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芮城與大河共舞(城市味道·行走縣城看中國)
【資料圖】
人民日報記者 劉鑫焱 付明麗?
在中國的版圖上,滾滾黃河一路向東,沖壺口、躍龍門、過潼關,宛如丹青高手,在山西運城市芮城縣筆鋒陡轉,一氣呵成“幾”字彎的最后一拐。
大山聳于北,大河淌于南,山河合圍出的這片空間里,沉浮著璀璨文明——文化遺址眾多,約243萬年前的西侯度遺址保存著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15個黃河古渡口見證歲月滄桑,留下大禹治水的傳說;五朝古建不曾斷代,永樂宮成為壁畫愛好者的參觀勝地。
俯瞰芮城會發現,“四橫二十一縱”的城市交通體系已形成,其中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格外顯眼,93.4公里串聯起3個古遺址、5個渡口、7個景區。出發,伴著蜿蜒綿亙的公路,與大河共舞,探尋生長在這座小城里的文化基因。
第一站? 永樂宮
【鏡頭】
永樂宮遷建的日子到了。栩栩如生的巨幅壁畫被分成數百片,如積木般從墻上緩緩落下,激越的鼓樂聲達到高潮……望著眼前的一切,村民們感慨:成了!
一場舞臺劇《永樂宮紀事》將時間回撥到上世紀50年代。永樂宮興建于元代,保存著大量古代壁畫等藝術瑰寶,是全國首批重點文保單位。然而,隨著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啟動,處在淹沒區的永樂宮如何保存?
一次史無前例的“遷徙”就此展開。歷時近10年,永樂宮占地15公頃的宮殿、數以千計的構件和1000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畫,被搬遷到了20公里外的龍泉村,實現異地“原貌重現”。
當年,參與遷建工程的工作人員達600余人。如今,越來越多文保工作者扎根在此,探尋古建新生的密碼。
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陳展部主任范愛珠就是其中一員。
拓稿、勾線、設色、瀝粉……1個月來,每天清晨,她都用一支畫筆“叫醒”永樂宮,最終完成了這幅高3.7米、寬1.2米的壁畫臨摹圖。在即將開展的“永樂壯歌——永樂宮遷建紀實展”中,這面墻將變成壁畫切割互動體驗區,給觀眾沉浸式體驗。
上世紀80年代,范愛珠的父親、時任永樂宮文物保管所副所長的范金鰲曾組織臨摹三清殿原大壁畫。這幅作品陳列在大殿旁的壁畫臨摹室里,至今仍是十幾所美院學生的教學范本,每年接待5000余名師生。在他們的筆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彩持續綻放。
數字化技術,更讓壁上丹青有了新的呈現形式。去年,原比例3D打印的《朝元圖》亮相山西博物院“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瀝粉貼金技法的紋樣凸起可觸可感,數字修復還原色彩,動畫呈現讓古建更為驚艷。
近年來,永樂宮開展了數字化信息采集、壁畫修復、景區環境整治等工作。與此同時,保護開發齊頭并進,已經形成了臨摹、研學、文創等產業。連續舉辦了11屆的永樂宮書畫藝術節,更是成為刺繡、布藝、剪紙、木雕等芮城特色文化品牌的輸出平臺。
在芮城,包括永樂宮在內的國保單位就有12處,古建文物資源豐富,且大多位于城區。找到居民與古建群和諧相處的方式,是芮城發展進程中面對的重要課題。
出永樂宮,穿過散落分布的文博館、文化館、民俗博物館以及創意街區,南行3公里便來到城隍廟。元代的享亭粗獷渾厚,宋代大殿上的琉璃鴟吻色彩絢麗。一座廟宇,濃縮著千年歷史文脈。
廟里的河東書房,一場讀書分享會正在進行,不少市民在廟前廣場散步休閑,一旁的夜市飄起石子饃的焦香。
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被民房、廠房層層包圍。拆除周邊建筑、修繕本體、鋪裝文化廣場……3年時間,曾經連入口都很難找到的城隍廟,變身城市文化地標。
古韻猶存,新潮又起。一處處古建勾連起現代生活脈絡,信步其間,處處能感受到這座千年古縣城的厚重感與煙火氣。
第二站? 蔡村戲臺
【鏡頭】
“哎——”,永樂宮鎮蔡村戲臺,戲曲演員張瑾瑾高亢的開嗓后,一陣急鼓飛來,擊穿河心??此破骄彽暮用鎸崉t波濤洶涌,陣陣低吼,與板胡、笛子、三弦等十幾種樂器齊奏。
