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買鴻鈞:書畫并進 綠野生輝

時間:2023-07-30 16:03:48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

買鴻鈞:書畫并進 綠野生輝

中國文化報記者 李百靈


(資料圖)

作為從傳統文化的浸染中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北京畫院畫家、山水畫創作部主任買鴻鈞是一位典型的“當代文人”。性格淡泊、深居簡出的他認為,當下的藝術家雖然要步入生活,但依然需要在書齋里思考,去完成筆墨中的探尋。

近日,“綠野生輝——買鴻鈞藝術展”亮相北京畫院美術館。展覽展出買鴻鈞收藏整理的拓本題跋、詩稿手札、教學課徒稿、國內外寫生以及山水畫大幅創作作品百余幅,全方位呈現了買鴻鈞在書法、教學、寫生、創作方面的成果,展現了買鴻鈞作為一名畫院畫家注重自身涵養的藝術實踐。

買鴻鈞生于1968年,幼時接受祖父好友林化南先生的書法啟蒙,奠定了他一生研習書法的基調。入小學后隨白河先生學畫,又拜師修煉武術。稍長,跟隨當地名票逯樹林先生學習京戲。18歲時,買鴻鈞孤身北上謁見山水大家何海霞先生,多次聆聽教誨,受益良多。1991年,買鴻鈞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199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助教研究生課程班。2006年買鴻鈞入北京畫院,致力于中國山水畫的研究與創作的同時,對書法、篆刻、 詩詞、戲劇也多有涉獵。

買鴻鈞是書畫一體的堅定支持者和踐行者,十分贊同古人對于書畫關系的認識:“作畫與作書相通,果如六朝書家,能學漢魏用筆之法,何患不骨力堅強,豐神雋永也!”展覽第一個板塊“探本”就通過作者的自書詩稿和花卉竹石等來呈現其書法修養。此外,還展出了作者收藏并題跋的碑帖拓本,如《平西將軍周府君碑》《顏家廟碑》《等慈寺碑》《米臨十七帖》《擬山園法帖》等,既可知其書法學習的來源,亦可見其好書慕古之心。

“傳薪”板塊展出的是買鴻鈞的課徒稿。這些教學畫稿中不但有基本的技法示范,還配有文字講解相關要點,簡明扼要,直指核心。如關于畫云的方法,買鴻鈞就分別示范了留云法、停云法、行云法三種,并分別題寫文字講授技法要領,對從學者而言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除了技法要訣外,買鴻鈞對于不同技法的特點及其運用也有相關講解。如在關于“亂筆紛披”“山石以少勝多”“亂柴皴”“拖筆法”等技法的教授中,他不但進行了基本的示范和說明,還總結了各自的特點,并對其中一些技法的特殊運用進行了講解。此外,買鴻鈞在教學中還特別注重將師法自然、生動靈活等樸素而核心的繪畫思想傳授給學生。如在講夾葉樹、雙鉤柳等畫法時,他總是強調“用筆宜生動,不可圈點太過滯板”,而在講“亂筆紛披”時又告誡學生“所謂落筆有煙霞氣,皆須于生活中涵養濡染”。由此可見,買鴻鈞是將具體的技法教授與創作習慣、藝術思想的培養統籌在了一起。這既是他獨特的教學方法,也是個人創作特點的反映。所謂教學相長,課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自我梳理和反思的過程,對于買鴻鈞的藝術發展而言是另一種給養。

▲ 山花爛漫(國畫) 217×79厘米 2010年 買鴻鈞

“問渠”則是藝術家寫生作品的匯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買鴻鈞看來,畫家當以天地為師,山水畫創作的重要源頭即是寫生。從展出作品可以看出,買鴻鈞的足跡不但遍布中國的名山勝景,而且還到國外游歷寫生,對于師造化的理念可謂身體力行。細察其作品,不難發現畫家不僅將寫生視為素材積累的過程,還把它作為技法錘煉的機會。他的寫生作品面貌豐富,純以對象表現為中心,水墨、設色之作均有勾勒、渲染、皴擦等技法的靈活運用,完成度頗高,與一般印象中以勾勒景物形象為主的寫生作品大不相同。此外,買鴻鈞還常在寫生作品上進行題跋,或記錄描繪對象的歷史淵源、景色特點,或抒發自己當時的情緒、心境,文字精煉,狀態鮮活。加之其書法底蘊深厚,題記與圖像之間的位置安排頗為講究,使得題跋成為作品形式構成的重要部分。本次展出的《東峰日未濟》《雪竇寺寫生》《云過一山青》等作品都因題記的書寫而使作品更為增色。

“暢神”部分匯集了買鴻鈞十多年來的山水精品。這一板塊作品尺幅普遍較大,風格面貌多樣,既是作者創作成就的集中呈現,也是他多年藝術歷程的記錄。買鴻鈞曾表示:“我欣賞著北方畫派的磅礴豪邁,但另一方面,卻更傾倒于文人畫的抒情與浪漫。”多年來,買鴻鈞一直試圖將兩者和諧地統一起來。在他看來,文人畫的高妙在其筆墨與情趣,其弱點也在于畫面的散漫與靡弱。而北方的大山大水的飽滿構圖恰可彌補這一缺憾。“在面對真山真水的寫生時,我都盡量用線去表現,表現筆墨的書寫性是我的追求,爭取一次到位,不做過多的描寫,也不做過多的渲染,主要通過線條去表現。我堅信線性就是心性、個性,就是任何表現手段都不具備、不能替代的風格特征。”買鴻鈞說。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認為,品味買鴻鈞的作品能給觀眾以啟示:一是平日積累與最終創作的統一。從書法練習到教學實踐,再到日常寫生與最終創作,買鴻鈞藝術的一個個切片,既相互獨立,又有機統一。二是畫家在大幅巨構方面頗有創作心得,做大畫既要提升認識、找準狀態,還要不斷積淀筆墨技法等基本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成之功。一件大幅佳作的誕生既離不開即時的靈感和狀態,更需要多年的技法錘煉和創作經驗的積淀。三是畫家對于從實景到創作的轉換問題不斷探索。

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院長牛克誠評價:“買鴻鈞的作品有鮮明的書寫性,他以具有表現力的書法線條來結構山石形體,淡墨濃墨層層鋪陳形成墨韻的同時,又能看到墨所呈現出的書法流動性以及書寫性。所以在他的作品當中,空間結構的處理,以及疏、密,黑、白,濃、淡之間的這樣對比所形成的形式感,貫徹了中國審美當中陰陽互補的哲學理念,具有特別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味道。”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