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流浪地球》《三體》主創談創作方法(引題)
(相關資料圖)
拍好科幻片 力在科幻外(主題)
羊城晚報記者 李麗
2023年是中國科幻影視的發展年。電影《流浪地球2》在春節檔屢創新高,目前票房接近40億元,豆瓣評分高達8.3分;在小熒幕,電視劇《三體》也以8.5分的豆瓣口碑深受觀眾歡迎。此外,兩部作品還走出國門,成功“出海”,讓世界看到中國科幻的影像魅力。
中國科幻應該怎么拍?近日,由廣東省電影家協會指導,珠江電影集團、廣東省電影家協會青年和新文藝群體委員會主辦的珠江電影·電影工坊第五期暨廣東電影名師班“豐滿與骨感一一影視作品如何呈現未來世界”研討會近日在廣州舉行,電視劇《三體》導演楊磊、電影《流浪地球》編劇嚴東旭、電視劇《三體》視覺導演陸貝珂、電影《流浪地球2》特殊道具制作方田順出席。對這個問題,幾位主創的看法不約而同:科幻影視創作的秘訣,更多在科幻之外。
方法論1:拍科幻,先忘掉科幻
“我可能是《三體》最早的那批讀者,當時我就覺得,這是我看過最好的中國科幻小說。”電視劇《三體》的導演楊磊坦承,他是以粉絲的心態接過了將《三體》影視化的重任。
《三體》怎么拍?楊磊抓住了劉慈欣在創作原著小說時的方法:對現實的代入感。“記得我第一次走進劇組的時候,跟所有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讓我們先暫時忘掉‘科幻’這兩個字,因為我們要用現實主義的手法來拍這部劇。”楊磊說,目前問世的劇集《三體》,其主要內容對應的是原著小說的第一本,“無論是2007年的北京,還是1969年的東北,恰好都是適合用現實主義來表現的”。
具體到視覺呈現上,便是盡可能地做到寫實。《三體》視覺導演陸貝珂舉例:“比如劇中的作戰中心,其實從內部到屋頂都用了特效,但我們盡可能地不讓觀眾感受到這一點。”更典型的例子是“古箏行動”那場戲:人類聯合政府用幾條極細的納米線,在巴拿馬運河上把反叛組織ETO的巨輪“審判日號”切成了“云片糕”。陸貝珂透露:“船被擠壓后的那些畫面,除了小部分要照顧原著的描述和剪輯的節奏,80%都是按照真實的物理結算模擬去做的設計。”
《三體》中,隱藏著三體人身世奧秘的三體游戲,也令不少科幻愛好者癡迷。如何還原這個神秘的游戲世界?答案仍然是:從現實中尋找。陸貝珂解釋:“盡管三體人給了ETO很多信息和資源,但他們肯定不會直接幫ETO制造出跨越地球當時科技水平的CPU和顯卡。所以我們要展示的三體游戲,應該就是2007年人們玩3A游戲時的那種效果。恰好,我和楊導都是3A游戲的玩家,我們都記得當時最好的3A游戲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方法論2:拍科幻,但不能只拍科幻
《三體》難拍,甚至不可能拍得出來——在《三體》劇集問世之前,很多人都這么想。楊磊解釋:“原著以15個思想實驗為基礎,它不以人物關系來推動,也不是簡單的那種好人打壞人的二元論思路。相比傳統的科幻小說,它更復雜也更有深度。因此拍成劇集,《三體》也不是某個單一類型就能概括的。”
楊磊舉例,《三體》最開始展現的“視網膜倒計時”事件,用的是“驚悚懸疑+心理恐怖”;大史出場后,類型就變成了“懸疑+探案”;“古箏行動”的拍攝,則用上了軍事類型的拍攝手法;而對“射手理論”和“農場主理論”的展現,又借鑒了科教片。楊磊說:“看起來這是一部科幻劇,但事實上它雜糅了各種各樣的類型元素。”
2019年上映的首部《流浪地球》,其創作過程也有類似之處。該片編劇嚴東旭透露:“我們最早寫劇本的時候,嘗試了很多方向。但考慮到當時的資金量、技術水平和團隊經驗,我們最后還是決定把原著小說切割成很多個小塊,從中去找出最適合在當時進行影視化改編的那一塊。”最終,劇組定下了“地球過木星”的核心劇情。但這個劇情用怎樣的類型來拍,劇組又經歷了激烈討論,最后決定放棄“動作+冒險”,拍成了如今更接近災難片類型的樣式。事實證明,這一決定是正確的,《流浪地球》上映后大獲成功,迄今位列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五名。
方法論3:拍科幻,但不能只懂科幻
拍科幻,并非像人們想象中那般可以天馬行空。相反,這是一件特別需要“計算”的事。
仍以《三體》中的名場面“古箏行動”為例,因為種種原因,劇組無法前往巴拿馬運河進行實地拍攝,只能在國內找替代品。陸貝珂回憶:“當時我們找了無數條河道,發現沒有一處跟巴拿馬的蓋拉德水道完全相似——要不就是河道的寬度相差太遠,要不就是旁邊的自然環境太不一樣。”最后,劇組總共找了十三個取景地,用組合的方式拍出了“古箏行動”。 陸貝珂說:“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實際拍攝之前就要設計清楚,哪一個鏡頭放哪一個畫面,總體可修改度不超過10%。”
為了拍攝“古箏行動”,《三體》劇組還專門組織制作人員學習船舶設計的專業知識。陸貝珂說:“比如船用鋼有哪些種類?不同的船用鋼被切開后會有什么表現?船的內部結構又會因此發生哪些變化?在設計畫面之前,這些都必須了解清楚。”
需要計算的,還有一場戲能花多少錢。楊磊說:“電視劇的單集預算是有上限的。手中就這點銀兩,怎么去展現科幻作品中的大場景?一來需要精打細算,二來要依托整個工業鏈的發展水平。”有時候預算太緊,就要把A集的部分制作費“挪”到B集,把錢花在刀刃上。楊磊坦承,這有時也會導致某些場景的完成度稍弱,“但好在觀眾基本能接受”。
