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是個不太有存在感的地方。沒有青海、新疆、西藏這樣大開大合的景色;也沒有云貴、湘西詭譎神秘的傳說;桂菜的名氣,也不如周圍的粵菜和湘菜來得響亮;就連窮和偏遠,廣西都不太排得上號。
(資料圖)
以前說自己來自廣西,都還要補上一句“就在廣東西邊”;現在提起柳州,話題都能以螺螄粉繼續下去。柳州,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
01
國民美食誕生記
上世紀80年代的柳州,正是一個風頭正盛的工業重鎮。湘桂、黔桂、焦柳線在此交匯,地理書曾寫,柳州是一個重要的西南交通樞紐,柳州鐵路局更是全國唯一一個不在省會的鐵路局。
借助鐵路,柳州工業迅速發展?,F在一些退休的老工人說起上世紀8、90年代的柳州,都還是滿滿的驕傲:“那時的柳州真是應有盡有。什么都造,什么都賺錢!”
用的“兩面針”牙膏、“千里光”香皂;抽的“甲天下”香煙,喝的“魚峰”啤酒;床單是“燈花”。遠至天津和東北,都有打著“正宗柳州紡織品”的廣告牌;上海百貨大樓里有整整一排糖果專柜,擺著柳州生產的桂圓軟糖、果醬夾心糖等。
1986年,柳州牙膏廠正在生產“兩面針”牙膏?,F在“兩面針”中藥牙膏還能在市面上買到。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
我家里現在還有一臺使用了30年的“雙馬牌”吊扇。圖源:作者拍攝
加上鋼鐵、機械等重工業,那時柳州一條街遍布著幾十座工廠,宿舍就建在廠區旁邊。
工廠有夜班,下班之后饑腸轆轆,大家就都相約去吃宵夜。柳州人嗜吃酸辣,一碗以骨頭湯打底,再用酸筍、香辣椒和紫蘇等煮出來的螺螄,夠鮮;酸筍聞起來很臭,但酸味吃來比普通的醋層次更豐富。再加上價格低廉,適合一邊聊天一邊嗦,“嗦螺螄”無疑是最時興的夜宵美食。
螺螄粉。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柳州人愛吃米粉,這是一種能快速飽腹的食物,故螺螄攤上也常常經營米粉。到底誰做了第一碗螺螄粉已不可考,但柳州人對螺螄粉的最早記憶都在上世紀80年初,夜市煮螺攤上,有人要求在米粉里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螄湯一同食用,慢慢就形成了螺螄粉的雛形。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各家攤主在湯頭、螺螄、骨頭、辣椒、酸筍上進行研究改良,逐漸定型為“辣、酸、鮮、爽、燙”的口味。便宜飽腹又酸辣爽口的螺螄粉,是最好不過的工人快餐。螺螄粉攤開始遍布柳州,逐漸成為了柳州第一原創小吃。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市場經濟開放,柳州許多工廠進行改制,再加上新工業區的規劃,現在市內已經少有工廠。只有工廠住宅區、紅磚樓和家里的老物件,還保留著舊時的模樣。
螺螄粉這種工業美食,也就此融入到了柳州人的生活里。許多老饕青睞的“正宗老店”,往往是在廠區附近或小區深巷里開了十數年的螺螄粉店——食客多是附近的居民與口口相傳的回頭客,只有味道好才能經營下去。“正宗的螺螄粉攤都是順帶賣煮螺的,去攤上隨便你撈湯鍋,看看里面有沒有螺螄?!?/strong>
現在螺螄粉已成為柳州第一原創小吃,許多店家又在這基礎上又開發出了許多新吃法,比如螺螄鴨腳煲、炒螺螄粉、螺螄洋芋粉等。
谷埠街菜市,上世紀70年代時是批發銷售螺螄的集散地,據說螺螄粉就誕生在這里,現在菜市里仍有許多小攤在售賣煮螺。圖源:作者拍攝
江邊的城市總是少不了水產,最有趣的還是廣告語。圖源:作者拍攝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播出后,迅速有柳州廠家開始批量生產螺螄粉。還不錯的穩定品質、方便易煮、便于運輸存放、價格低廉,多少人不是因為一袋螺螄粉而認識柳州的呢?
