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百事通!王安憶對談余華爆火,那些熱愛文學的年輕人通宵排隊搶票

時間:2023-03-27 08:40:37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王安憶對談余華爆火,那些熱愛文學的年輕人通宵排隊搶票

澎湃首席評論員 李勤余


【資料圖】

這幾天的上海,春寒料峭。如果出門時不多添幾件衣物,撲面而來的大風還會讓人感覺有些刺骨。寒冷的天氣下,華東師范大學的行政樓前卻是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許多年輕人涌向這里,只為獲得“現實與傳奇:王安憶余華對談”活動的一張入場券。(直播錄像→)

有同學為此建了“余華老師追星失敗群”,有同學發現票價在某網站炒到了一萬,還有更多同學連夜排隊,甚至把寢室里的被褥拿出來取暖。數據顯示,對談活動的直播僅前一個小時就吸引了16萬人在線觀看,一個小時后數據又飆升到40萬人。

同學們的熱情從何而來?這當然源于王安憶和余華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但他們蜂擁而至,絕不只是為了一睹兩位作家的風采。正如王安憶所言,文學創作終究需要從現實生活中截取素材,年輕人關心作家和文學,歸根結底就是在關心文字背后的現實生活,追尋文學承載的人生意義。

在對談中余華提到,有一次他和王安憶一起去臺灣,在機場時王安憶說了一句“余華你現在的小說讓我看到人了”。這件事之所以讓余華印象很深,是因為他領悟到,“我之前作品中的人可能更多是以符號的形象出現,而之后的是以人的形象出現。”

確實,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不是觀念的集合,不是符號的堆積,而是在關注人的命運,在挖掘生活的價值。閱讀文學、熱愛文學,絕不是將自己封閉在一個虛擬的空間里,正相反,與文學的親密接觸能夠讓年輕人從自己的“小世界”里走出來,關心身邊的人和事,感受時代的脈搏、世界的律動。同學們對文學的熱情背后,正是年輕人走向更廣闊天地的理想和愿望。

文學和如今的年輕人一樣,都在接受時代的沖擊。活動現場臺上臺下的活躍氣氛,讓“文學已死”的論調不攻自破,但文學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文學在當代又有何作為,這些問題依然需要得到解答。

王安憶不相信人工智能能代替自己,因為寫小說就是寫生活,而“生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余華也認為人工智能只能“寫出中庸的小說,但寫不出個性的小說”。兩位作家的樂觀與幽默不僅講透了文學創作的特點,也點出了技術時代的本質——技術強調的永遠是不出錯,但人的使命在于挑戰世界的乏味,人的高貴之處就在于不甘平庸。

年輕人熱愛文學,正因為他們有理想、有追求,不愿意過著隨波逐流的生活,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在庸庸碌碌中度過。為了一場文學對談活動連夜排隊,目的不是“追星”,不是趕時髦,而是在思想的碰撞中產生火花,在智慧的交流中尋找方向——究竟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值得過的,什么樣的目標才是值得追求的。這些年輕人的熱情里,燃燒著的正是認真生活、上下求索的人生態度。

王安憶與余華對談的主題為“現實與傳奇”,但兩者并非對立的關系,因為日常生活中就充滿傳奇性。《資治通鑒》和《史記》記錄的不過是古代的日常生活,但作品里的大部分故事現在看來就充滿了傳奇性。正如王安憶所言,“有些東西貌似傳奇,但它底下還是我們普通的日常生活。”

如果說文學里的傳奇性是被時間拉長后顯示出來的,那么這也意味著,如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必將受到歷史和時間的審視。今天的年輕人會不會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不負光陰,有沒有樹立起正確的人生目標,有沒有為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夢想拼盡全力,這些現實生活里看似平常的細節,最終會共同構成被后人記錄的當代“傳奇”。

王安憶在活動中回憶往事,由衷地感慨作家們一見面就聊文學的時代很美好。其實,那些純粹的美好、理想的光輝從未消逝,它們已經在寒風中排起的長龍里薪火傳承、生生不息。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