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中國深潛技術(四):難得的俄羅斯伙伴

時間:2022-11-14 17:49:26    來源:科普中國網    


【資料圖】

從一個對深海幾乎一無所知的深海探索弱國,到最終征服地球海洋的深度極限,中國深潛人在不到20年間就一躍成長為世界頂級的深海探索強國。如今,“奮斗者”號深潛器仍然保持著三人同時抵達馬里亞納海溝底部的世界紀錄。通過模仿其他國家的深潛器,學習他們的先進之處,再加上科研工作者們的努力創新,中國科學家們親眼看深海的夢想終于成真。和所有的高科技領域一樣,中國的深潛事業也在學習與創新中不斷前進。深海探索的腳步從不停止,中國的深潛事業一定會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第四節 難得的俄羅斯伙伴

既然是載人深潛,那么載人艙無疑是整個系統中最為核心的成分。只有擁有了可靠的耐壓材料和結構,才能讓艙體有效保護乘員的生命安全。深海中的深潛器,處境比海面上的孤舟還要驚險,巨大的壓力讓它的命運時刻被大自然所攥緊。強大的水壓能把深潛器像面團一般揉捏成各種形狀,想要對抗大自然的力量,我們需要拿出全部的勇敢和智慧。同時,由于“蛟龍”號,每次執行任務時,都要在低壓與高壓環境之間來回移動移動,并非是一次性結構。同時,深海并非總是意味著深寒,某些高溫熱液區域,海水也可以在高壓的作用下達到數百度,這樣的環境用“水深火熱”來形容根本就是恰如其分。如果在服役過程中產生一絲一毫的裂縫,都可能讓載人艙的結構發生毀滅性的瞬間破壞,讓乘員葬身海底。這對載人艙里的潛航員、科研人員乃至整個中國的載人深潛事業來說無疑是場噩夢。

因為“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目標是7000米的深海,這就意味著載人艙既要面對15座埃菲爾鐵塔的巨大壓力,又因為要能夠保障一定空間裝載設備和供人作業,同時還要保證浮力并不能過于沉重。三重挑戰讓科研人員落入到了異常困難的形勢中。載人艙外殼由鈦合金構成,材料和結構角度都做過各種耐壓處理,但這個球殼不可能憑空形成,我們不得不用焊接的方式讓材料結合為一個整體。然而,普通焊接時焊接區附近是最脆弱的地方,發生斷裂的起點也是焊接的區域,鈦合金焊接技術也是一個難題。可是中國并沒有制造這類鈦合金加工的技術與經驗,中國科研人員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這樣高性能的載人艙,想象要是質量不過關的后果,著實讓人頭皮發麻。

這一技術難題曾經讓整個團隊一籌莫展,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在得知中國有制造載人艙耐壓球殼的意愿后,俄羅斯方面伸出了援手。經過與中國人員協商討論后,俄羅斯方面為中國科學家的專業和熱忱所打動,同意協助中國制造載人艙球殼!本來愁眉不展的科研人員們頓時大大松了一口氣。最終,中國負責球殼設計,俄羅斯負責球殼制造,既能為中國團隊積累寶貴的經驗,也能利用俄羅斯制造載人艙球殼的豐富經驗,可以說是一個兩全其美的穩妥方案。最終在“蛟龍”號的研制過程中,中俄之間開展了密切合作,包含了鈦合金載人球、鈦合金框架、深壓海水泵等技術。俄羅斯曾經制造過擁有鈦合金外殼的核潛艇,其相關技術世界一流,它們的幫助讓中國的研制速度得到大大提升,使得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

但核心部件來自他人,也讓不少人對蛟龍號頗有微詞,對此,徐芑南總設計師說,“我想這是一些人對‘蛟龍號’最大的疑問,有幾成部件是中國自主制造的?”其實“蛟龍”號作為一臺原型機,不能只顧追求100%的中國制造,而是要明白“設計與總體集成優化技術是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

徐芑南說:“從方案設計,到潛水器的初步設計和詳細設計,全部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自主完成,總裝聯調和海上試驗也是我們獨立完成的。”蛟龍號的研制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我國高科技事業發展過程中的堅持和靈活,這也正是我們能夠取得大量成就的關鍵性經驗之一。具體攻關應當盡全力,但過程中更要能夠隨時變通。雖然高科技領域往往都是各國的自留地,但合作與交流畢竟也是世界經濟運行的常態。很多國家出于各種目的,也很有可能在原先不愿意松口的領域開啟對我們的技術共享。適時的交流合作不但極大節省時間與精力,更能為之后自主研發載人艙的成功奠定基礎。在各種優良條件的作用下,中國載人深潛事業開始大步騰飛。

標簽: 埃菲爾鐵塔 天無絕人之路 來回移動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