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王安憶對談余華爆火,那些熱愛文學的年輕人通宵排隊搶票
澎湃首席評論員 李勤余
【資料圖】
這幾天的上海,春寒料峭。如果出門時不多添幾件衣物,撲面而來的大風還會讓人感覺有些刺骨。寒冷的天氣下,華東師范大學的行政樓前卻是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許多年輕人涌向這里,只為獲得“現實與傳奇:王安憶余華對談”活動的一張入場券。(直播錄像→)
有同學為此建了“余華老師追星失敗群”,有同學發現票價在某網站炒到了一萬,還有更多同學連夜排隊,甚至把寢室里的被褥拿出來取暖。數據顯示,對談活動的直播僅前一個小時就吸引了16萬人在線觀看,一個小時后數據又飆升到40萬人。
同學們的熱情從何而來?這當然源于王安憶和余華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但他們蜂擁而至,絕不只是為了一睹兩位作家的風采。正如王安憶所言,文學創作終究需要從現實生活中截取素材,年輕人關心作家和文學,歸根結底就是在關心文字背后的現實生活,追尋文學承載的人生意義。
在對談中余華提到,有一次他和王安憶一起去臺灣,在機場時王安憶說了一句“余華你現在的小說讓我看到人了”。這件事之所以讓余華印象很深,是因為他領悟到,“我之前作品中的人可能更多是以符號的形象出現,而之后的是以人的形象出現。”
確實,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不是觀念的集合,不是符號的堆積,而是在關注人的命運,在挖掘生活的價值。閱讀文學、熱愛文學,絕不是將自己封閉在一個虛擬的空間里,正相反,與文學的親密接觸能夠讓年輕人從自己的“小世界”里走出來,關心身邊的人和事,感受時代的脈搏、世界的律動。同學們對文學的熱情背后,正是年輕人走向更廣闊天地的理想和愿望。
文學和如今的年輕人一樣,都在接受時代的沖擊。活動現場臺上臺下的活躍氣氛,讓“文學已死”的論調不攻自破,但文學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文學在當代又有何作為,這些問題依然需要得到解答。
王安憶不相信人工智能能代替自己,因為寫小說就是寫生活,而“生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余華也認為人工智能只能“寫出中庸的小說,但寫不出個性的小說”。兩位作家的樂觀與幽默不僅講透了文學創作的特點,也點出了技術時代的本質——技術強調的永遠是不出錯,但人的使命在于挑戰世界的乏味,人的高貴之處就在于不甘平庸。
年輕人熱愛文學,正因為他們有理想、有追求,不愿意過著隨波逐流的生活,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在庸庸碌碌中度過。為了一場文學對談活動連夜排隊,目的不是“追星”,不是趕時髦,而是在思想的碰撞中產生火花,在智慧的交流中尋找方向——究竟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值得過的,什么樣的目標才是值得追求的。這些年輕人的熱情里,燃燒著的正是認真生活、上下求索的人生態度。
王安憶與余華對談的主題為“現實與傳奇”,但兩者并非對立的關系,因為日常生活中就充滿傳奇性。《資治通鑒》和《史記》記錄的不過是古代的日常生活,但作品里的大部分故事現在看來就充滿了傳奇性。正如王安憶所言,“有些東西貌似傳奇,但它底下還是我們普通的日常生活。”
如果說文學里的傳奇性是被時間拉長后顯示出來的,那么這也意味著,如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必將受到歷史和時間的審視。今天的年輕人會不會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不負光陰,有沒有樹立起正確的人生目標,有沒有為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夢想拼盡全力,這些現實生活里看似平常的細節,最終會共同構成被后人記錄的當代“傳奇”。
王安憶在活動中回憶往事,由衷地感慨作家們一見面就聊文學的時代很美好。其實,那些純粹的美好、理想的光輝從未消逝,它們已經在寒風中排起的長龍里薪火傳承、生生不息。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西安收藏家收藏古磚千余塊傳承“姓氏”文化記憶中新網西安3月26日電(高鋮)“收藏古磚一直到現在,我總共收藏了大概有近3000塊古磚,其
2023-03-27 08:42
原標題:王安憶對談余華爆火,那些熱愛文學的年輕人通宵排隊搶票澎湃首席評論員李勤余這幾天的上海,春寒料峭。如果出門時不多添幾件衣物,撲
2023-03-27 08:40
原標題:大型公益勵志紀實電影《筑夢》在南寧首映中新網南寧3月26日電(張廣權)3月26日,大型公益勵志紀實電影《筑夢》首映式在廣西南寧舉行。
2023-03-27 08:41
原標題: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丨聚焦夏商周三代探尋何以中國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將于27日展開最終評選,共有22個項目入圍,最
2023-03-27 07:43
