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迷霧中展開投資圖景)
廣發基金/供圖 官兵/制圖 |
證券時報記者 楊波
近期,人工智能(AI)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資料圖片)
“我們看AI,就像在鐵路邊聽火車的聲音,若隱若現,似乎要來,當它真來時會飛速過去,會將你甩在后面,這就是AI的到來。”2017年5月,AlphaGo與世界圍棋冠軍柯潔人機大戰,解說員的評論言猶在耳。
這場對戰觸動并啟發了廣發睿毅領先基金經理林英睿。自此,他投入很多精力研究量化,借助量化工具處理紛繁復雜的市場信息、刻畫不同行業的狀態。他希望自己能坐上AI的列車,借AI的力量打造出可解釋、可復制、有容量的策略,增強主動投資的科學化與系統化。
林英睿本科碩士均畢業于北京大學,有12年證券從業經歷、超過7年公募投資經驗。現任廣發基金價值投資部基金經理,管理廣發睿毅領先、廣發聚富、廣發多策略等產品。在中生代基金經理群體中,林英睿被視為投資圈“孤獨的登山者”,當絕大多數同齡基金經理偏好成長投資的時候,他默默地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深度價值投資,并獲得了出色的業績。2022年,滬深300指數下跌超過20%,林英睿管理的5只基金年度收益率超過10%,最大回撤不超過13%。拉長時間來看,其任職時間最長的廣發睿毅領先,自2017年末至2022年末的累計回報達195.06%,年化回報為23.92%。
日前,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林英睿,他詳解了自己追求絕對收益的投資理念,以及投資體系的形成和進化過程。
阿爾法源自人性
導致的群體行為
證券時報記者:2022年市場低迷,你管理的多只基金獲得了超過10%的正收益,有哪些重要操作?
林英睿:一是前三個季度,組合一直保持70%左右的中性倉位,在市場下跌中獲得了一定的超額收益;二是三季度后半段開始逐漸加到滿倉,跟上了市場的反彈。我們持有的資產在去年四季度表現比較好。不過,短期因素不那么重要,從長期來看,我們的阿爾法不是源自某個事件驅動,而是來源于更深層次人性導致的群體行為。
證券時報記者:你在去年三、四季度市場特別悲觀時加倉的理由是什么?
林英睿:去年8、9月,我們通過分析發現,主流寬基指數,尤其是符合我們風格的大盤價值指數已經跌至歷史極端值附近,并在兩三個標準差的位置震蕩了大半年,這種情況下投資的勝率非常高。雖然當時仍有很多問題看不太清楚,但投資的圖景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迷霧中展開。在這種時點,加倉才符合我們的投資框架和研究成果,這是戰略問題。
證券時報記者:去年四季度你主要加倉了什么資產?
林英睿:我們在結構上的主線是圍繞兩個“正常化”:經濟正常化和生活正常化。
證券時報記者:從季報看,你在這條主線上堅持了很久,這是否需要很大的耐心?
林英睿:我們堅持了一年多,你看到的結果是我們的持倉沒有變化,但其實過程很艱難,因為中間發生了很多事情,會讓你產生心理波動和懷疑。我們能夠堅持,首先是有一個體系支撐,能夠比較客觀地判斷某類資產的預期收益率與潛在波動率;二是基于對行業或某一類風格資產的研究深度,深入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堅定信心。
絕對收益更重要
擇時可以平滑波動
證券時報記者:請講講你的投資理念和投資目標。
林英睿:我們致力于從絕對收益角度出發,挖掘低估值領域均值回歸的行業和個股機會,構造一條波動低、回撤小、中長周期收益率還不錯的凈值曲線。我們的底層理念是相信均值回歸,價格會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證券時報記者:公募基金大多追求相對收益,你為什么強調絕對收益?
林英睿:相較于市場上的排名,我覺得給持有人實現絕對收益更重要。從過去的實踐看,主動權益基金凈值波動較大,可能導致持有人過早離場,賺不到基金凈值增長的錢;而較低的波動率、較小的回撤,可以帶來較好的持有體驗,讓更多持有人真正獲得基金經理提供的Alpha。這一底層認知,決定了我的投資目標不是追求短期很高的收益率,而是更關注預期收益率需要承擔的回撤和波動風險,追求風險調整后較好的收益率。
證券時報記者:事后來看,你歷史上幾次擇時操作都有不錯的效果,在擇時方面有什么經驗?