科技支撐也很重要。東莞市科恒手板模型有限公司,曾負責為《流浪地球2》制作特殊道具。其項目負責人田順介紹,科幻影視作品中的道具在現實中買不到,最新的3D打印技術便派上了大用場。除了直接制作片中所需的道具,3D打印技術還能為電影的后期特效提供模板,也能讓演員在綠幕前表演時有所依托。
楊磊感嘆,拍《三體》讓他感受到,涉獵廣泛對一個創作者的重要性。他說:“劉慈欣得對各種科學門類都有一定的研究,才能寫得出《三體》這樣的書。我們作為影視從業者,也不能滿足于做‘本科生’——我們要做‘雜科生’,什么都要懂一些。”
一個命題
如何建立中國科幻片的核心審美?
《三體》紅遍世界,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科幻作家的實力。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和劇集《三體》,則進一步展現了中國科幻的影視化水平。當天出席的幾位創作者都認為,中國科幻影視起步晚,但未來不可限量,而在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找到屬于中國科幻影視自己的核心審美。
《三體》導演楊磊說,過去一些創作者借鑒西方,拍“蒸汽朋克”或“賽博朋克”,但事實上這些風格跟西方本身的科技文化發展歷史密切相關,“大劉的《三體》給了大家很大啟發和很大鼓勵,因為它脫離了西方科幻的模式,用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視角去思考。整部作品自帶一種獨特的價值觀、世界觀甚至宇宙觀”。
中國科技水平的發展和國力的強大,也是中國科幻片發展的重要基石。《流浪地球》編劇嚴東旭舉例:“前些年我們的科幻作品,主角都是‘邁克’‘杰克’,現在中國人的名字出現得越來越多了,這種自信跟中國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嚴東旭還指出,拍好科幻片,創作者首先要立足當時當地:“廣州的生活,北京人可能沒體驗過。中國的生活,大多數美國人也同樣沒有體驗過。作為廣州人,我不會因為你在電影里吃辣,我就不看這部電影。因為人們去了解他人的生命體驗,是電影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他還強調:“越是能拍出獨特性的科幻電影,越可能得到全人類的共同關注。”
楊磊補充,即使是科幻題材作品,其細節也應來源于生活。“我跟編劇高滿堂合作過《闖關東2》,我問他,怎么能把人物寫得這么鮮活?他回答:‘我每天就寫三小時,剩下時間都去菜市場蹲著。’我問為什么,他說:‘只有在菜市場,你才能看見那些離地面最近的人。’”楊磊說,“其實創作所有題材的作品都一樣,我們都要站在地上,而不是飄在空中。”
一個誤區
科幻片=大片?百花齊放更重要
《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電影工業對科幻片創作的有力支撐。但《流浪地球》編劇嚴東旭提醒:“不要因為這個系列成功了,獲得了很好的商業回報,大家就覺得未來的科幻片都要這樣拍。”
“科幻片不是只等于大體量、大特效、大動作。事實上,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科幻作品都拍得很便宜。”嚴東旭說,“我覺得創作者最重要的是自己先想清楚,你想講什么樣的故事,要用什么樣的情感去打動觀眾。然后,你再來判斷它是否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假如幾百萬就能拍完,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嚴東旭舉例,卡梅隆第一部自編自導的作品《終結者》只有幾百萬美元預算,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要給主演施瓦辛格當片酬,“假如卡梅隆因此就拒絕嘗試,那就沒有后面的《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了”。
嚴東旭認為,想要開拓科幻片的市場,業界就不能太依賴既有的成功經驗,“要鼓勵更多人去嘗試更多不同的創作,進行不同的表達,看能激發出哪些新的火花”。他展望:“假如有一天,科幻片的上映成為一種常態,觀眾聊起科幻片的時候也不再強調中國科幻片有多厲害,而是很正常地探討它故事好不好看,那么中國科幻片就是真的發展起來了。”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流浪地球》《三體》主創談創作方法(引題)拍好科幻片力在科幻外(主題)羊城晚報記者李麗2023年是中國科幻影視的發展年。電影《流
2023-03-01 11:41
原標題:《劇院魅影》中文版夏日登陸廣州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2月26日,安德魯·勞埃德·韋伯作品《劇院魅影》第18個語言版本——中文版重磅開票
2023-03-01 11:36
原標題:秦漢櫟陽城遺址:古代都城布局的重要史料陜西日報記者張琪悅2012年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
2023-03-01 11:48
原標題:《我們民謠2022》展現廣東音樂的魅力羊城晚報記者龔衛鋒由愛奇藝出品,魚子醬、欣喜文化聯合出品的《我們民謠2022》,目前已收官。節
2023-03-01 11:33