在2018民間美食地圖里,光在淘寶上柳州螺螄粉就賣出了2840萬件,排名第一,真正成為了國民美食。
魚峰山下,相傳壯族歌仙劉三姐在這里騎魚升天。圖源:作者拍攝
據出土化石顯示,早在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白蓮洞人就開始捕撈螺類食用,而且在吃螺螄的時候也將螺殼的尾部敲掉,這跟現在的柳州人一模一樣!螺螄,柳州人一嗦就是萬年。
螺螄粉的誕生源于偶然,現在回頭看看,這似乎又是一種必然。
02
一代“神車”
這種面包車,你一定不陌生。
看起來不大,但賊能裝,坐個20多人,裝個100來箱啤酒不在話下。
城市搬家拉貨常用它,在鄉村縣城,它又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五菱“神車”。圖源:網絡
上高山、過泥水、進藏,五菱沒問題;甚至山路飆車,五菱也不在話下。
不夸張地說,有車的地方就有五菱。
1985年,柳州元宵燈會前的游行。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
就是這種其貌不揚的汽車,每年銷量都有近50萬臺,穩坐全國汽車銷量榜前2。
2010年,報道億萬富豪的《福布斯》雜志,專門用一個版面,向華爾街精英讀者介紹五菱:“地球上最重要的一種車?!?/strong>
近些年,五菱被調侃為“秋名山神車”,網上到處都是它的段子。許多百萬千萬級別的豪車,爭相以貼一款售價4萬元的五菱車標為榮。
比神車更神的,是它的誕生故事。
1928年,新桂系將領在柳州投資修建了柳州機械廠,簡稱柳機。1933年,被封鎖的廣西石油匱乏,柳機開發了一種木炭汽車,時速能達40公里/小時,成為了戰時大后方的主要運輸工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柳機開發出了廣西第一臺飛機——戰機“朱榮章”號,參與抗戰。
1937年,“朱榮章號”飛機試飛成功后,新桂系將領白崇禧與研制人員及飛行員合影。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
后來柳機分出了動力車間單獨成廠,陸續更名為“柳動”“柳拖””柳微“。從名字變更就能看出來,它為生存做了很多嘗試,陸續生產過柴油發動機、拖拉機,甚至縫紉機和織布機。
直至1982年,柳拖轉向微型面包車生產,最開始造車是模仿日本三菱起家,起名為五菱。2002年,五菱做了一個破釜沉舟的決定,把大部分股份贈送給上汽集團和通用公司,以換取汽車技術。唯一有個條件:配套的廠商需要都留在柳州。
柳拖工人正在仿制三菱汽車,從汽車外觀到2500余種零部件全都依靠手工測量繪圖,再加上手工敲打磨具,4年后才復刻出了第一臺車子。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
真正讓五菱封神的,是之后的每一點點改進。
從鈑金到飾板的每一個大面,工程師做了數千組數據把車身加寬,就為了——多放半箱啤酒,本來橫著放啤酒只能3箱剩點空余,一下就能放4箱。多了這十幾厘米,五菱銷量暴漲。
看起來好像在開玩笑,其實這就是“神車”的本質:把實用性發揮到了極致。
1984年,柳州人、體操王子李寧(左)與柳機廠長趙勝義,共同乘坐使用柳機生產的127型大馬力操舟機型沖鋒舟。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
五菱宏光沒有自動檔,隔音性、手感、裝飾都可以忽略。雖然坐起來跟“舒適”沒關系,但能坐7個人,座位翻起來就能拉貨;4萬塊的車有后驅和高底盤,動力構造和爬坡能力足夠,隨便拉半噸貨不在話下,泥地水塘、云貴川高原都隨便跑。
去西藏你覺得可能得坐越野,但藏區最常見的車,卻是皮實耐造的五菱。早在網絡段子流行之前,五菱就已經火遍了城鄉。
買別的車你得養車,買五菱,是車養你。