林英睿:我們有一套體系去監控宏觀環境、流動性、交易結構的狀態,可以告訴我市場處于什么狀態。而主觀研究方面,我要去判斷什么是當下市場的主要矛盾。我們很少做這種大的擇時,可能一年半才有一次這樣的機會,能夠做對也有一些運氣成分。理解市場,特別是預測市場,很多時候靠勤奮和稟賦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對市場變化保持持續的關注度,對市場保持敬畏。
證券時報記者:你為什么會堅持擇時?
林英睿:其實擇時本質只是我們做資產配置在某一類資產里的投影。A股市場波動較大,正確的擇時不僅可以帶來較高的超額收益,更能平滑基金凈值的波動,不做擇時,很難做出較好的夏普比率。正是因為擇時,在過去幾年市場的幾次大跌中,讓我們的回撤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在勝率與賠率
較高的行業下重注
證券時報記者:在構建投資組合時,你如何挑選行業?
林英睿:我們會從中觀入手,選擇基本面和估值均在底部、下跌空間小、波動小,基本面有明顯變化的行業作為備選池,通過對行業未來基本面演繹的判斷,對各細分行業的勝率和賠率做出分析,在備選池里進一步擇優。
證券時報記者:從公開資料看,你在行業配置上曾與市場風格有過幾次較大的偏離。
林英睿:我們在歷史上做過三次大的行業偏離:一是2018年大幅加倉養殖股;二是2020年大幅加倉煤炭股;三是2021年下半年加倉航空股。在當時,我們對這些行業測算出的勝率、賠率與風險收益比都非常高,因此敢于給出較大的風險暴露。
證券時報記者:2020年下半年,核心資產備受追捧時,你為什么買煤炭股?
林英睿:當時的分析是,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的經濟,會在下半年逐步恢復,而中上游供給可能會嚴重不足,并由此驅動全球性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其中焦煤的情況尤為突出,經過供給側改革、金融去杠桿之后,大量焦煤產能被淘汰,而且企業沒有做資本開支,沒有新增產能,那么,未來一旦需求重起,肯定是供不應求,且持續性會比較強。另外,當時焦炭價格已連續上漲了十輪,很多企業的盈利快速提升,但很少有投資者關注周期股,股價非常便宜,特別是在港股市場,交易著一兩倍PE預期的煤炭股,潛在股息率高達10%-20%,投資價值非常高。
證券時報記者:請具體講講你對航空股的看法。
林英睿:2019年之前的十多年里,國內航空公司曾大量買飛機,年供給呈現雙位數增長,絕大部分時間是供過于求,與之對應的是愈演愈烈的價格戰。2017年供給側改革、2018年金融去杠桿之后,行業內增速最快的公司受到了限制,給行業格局帶來了很大變化。與此同時,各航空公司開始深刻認識到機隊規模已經很大,大家不應再盲目追求規模擴張,而必須更重視安全和效益。從民航總局的“十四五”規劃和各航司的機隊規劃可以看到,供給增速已從過去的兩位數下調到5個點甚至更低,但生活和經濟活動正常化后,我們的需求增速大概率超過5個點,這意味著航空行業將從供過于求切換到供不應求。
證券時報記者:新興賽道估值天然較高,很難進入你的伏擊圈,是否意味著你會放棄新興行業的機會?
林英睿:市場上永遠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機會,任何策略如果做得很好,都能獲得不錯的業績,但沒有人能把所有錢都賺到。市場機會并不只是存在于大家關注的10%或20%的資產里,市場有5000家公司,大部分公司沒受到關注和研究,不代表這些公司不具備投資價值。
證券時報記者:你是怎么規避價值陷阱的?
林英睿:我們加入很多條件規避價值陷阱,比如嘗試引入ESG信息,ESG可以從公司三張報表之外提供關于可持續經營的刻畫,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尾部風險。另外,不能把太多權重放到一家公司上,因為決定中短期股價的因素太多,為規避個體性風險,我們開始對細分行業采取分散配置。
我們不會被AI替代
但會被使用AI的人替代
證券時報記者:你的風格是在熊市抗跌,但在牛市會不會相對落后?當市場風格不適合你時,怎么辦?