原標題:清平堡遺址:蒙漢交流的“見證者”陜西日報記者趙茁軼清平堡遺址位于陜西省靖邊縣楊橋畔鎮東門溝村,是明長城延綏鎮三十六營堡之一,
2023-03-01 11:54
原標題: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新作《楊柳青傳奇》進行劇場排練(引題)用評劇演年畫以非遺傳非遺(圖)(主題)天津日報記者劉莉莉攝影姚文生昨
2023-03-01 10:33
原標題:春節檔影片越拍越長引發業界關注(引題)超長電影要以好故事做支撐(主題)天津日報記者張鋼今年春節檔電影市場迎來口碑與票房雙豐收
2023-03-01 10:43
原標題:音樂劇、芭蕾舞劇展現經典IP多元魅力(引題)兩部《劇院魅影》今春“打擂臺”(主題)解放日報記者吳桐闊別三年,上海芭蕾舞團特邀藝
2023-03-01 10:45
西頭遺址:涇河流域的商周記憶陜西日報記者郭青文 圖通過區域性系統調查及考古勘探工作,一個迄今為止涇河流域規模最大的商周時期聚落遺址正在
2023-03-01 10:47
原標題:畫說運河歷史白描天津故事(引題)紀錄片《寒秋津衛圖》今起播出(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由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制作的電視紀錄片《
2023-03-01 10:32
原標題:火車廂里“游太空”“大罐子”里辦展會(引題)751園區的美麗蝶變(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賴睿“一個老工廠,在城市更新中扮演著什
2023-03-01 09:33
原標題:紀念梁啟超誕辰150周年(引題)梁啟超數字圖書館正式開通(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黃敬惟)“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
2023-03-01 09:55
原標題:在小人物電影的悲歡離合里,執著尋找愛和希望沈杰群現在影視圈流行創作現實主義題材,聚焦小人物。現實生活普通人的光影故事為何能戳
2023-03-01 09:34
原標題:在丹青中與古人跨時空對話(主題)——高校師生參觀“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側記(副題)光明日報記者王笑妃2月28
2023-03-01 09:43
原標題:“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在中國科技館開展“文化、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創新發展論壇暨“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近日在中國科技館開展。展
2023-03-01 09:38
原標題:“書香中國萬里行”走進青島城陽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楊明清通訊員李冉徐婷2月27日,“書香中國萬里行·青島城陽站”活動成功舉行。活
2023-03-01 08:38
原標題:文化禮堂搭臺鄉賢助力發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鄒倜然通訊員徐超連日來,浙江省安吉縣天子湖鎮古苑村文化禮堂內熱鬧非凡,古苑村鄉賢、
2023-03-01 08:41
原標題:回歸文物出土地傳奇故事深深打動觀眾(引題)《五星出東方》新疆首秀驚艷亮相(主題)北京日報記者韓軒西域風濃厚的“燈舞”、集市民
2023-03-01 08:56
原標題:北京民族樂團開啟常態化抖音直播北京日報訊(記者韓軒)“家人們,歡迎加入北京民族樂團粉絲團,解鎖彩蛋曲目。”2月27日晚,北京民族
2023-03-01 08:49
原標題:陳佩斯攜《驚夢》亮相老舍戲劇節北京日報訊(記者李俐)“夢驚已是新天地,舊曲依稀繞古城。”作為大戲看北京·第六屆老舍戲劇節重磅
2023-03-01 08:45
原標題:增進中外文化交流“魅力北京”系列電視片2023年項目啟動中新網北京2月28日電(記者徐婧)27日,“魅力北京”系列電視片海外傳播成果分享
2023-03-01 07:35
原標題:廣州小海燕再度唱響星海音樂廳羊城晚報訊記者李春煒、通訊員羅雪蓮報道:2月27日晚,廣州小海燕合唱團在廣東星海音樂廳舉行“海燕印象
2023-02-28 15:38
原標題:新編大型廣東漢劇《天風海雨梅花渡》正式公演羊城晚報訊27日晚,新編大型廣東漢劇《天風海雨梅花渡》在梅州市亮勝藝術中心正式公演,
2023-02-28 15:56
原標題:故事線拓展到廣東“情滿”系列陸續有來(主題)導演劉家成:《情滿九道彎》是胡同里的青春之歌(副題)文 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導演劉家
2023-02-28 15:36
原標題:走進北京天文館(引題)仰望浩瀚星空探索宇宙奧秘(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你知道“宇宙燈塔”是什么
2023-02-28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