宣言”吁石窟寺保護國際交流合作中新社重
2023-08-22 14:03
原標題:游長江登武當進古城(引題)兩岸青年探秘荊楚歷史文化(主題)
2023-08-22 14:06
原標題:“詩歌高鐵”促進“高鐵+”文化傳播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李娜通
2023-08-22 11:59
原標題:歌手演唱會僅舉辦首場,就有完整版視頻被上傳網絡(引題)觀眾
2023-08-22 09:58
原標題:首屆中國(唐河)李季詩歌獎頒獎成功舉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2023-08-22 10:06
原標題:紀錄片《食在云南》上線開啟輕量有“梗”的鐵路美食之旅中新網
2023-08-22 09:58
原標題:在這個“國際夏令營”傾聽青春之聲,共享多元文化“請把我的歌
2023-08-22 08:59
原標題:“獎項會讓純文學‘破圈’,走向大眾”(主題)──訪第十一屆
2023-08-22 09:00
講述原標題:《灶王傳奇》呈現小人物世界觀(引題)民間文學寶庫取之不
2023-08-22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