林英睿:這的確是一個我們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改進的思路大概是兩個方向:一是把價值風格的阿爾法做得更高更穩定,二是保持一定的靈活倉位,以高彈性去做一定程度的對沖。
從2018年開始,我的主要工作是不斷運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豐富進化投資框架,突破單一策略的局限。到現在,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定量工具,增加了一些子策略以適應復雜的市場環境,可以在市場風格不利于主策略時,降低相對收益偏差。
證券時報記者:你說的定量工具就是量化?
林英睿:我們成立了基本面量化研究小組,工作方向就是定量、系統地挖掘阿爾法。團隊成員除了我,其他成員都有數學專業背景,用純量化的方法做宏觀和中觀的研究。此外,量化也有很多策略方向,我們會圍繞偏價值領域開發新策略,目的是提高價值投資的收益彈性,同時又能降低波動率。
證券時報記者:量化是你投資體系進化的一部分?
林英睿:我們的主策略(困境反轉策略)已經比較成體系,也比較成熟。我們現在做另外一套東西,可能跟主策略完全不一樣,最后把主觀研究和量化投資融合起來,構建更科學、更系統的主動投資體系。
證券時報記者:你們最終想獲得什么效果?
林英睿:我們是從凈值曲線出發,希望獲得波動低、回撤小、拉長來看收益不錯的凈值曲線,同時,我們更希望這條凈值曲線盡可能把運氣成分剝離出去,希望建立可解釋、可復制、有容量的投資體系。
證券時報記者:你很重視AI?
林英睿:量化對市場已經產生了很大沖擊,2017年以來,量化私募的體量從一千億左右發展到一萬億,因為機器能更系統、更客觀地挖掘出一些規律。在大部分時候,量化多頭比主觀多頭超額業績更穩定。
證券時報記者:面對AI的挑戰,你有很強的危機感?
林英睿:最近很多人都感受到了AI的挑戰,不過,AI只是工具,真正賺阿爾法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你給它的主觀輸入。所以,我們在未來不會被AI替代,但可能會被使用AI的人替代。我希望自己是使用AI的人,這就是為什么我會在原有的體系之外搭建一套新的體系,因為要擁抱新技術、新工具。
有點“社恐”
喜歡做案頭研究
證券時報記者:你什么時候開始接觸證券市場?
林英睿:我大二開始嘗試炒股,主要受同學、老師影響。2006年,我去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流了大半年,絕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圖書館,讀了很多金融書籍,對我幫助很大。從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今后要做投資。
證券時報記者:你喜歡孤獨?
林英睿:我平時幾乎不參加應酬,有點“社恐”,也比較宅。我喜歡通過數據和資料做研究,但不太關注需要交流才能獲知的信息。
證券時報記者:你如何應對短期業績的壓力?
林英睿:剛做基金經理時,壓力比較大,因為很多人還是會更關注短期業績,階段性表現不好,需要大心臟去承受。但經過市場牛熊轉換,經歷多了就習以為常,不會有太多情緒上的波動了。
從全球機構投資者的長期表現來看,能賺15-20個百分點的年化回報就非常牛,如果還能以更小的波動、更小的回撤獲得,可以說非常優秀。我們的目標不是一年漲100%、半年漲50%,不是每年跑進前1%、前10%,而是如何在長期獲得更好的年化收益。想明白這一點,會從容很多。
證券時報記者:投資者的行為會影響到投資結果,比如在高點有很多資金進來,在低點大家又不愿意進來。
林英睿:這是一個規律,我們會利用規律,這也是我們的一個阿爾法來源。
證券時報記者:你對投資者有什么寄語?