原標題:“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首次亮相天津中新網天津3月26日電(王在御崔景圣)25日,“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在天津萬象城展出,這也是該
2023-03-27 05:37
原標題:“韓美林生肖藝術展”在青島開幕3月26日,“韓美林生肖藝術展”在青島市美術館開幕。此次“韓美林生肖藝術展”是繼北京故宮博物院、泰
2023-03-27 05:51
原標題:國家級非遺蕪湖鐵畫將首次在京展出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昂蕪湖鐵畫鍛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
2023-03-26 15:49
原標題:電影《不止不休》太原路演導演王晶攜張頌文分享幕后故事中新網太原3月26日電(記者胡健)講述一名調查記者故事的電影《不止不休》正在全
2023-03-26 15:36
原標題:工人版畫作品走進校園文化節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鄒明強通訊員婁嘉明趙志忠3月25日,三峽大學第九屆桃花文化節隆重開幕,來自中國一冶
2023-03-26 14:40
原標題:獨“鋦”匠心?非遺技藝讓殘瓷重生人民網記者王帆“鋦盆兒、鋦碗兒、鋦大缸……”,年長的人或許還記得,早年間,在悠長的小巷里,手
2023-03-26 14:35
原標題:“冰箱”詞義里的時代變化楊絳先生1984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老王》,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其中一段文字這樣寫道:“有一年夏天,
2023-03-26 13:53
原標題:一招破解文字密碼!《說文解字》怎么做到的?你知道每個漢字的字形都有特定含義,可以被逐一拆解嗎?作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表意文
2023-03-26 13:33
原標題:喬峰扛著音箱玩《鬼泣》了!(主題)鑒定對象:《Hi-FiRush》?上線平臺:PC、X-BOX(副題)文 劉克洪在Metacritic官網上202
2023-03-26 13:32
原標題:楚雄千年彝繡亮相上海時裝周文匯報訊(記者沈竹士)作為2023秋冬上海時裝周的一部分,“夢回千年牽手時尚——楚雄彝繡上海發布”活動
2023-03-26 13:52
原標題:天真只為書卷香(主題)——在《讀者》插圖中感受藝術之美(副題)光明日報記者田呢【藝境觀象】1981年,《讀者》在甘肅蘭州黃河之濱
2023-03-26 11:43
原標題:洛陽推出實景劇本殺涉及多家博物館(引題)?游客花1688元可夜宿古墓博物館?(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屈暢實習生侯翔宇3月24日,河
2023-03-26 11:35
原標題:溫故而知今(主題)《畢竟東流去——清史筆記》序(副題)李國文小平寫舊體詩,很見功夫。這次讀他的歷史隨筆,感到他另一支筆的力量
2023-03-26 10:49
原標題:網紅書店不少報刊一份難求(引題)在三亞想買份報刊,咋就這么難?(主題)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書聞)來三亞旅游的宋先
2023-03-26 10:38
原標題:角逐2022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它們是“種子選手”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喬雪陽中華文明有8000多年起源史、5000多年形成史。正是一次次的
2023-03-26 10:52
原標題:河南洛陽出土兩套北朝圍屏石床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光明日報通訊員智慧貼金涂朱、雕刻精美、神獸護門、儀仗出行……3月23日,在河南省洛
2023-03-26 10:45
原標題: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煥新升級光明日報記者李建斌坐地行萬里,“一眼”五千年。3月21日,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全面煥新升級,以全新的數字
2023-03-26 10:37
【藝評】原標題:是花就會盛開,是樹就會逢春蘇墨張頌文火了。憑借《狂飆》中的精湛演技,這位46歲的中年男演員,終于站到了C位。不僅是張頌文
2023-03-26 05:42
原標題:非遺傳承奏響鄉村振興新樂章尚仕權正在自家的小院里吹奏嗩吶。日前,在嗩吶之鄉——重慶金橋鎮綠水村的農家小院里,48歲的非遺傳承人
2023-03-26 05:52
原標題:田野調查顯示,云南有很多少數民族樂器還未被人熟知便已瀕臨失傳——(引題)為少數民族樂器留下記憶(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
2023-03-26 05:37
【新書榜單】原標題:解讀好的教育闡釋吃的哲學《媽!這是我的人生》 王食欲 永愛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是個很難給出標準答案
2023-03-26 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