連唱3天,村民看戲熱情不減。直播設備架起來,線腔古裝戲《隔門賢》在河畔唱響。這是芮城縣蒲劇線腔藝術研究所送戲下鄉14年中的普通一天。
沿著公路南下,過太安坡,起伏落差近百米。連繞4個彎兒,尋著戲音,直抵黃河灘底。
芮城人聽著戲長大,老少都能哼唱幾句。除了蒲劇、眉戶戲、揚高戲等獨具特色,最早出現于漢代、起源于本地的劇種線腔,唱腔高亢清新、婉轉纏綿,配一把次中音大板胡,唱盡小城世情百態,流淌著黃河文化的血液,成為芮城的戲曲文化名片。
1962年,芮城提出“保留唱腔,用人來演”。此后,在編制、資金方面持續給與政策支持,于2008年成立芮城黃河蒲劇團,現在的芮城縣蒲劇線腔藝術研究所的前身,將蒲劇、線腔、揚高戲、眉戶戲4個劇種納入。
2008年,“政府出錢、百姓看戲”的送戲下鄉活動,從全縣最偏遠山村之一——風陵渡鎮六官村開始了。
“演出停電了,鄉親們等了兩個小時,一定要看上戲?!眹乙患壯輪T、芮城縣蒲劇團首任團長張秀芳強烈地感受到百姓對戲曲自發的熱愛。
“只有排出更多好戲,才能對得起觀眾?!?年里,張秀芳帶領劇團創作編排了17部大戲、27部折子戲。
曾經的打板師蘇紅喜是劇團第三任團長,他介紹,現在每年送戲下鄉約450場,政府補貼230萬元,還能接100多場商演。對地方劇團來說,這樣的演出場次不算少。
演出紅紅火火,蘇紅喜卻仍有心事,舞臺上的新面孔越來越少,新劇目也亟待創排。
“傳統劇目離現代生活比較遠,觀眾看不懂故事、聽不清唱詞,自然沒興趣?!本€腔省級非遺傳承人姚藝民也在思考,“唱戲就像賣貨,貨架上要有新東西,才會有人來?!?/p>
去年,線腔被列入山西省26個瀕危戲曲劇種,芮城縣文化館開始系統整理線腔。工作人員范芳查文獻、訪專家,拜訪了十幾位老藝人,將縣志里關于線腔的11行字,拓展成10萬字初稿。
“他們把收藏多年的劇本毫無保留地交給了我,真是挺感動。”范芳捧出這摞資料,大部分是手抄本,很多被水泡過又晾干,筆跡暈染出好幾層。
生長在小縣城的小劇種,今天還有沒有傳承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回答”也許比答案更重要。
“從小喜歡線腔,唱到現在放不下了。”一句“熱愛”抵過所有,32歲的張瑾瑾13歲進藝校,現在已是劇團的“臺柱子”。
“把線腔音樂傳承下去就是我最大的使命?!弊鳛轱L陵渡希望小學的特聘教師,姚藝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教學上。
“只要有排有演,傳承就有希望。只要融入現代生活,線腔就永遠有生命力?!碧K紅喜說,劇團今年起開始嘗試線上直播。
近幾年,劇團嘗試創作現代題材戲,演出從劇場到廣場,從線下到線上,正不斷打破舞臺邊界、翻動新的篇章。去年創排的大型線腔現代戲《虎廟山》,講述優秀黨員退休后為家鄉綠化荒山的感人事跡,散場后久久不愿離去的觀眾,是對小劇種魅力最鮮活的詮釋。
第三站? 風陵渡
【鏡頭】
芮城最西南,風陵渡。正值黃昏,趕路的渡河人腳步匆匆,踏起岸邊黃塵。幾十條客船、貨船、游船穿梭于河面,技藝精湛的艄公掌舵自如。遠處,風陵渡人撒下漁網,看到金黃的鯉魚跳躍……
“嗚——”,鐵路大橋上,一列火車迎面駛來,將時間從幾十年前拉回現在。往來客船已不見,一艘餐飲船停泊岸邊,這是68歲的老船夫尚成麥開的農家樂。
風陵渡,依偎在黃河的最后一道臂彎中。晉陜豫三省交界,渭黃洛三河交匯,秦嶺、中條兩山相遇,山川地理如此巧妙安排,成就了黃河上最古老、最大的渡口。
相傳黃帝的賢臣風后戰死,為嘉其功,筑陵以葬,風陵渡由此得名?!帮L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的風流,尤為這座古渡平添幾分俠氣與浪漫。
直到1994年,風陵渡黃河大橋橫架南北,結束了用船擺渡的歷史,古渡幾乎在一夜之間沉寂下來。
此后,隨著當地發展文旅融合,五湖四海的游客紛紛到來,體驗“立馬風陵望漢關”的豪邁。
尚成麥瞅準時機,在渡口開辦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一年收入有五六萬元。他把有關風陵渡的古詩詞印在船上,有游客來,他總要講上幾段。
奔騰不息的大河,孕育了源遠流長的文化。如何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
風陵渡旅游度假區有探索。在黃河風情小鎮看非遺表演匼河背冰、品特色小吃泡泡油糕、體驗窯洞客棧、在西侯度遺址探尋舊石器時代文明。
