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為少數民族樂器留下記憶

時間:2023-03-26 05:37:20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原標題:田野調查顯示,云南有很多少數民族樂器還未被人熟知便已瀕臨失傳——(引題)

為少數民族樂器留下記憶(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黎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閱讀提示

《工人日報》記者采訪發現,在云南省,民族音樂文化在基層有著深厚基礎,面對少數民族樂器瀕臨失傳的危險境遇,相關科研人員、從業人員努力為少數民族樂器留下珍貴的記憶。

近日,300余件少數民族樂器在云南師范大學集中展出,展出的大部分樂器由學校音樂舞蹈學院教授楊琛及其團隊在田野調查時收集。10年來,楊琛及其團隊從云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的180多個少數民族村寨中,拜訪了220余名民間藝人,收集到這些珍貴的少數民族樂器。

楊琛在田野調查中發現,云南有很多少數民族樂器還未被人熟知便已瀕臨失傳,很多年輕人都沒有機會接觸這些樂器?!昂芏嗝耖g藝人一旦去世之后,這個民族的樂器可能會永遠失傳,消失在歷史長河里?!?/p>

文化的渴望

每當夜幕降臨,云南省鎮康縣城南傘河畔公園廣場上,市民聚集在一起,用悠悠三弦聲伴隨地方傳統民間音樂“阿數瑟”緩解一天的疲憊。“想看仙女到南傘,想唱山歌下鎮康,阿數瑟呢瞧著,羅細瑟呢甩著?!泵摽诙龅摹鞍瞪卑殡S著歡快的三弦聲,當地居民閔光宏沉浸在自己快樂的晚年生活里。

今年79歲的閔光宏每天到廣場上彈三弦、唱“阿數瑟”,這是他晚年生活最快樂的消遣方式?!安粌H可以鍛煉身體,還能夠傳承‘三弦’和‘阿數瑟’這些地方傳統民間樂器、音樂,非常有意義?!遍h光宏說。

每逢節慶,或是當地群眾休閑時,大伙兒圍成一圈對歌起舞,這樣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被稱為“阿數瑟”,其歌詞內容包羅萬象,涵蓋農耕勞作、情感娛樂以及家常生活等各個方面,演唱者們會根據場合與情境即興創作,在“阿數瑟”即興創作中,三弦作為鎮康縣“阿數瑟”主題文化的主要伴奏樂器,在“阿數瑟”打歌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云南省普洱市民族歌舞團聲樂隊負責人王智宇幾乎走遍了普洱市9縣1區的村村寨寨。在下鄉演出過程中,他遇到過80多歲的老人家專程來看演出,“老奶奶看完后熱淚盈眶,拉著我們的手舍不得松開,一直在感謝我們帶演出到大山里。”

令王智宇感動的不止如此,在去普洱市景東縣一所小學演出時,一名演員的水杯落在學校,第二年再去學校演出時,學校里的學生將杯子完璧歸趙。“父老鄉親很淳樸也很熱情,他們渴望文化能夠走到身邊?!蓖踔怯钫f,少數民族樂器通過演奏家精彩的演奏,能夠深入人心、感染觀眾。

消失的進程

楊琛及其團隊在云南等地做田野調查時,發現民間藝人大多已年過古稀,且整個民族就只有一位民間藝人會制作民族樂器,他們的樂器制作技藝都沒有傳到下一代。

今年2月,在普洱市西盟縣勐卡鎮娜妥壩村,楊琛第三次見到佤族藝人巖聰,他是楊琛發現的能制作8種以上樂器的民間高手之一。2016年,楊琛開始研究少數民族管樂器時,第一個拜訪的民間藝人便是巖聰;2018年,楊琛和兩個同門師弟采錄佤族樂器;此次,楊琛帶著其研究生采錄巖聰用新制佤族樂器“得”“篳呀姆”演奏《孤兒調》《舞蹈調》等。

楊琛在云南省找到了3名這樣的民間高手,另外一名叫丁麻胖,在德宏州隴川縣,可以做10種景頗族樂器,還有一名是基諾族老人資木拉,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鄉,可以制作8種樂器,且整個基諾族只剩他一人會制作民族樂器。

“我去世了就靠你們年輕人來宣傳了?!睅r聰老人一句話讓楊琛感慨萬分,“對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保護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我們的工作具有緊迫性?!睏铊≌f。

楊琛告訴記者,隨著鄉村的生活改善,家家都蓋了新房子,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很多樂器和少數民族一些音樂的資源會有一種被忽略、失傳的危險,生活環境的改變也讓樂器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在王智宇看來,這樣的風險在城市里更值得警惕,在鄉村不少人依然保持著老傳統,吃完晚飯休息時就約上村民圍在一起彈起三弦,跳起三跺腳,而在城市里想要約到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唱跳則相對困難,“文化的背后是人文的屬性”。

與此同時,王智宇也發現,拉祜族常用的民族樂器蘆笙由于形狀、屬性的差異無法定調,每一聲吹出來的調都不相同,總有偏差,導致沒有特定的曲目傳承,只能靠口傳心授、師從父輩,靠形體表演結合來演繹。

“蘆笙樂器靠葫蘆腔體來產生共鳴,吹出簡單的調調,因為受屬性所限制不具有旋律性,在民族歌舞表演中應用得不多?!蓖踔怯钫f。

留住的記憶

在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一樓大廳的公共空間,瑤族牛角號、壯族天琴、彝族二胡、拉祜族葫蘆笙等300余件樂器陳列展示,這是國內第一家以西南各省少數民族樂器展陳為主,輻射南亞、東南亞國家特色樂器的陳列館,該區域位于音樂舞蹈專業學生每天上課練琴的必經之路,能在日復一日中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產生良好的連鎖反應。

“樂器是人創造的,我們通過拜訪民間藝人,采錄觀察他制作和演奏的全過程,在這樣的基礎上去理解和認識樂器演奏的基本規律,在尊重藝人演奏習慣的基礎上學習和傳承?!睏铊≌f,一件樂器的制作技藝是認識了解這件樂器底層文化基因的重要部分,對其技藝采錄后,即使將來樂器失傳了,但后人能通過采錄資料進行復原研究。

對于王智宇來說,編排節目音樂時,他時??紤]將民族樂器的各個元素融合改編,通過創新性的音樂制作、歌舞制作把民族樂器的亮點充分挖掘出來。“民族樂器的符號性特別強,一段音樂,同樣的旋律、同樣的和聲,在編曲上音色的選擇加上民族樂器,整個音樂的色彩一下子就變了?!蓖踔怯钫f。

王智宇告訴記者,要將民族樂器、民族音樂傳承下去,要靠出彩的作品來賦能,挖掘每一種樂器的屬性,挖掘所能夠表達出來的一些音律、音調,把不同的樂器組合,創作出有創意的好作品。

“我們想要證明,一件樂器曾經在這樣一條民族文化璀璨的長河中,它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睏铊F隊成員石大衛說。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