林英睿:理財和暴富是兩碼事。財富管理市場非常大,各種各樣的方法和策略都能賺錢,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勢和成本,大家要綜合考慮自己的理財目標、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產品。我的風格是熊市比較抗跌,但牛市時跑得不一定很快,為符合自己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提供理財配置的一個選擇。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首次亮相天津中新網天津3月26日電(王在御崔景圣)25日,“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在天津萬象城展出,這也是該
2023-03-27 05:37
原標題:“韓美林生肖藝術展”在青島開幕3月26日,“韓美林生肖藝術展”在青島市美術館開幕。此次“韓美林生肖藝術展”是繼北京故宮博物院、泰
2023-03-27 05:51
原標題:國家級非遺蕪湖鐵畫將首次在京展出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昂蕪湖鐵畫鍛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
2023-03-26 15:49
原標題:電影《不止不休》太原路演導演王晶攜張頌文分享幕后故事中新網太原3月26日電(記者胡健)講述一名調查記者故事的電影《不止不休》正在全
2023-03-26 15:36
原標題:工人版畫作品走進校園文化節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鄒明強通訊員婁嘉明趙志忠3月25日,三峽大學第九屆桃花文化節隆重開幕,來自中國一冶
2023-03-26 14:40
原標題:獨“鋦”匠心?非遺技藝讓殘瓷重生人民網記者王帆“鋦盆兒、鋦碗兒、鋦大缸……”,年長的人或許還記得,早年間,在悠長的小巷里,手
2023-03-26 14:35
原標題:“冰箱”詞義里的時代變化楊絳先生1984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老王》,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其中一段文字這樣寫道:“有一年夏天,
2023-03-26 13:53
原標題:一招破解文字密碼!《說文解字》怎么做到的?你知道每個漢字的字形都有特定含義,可以被逐一拆解嗎?作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表意文
2023-03-26 13:33
原標題:喬峰扛著音箱玩《鬼泣》了!(主題)鑒定對象:《Hi-FiRush》?上線平臺:PC、X-BOX(副題)文 劉克洪在Metacritic官網上202
2023-03-26 13:32
原標題:楚雄千年彝繡亮相上海時裝周文匯報訊(記者沈竹士)作為2023秋冬上海時裝周的一部分,“夢回千年牽手時尚——楚雄彝繡上海發布”活動
2023-03-26 13:52
原標題:天真只為書卷香(主題)——在《讀者》插圖中感受藝術之美(副題)光明日報記者田呢【藝境觀象】1981年,《讀者》在甘肅蘭州黃河之濱
2023-03-26 11:43
原標題:洛陽推出實景劇本殺涉及多家博物館(引題)?游客花1688元可夜宿古墓博物館?(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屈暢實習生侯翔宇3月24日,河
2023-03-26 11:35
原標題:溫故而知今(主題)《畢竟東流去——清史筆記》序(副題)李國文小平寫舊體詩,很見功夫。這次讀他的歷史隨筆,感到他另一支筆的力量
2023-03-26 10:49
原標題:網紅書店不少報刊一份難求(引題)在三亞想買份報刊,咋就這么難?(主題)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書聞)來三亞旅游的宋先
2023-03-26 10:38
原標題:角逐2022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它們是“種子選手”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喬雪陽中華文明有8000多年起源史、5000多年形成史。正是一次次的
2023-03-26 10:52
原標題:河南洛陽出土兩套北朝圍屏石床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光明日報通訊員智慧貼金涂朱、雕刻精美、神獸護門、儀仗出行……3月23日,在河南省洛
2023-03-26 10:45
原標題: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煥新升級光明日報記者李建斌坐地行萬里,“一眼”五千年。3月21日,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全面煥新升級,以全新的數字
2023-03-26 10:37
【藝評】原標題:是花就會盛開,是樹就會逢春蘇墨張頌文火了。憑借《狂飆》中的精湛演技,這位46歲的中年男演員,終于站到了C位。不僅是張頌文
2023-03-26 05:42
原標題:非遺傳承奏響鄉村振興新樂章尚仕權正在自家的小院里吹奏嗩吶。日前,在嗩吶之鄉——重慶金橋鎮綠水村的農家小院里,48歲的非遺傳承人
2023-03-26 05:52
原標題:田野調查顯示,云南有很多少數民族樂器還未被人熟知便已瀕臨失傳——(引題)為少數民族樂器留下記憶(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
2023-03-26 05:37
【新書榜單】原標題:解讀好的教育闡釋吃的哲學《媽!這是我的人生》 王食欲 永愛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是個很難給出標準答案
2023-03-26 05:39
原標題:第六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開幕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3月24日,第六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開幕式暨高峰論壇在北京
2023-03-26 05:41
【作品廣議】原標題:珍惜凝視的機會肖承森凝視 趙曙合漫畫源于生活,和很多藝術門類一樣,漫畫通過關注生活,發現生活很精彩,也很無奈。讓
2023-03-25 07:47
原標題: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如何“走出去”?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莫言的多部小說被翻譯到國外,為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3-03-25 05:43
原標題:歐陽江河出新詩集“創造”跟得上他思維飛翔的讀者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磅礴的當代漢語,精微的知識考據,用來形容歐陽江河的最
2023-03-25 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