風陵渡口和風陵火車站之間的老街也隱藏著密碼。這里曾是往來客商必經之地,商鋪林立,閱盡風陵繁華,后因城鎮發展中心轉移而衰落。
修繕老街提上日程。規劃圖里,青磚鋪出古樸韻味,老房子里“長”出文化館、書店、茶樓和酒肆,風陵渡口大河安瀾,一個風情更勝往昔的風陵古鎮呼之欲出。
風陵渡向東50公里,便來到另一個重要古渡口——大禹渡。
大禹渡流傳著大禹治水的傳說,是歷代驛道和鹽運要道?!白≡邳S河沿,吃水比油難”,50多年前,芮城百姓在荒坡上劈崖建站,引黃河水上高塬,修建了大禹渡揚水工程。
“第一次上水那天,現場人山人海,比過年還熱鬧?!碑斈曛挥?歲的董曾武如今是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主任、黨組書記,這一幕他最是難忘。他介紹,經過幾次提升改造,大禹渡揚水工程現在灌溉著芮城55萬畝田地,在服務農業生產上發揮重要作用。
黃河文化和現代水利文化在這里交融。大禹渡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發展旅游,去年還入選了第四批國家水情教育基地。舟行大禹渡,看數千年神柏蒼勁挺拔,登禹王廟聽大禹治水的傳說,伴長河落日吃一席鯉魚宴……隨著景區體制機制改革和項目升級改造,正釋放出更多活力。
黃河流經芮城80多公里,曾有15個古渡口。歲月變遷,船工的號子已漸遠,很多小渡口只能在地名里窺見。而在風陵渡和大禹渡,眾多遺存仍可觀可感,隨著旅游開發燦爛新生。
“不只是重現風貌,只有喚醒歷史文化記憶,培育新業態,才能延續古渡風采?!避浅强h文旅局局長郝國霞說。
今天,一場更為宏大的黃河文旅敘事正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展開。
“這條路以前叫沿黃扶貧路,去年拓寬改造后改名。它不只是一條文旅路,還是一條生態路、產業路、致富路?!焙聡冀榻B,芮城以路為媒,將農業、研學、體育、康養等融進文旅發展。
駛離大禹渡,公路依偎著黃河沒入皎潔月光中。一座古老的城市,正在黃河流域文旅大融合的經緯中,點亮自己的文明坐標。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芮城與大河共舞(城市味道·行走縣城看中國)人民日報記者劉鑫焱付明麗?在中國的版圖上,滾滾黃河一路向東,沖壺口、躍龍門、過潼關
2022-11-14 09:48
原標題:國潮成熱潮如今,傳統文化在不斷釋放更強活力,國潮形成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浪潮,并逐漸融入大眾日常生活。數據顯示,今年9月,國潮品
2022-11-14 09:36
新青年原標題:打開水下“時光寶盒”,他們讓歷史浮出水面《新青年紀錄》“中國@新青年”第3期《海底尋珍》上海·長江口二號沉船水下考古現場
2022-11-14 08:30
原標題: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落幕人民日報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賀勇、潘俊強)近日,由文旅部和北京市政府主辦的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主場活
2022-11-14 08:38
原標題:甘肅“繡郎”穿針引線繡“敦煌”:千年刺繡技藝探傳承新徑中新社蘭州11月13日電?夜幕降臨,42歲的甘肅天水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武山刺
2022-11-14 05:46
原標題:短視頻侵權難題如何解?法學專家從三方面支招中新網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張素)未經許可剪輯影視劇的“剪刀手”“搬運工”頻頻出現,
2022-11-13 22:29
原標題:新主流電影崛起助推中國電影品質提升2022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日前在廈門揭幕。影片《長津湖》獲得最佳故事片
2022-11-13 18:29
原標題:展示書房文化的精神內涵故宮博物院“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展覽線上展廳中的唐代白釉兔系罐(前)與白明陶瓷作品《線釋水
