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新勢力唱響春之聲|關注

時間:2023-03-21 13:47:53    來源:新民晚報    

原標題:新勢力唱響春之聲

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是誰,掀起了“上海之春”首波浪潮?昨天是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開幕第二日,“春”之舞臺就被一批新文藝群體唱響。


(資料圖)

上海交響音樂廳里,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第100場演出幾乎座無虛席,觀眾跟著金承志的指揮合唱《彩虹》,返場曲目奏響時,又紛紛站起來“做運動”;走進上海音樂廳,“方錦龍和他的朋友們”音樂鑒賞會(見上圖)讓人懂得“萬物皆樂器”,演奏配備講解,妙趣橫生;在宛平劇院,自得琴社為新老觀眾獻演一臺《琴為何物·孤煙直·唐》的音樂會,讓人仿佛走入敦煌壁畫感受唐韻唐風。

“彩虹”演出演滿百場

此次登上“上海之春”舞臺的新面孔,多是如今火爆網絡的文藝新群體。

相比演奏家,方錦龍更希望被定義為“國樂藝術家”,他始終在努力拉近國樂和普通老百姓的距離。在名為《無論西東》的演出中,既有《酒狂》《梅花三弄》《陽關三疊》等傳統經典曲目,也有《憶江南》《彝族舞曲》等現代新編曲目,還有西方名曲串燒……而演奏這些曲子使用的樂器,有琵琶、古琴,也有吉他、貝斯,中西音樂薈萃和諧共融。

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演出已滿百場。在這個重要節點回望,藝術總監、指揮金承志感慨道:“演出前,我們反復思量,要用什么特別的形式來紀念。機緣巧合,第100場竟然登上了‘上海之春’的舞臺。”從青澀到成熟,從興趣到責任,金承志筆下的“顧遠山”中有自己的影子,也讓很多因生活的忙碌而丟失自己的人找到了理想中的遠方。

傳統創新“自得”其樂

文藝兩新群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自帶流量和熱點,而他們的出圈無一不是借助互聯網的傳播。

如何讓傳統文化實現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無論是自得琴社還是方錦龍,都是在實踐中獲得真知。被問及如何精準捕捉年輕人的視線?方錦龍笑著說道:“與其說是捕捉,不如說是走近。你先要靠近年輕人,了解他們的喜好,并理解、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才能琢磨出國樂要以怎樣的表達方式被他們所喜愛。”

不同于傳統的民樂團體,自得琴社傳播的是音樂,可最初“出圈”卻是憑借演出的“顏值”。他們屢屢打破人們對古樂演奏的傳統印象,致力于古譜的演繹、改編,也對熱門電視劇、電影以及二次元作品進行再創作。他們是最早運用精美小視頻進行傳播,并成功通過網絡圈粉并將觀眾帶到線下的琴社。

自得琴社社長朱里鉞原是網絡工程師,熟悉互聯網運營和傳播。他們在嗶哩嗶哩等網站流傳的作品有數十部,點擊收看量在國風視頻中遙遙領先。很多自得的粉絲最初并非沖著音樂,而是被他們“古畫式視覺輸出”折服,進而接受傳統民樂。在昨晚的演出中,女子們的窄袖上衣、袒領半袖、間色裙,出行時頭戴帷帽,都是初唐時流行的裝扮。妝造師劉蕊為打擊樂和笛簫樂手還原了盛唐時期男子流行的圓領缺胯衫,腰間系革帶,而琵琶樂手則復原了唐代安陽公墓壁畫上的女子妝容,眉作八字,面畫斜紅。“那個時期,女子的妝容開始流行明艷、夸張,它有個好聽的名字——時世妝?!眲⑷镎f。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