2022-11-13 15:28
原標題:廈門借力“金雞百花”打造影視產業新高地金雞唱曉,影動鷺島。11月10日,廈門迎來2022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自2019年落戶廈門以來,
2022-11-13 15:27
原標題:“血濃于水:香港歷史建筑中的家國情”展覽舉辦中工網訊日前,“血濃于水:香港歷史建筑中的家國情”展覽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辦。本次
2022-11-13 08:48
【藝評】原標題:愿星星點燈,點亮成長之路趙琛青春期不平靜。近日,一則“初中生裝滿偶像周邊離家出走”的新聞引發關注。據報道,初二的小敏
2022-11-13 06:45
原標題:美好人生在路上洪鴻長期伏案工作,腰椎、頸椎經常疼痛,一位從事保健醫師工作的朋友得知我的狀況后,建議說:“你何不做個‘走班族’,
2022-11-13 05:39
原標題:霜楓情寄遠許華凌愛在深秋,又見楓紅。遠望中,景區入口處那一襲紅裙是你嗎?漸近中,那棧道長廊依欄俯身遠眺、長發飄飛的是你嗎?環
2022-11-13 05:33
原標題:都亭山的樹覃太祥故鄉都亭山的山嶺似城墻傲立,林海茫茫,滴翠千里,十里杜鵑長廊更是美如畫卷。都亭山最神奇的是水杉樹,它穿越千萬
2022-11-13 05:39
原標題:關嶺紅巖碑王金玉紅巖碑,現名“紅崖天書”,位于關嶺城東賽甲山半山腰,距黃果樹大瀑布約6千米,與關嶺壩陵橋遙相輝應。紅巖碑是黔中
2022-11-13 05:48
原標題:畫手遭遇“原創證據”維權尷尬(主題)律師:可通過相關作品的底稿、原件等文件來證明(副題)北京青年報實習記者龍帥宏?記者宋霞一
2022-11-12 22:47
原標題:用漢字開啟中華文化寶藏——2022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開幕??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齊湘輝黃揚)2022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15
2022-11-12 15:40
原標題:“速食”式短視頻追劇能長久嗎【網聚青春的聲音】隨著短視頻在視聽領域的強勢崛起,長期被視為視聽娛樂方式代表的傳統影視作品地位受
2022-11-12 15:36
原標題:直擊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閩派影視”崛起中新網廈門11月12日電(記者林春茵)1907年,廈門中華茶園成為福建地區最早放映電影的場所
2022-11-12 15:47
原標題: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是中國最早的馬車。精心打制的馬車,可用于日常出行、田獵、禮儀、戰爭等,代表了中國3000年
2022-11-12 15:38
原標題:告別野蠻生長讓劇本娛樂行業好玩又有益近年來,以密室逃脫、劇本殺為代表的沉浸式娛樂活動受到年輕人追捧。據央視財經報道,2019年全
2022-11-12 15:41
原標題:廈門借力“金雞百花”打造中國影視產業新高地新華社廈門11月11日電新華社記者康淼、洪雁、付敏金雞唱曉,影動鷺島。11月10日,廈門迎
2022-11-12 09:48
原標題:火箭院舉辦職工書畫攝影作品展慶祝建院65周年中工網訊今年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建院65周年。11月11日,火箭院舉行職工書畫攝影作
2022-11-12 09:35
原標題:聾啞人舞者登臺演“盲人音樂家”(主題)以冬殘奧會開、閉幕式表演者王琦為原型的《夢的守望》首演(副題)北京晚報記者韓軒舞臺上,
2022-11-12 08:25
原標題:《掃黑行動》今日全國上映致敬一線掃黑工作者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鄧崎凡電影《掃黑行動》于11月11日全國上映。作為一部掃黑題材的電
2022-11-12 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