1987年,柳州汽車廠年產量突破5000輛?,F在柳汽合作更名為“東風柳汽”,主要生產大型卡車。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
除了五菱、柳工和柳汽這些大廠,柳州還有很多汽車配套小企業。比如我參觀的一家給柳汽生產座椅的廠子,技術并不多么高端,從鋼架、泡沫到外布,普通的流水線一條龍生產。
最重要的是尺寸合規,廠子里有多道核驗工序;連最后裝配成品座椅的架子,都是適配柳汽生產線的——這意味著生產好的座椅直接送到工廠就能裝在汽車上。
柳州眾菱汽車配件公司的座椅生產車間。圖源:作者拍攝
這樣的企業柳州還有數千家,各司其職,分別生產不同的零部件,把流程和成本最大程度簡化。20年前提的“配套廠留在柳州”的這個條件,現在看來正確無比。只有這樣平衡下來每個細節的品質和成本,才能讓柳州汽車的性價比達到最高,五菱宏光才可以用4萬塊的售價打遍天下無敵手。
2018年,柳州汽車銷量236萬臺,躋身中國五大汽車城,而這座小城也就有400來萬人。
柳州,一座汽車驅動的工業城市。
03
地獄級難度的工業設計
柳州位于桂中平原中部,群山環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唐時柳宗元被貶至柳州出任刺史時,寫這里“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柳江并不是簡單從柳州中間穿過,而是繞了許多個彎折。
柳州文惠橋。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過去在柳州出行是個挺困難的事情,從上游到下游,看著直線距離很近,但坐船要整整一天。明朝時期柳江上搭起了浮橋,就是在一排船上簡易放置木板來通行。浮橋很不穩固,一遇上下雨漲水就容易被沖斷,幾十年前柳州人過橋時,經常要往水里扔個銅幣來保出行平安。
上世紀50年代柳州終于開始建第一座公路大橋,那時候物資和技術都匱乏,12萬市民就自發挖了近70萬立方沙石,勘測設計人員反復測算跨度、水深、基礎,那時候一座橋梁最好的設計方案,往往是能用最少的鋼材就建成的方案。
第一座柳江大橋用了近10年才建成,之后柳州的橋越建越多,也越建越快。每新開一個大橋,對柳州人來說就是多了一個新的探索地點,大家會開車去那兜風,再在附近吃吃喝喝。這種心情,跟我們打游戲時開的新地圖副本是一樣的。
現在柳江上有22座橋,陽和大橋(連續箱梁橋)、三門江大橋(部分斜拉橋)、鷓鴣江大橋(單纜懸索橋)、白露大橋(鋼桁架拱橋)、白沙大橋(單塔雙索面斜拉橋)……
幾乎囊括了所有橋形和材料!許多土木工程、橋梁專業的學生都要專門來柳州參觀,在柳州市轉一天,基本就能看完所有類型的橋,所以柳州也被稱為“橋梁博物館”。
白露大橋(柳州構造最復雜的橋)。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建橋帶來的,除了橋梁本身,更多的是工程技術上的拓展和積累。比如現在世界第一的工程預應力企業,歐維姆機械公司,就是柳州土生土長的本土企業,柳江河上的20多座橋幾乎沒有重樣,歐維姆的很多橋梁技術,都是這幾十年在柳州本地實踐建橋中積累起來的。
歐維姆負責了港珠澳大橋等國內幾乎所有的大型橋梁拉索安裝,2013年開始參與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以下簡稱:FAST)的建設。
FAST是人類用極致手段來探索遙遠的星空,所以在建設中需要使用大量遠超工業標準的模塊。比如鋼索需裝上反射面板,經常要調換角度、不斷拉伸。經過反復實驗,歐維姆把鋼索強度從250兆帕提高到了500兆帕。建造 FAST 時提升的技術,歐維姆用到了以后的橋梁建設中里。
白沙大橋。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比如柳州這座最令人咋舌的白沙大橋。工程設計里,往往講求“橫平豎直”,把結構受力進行最大限度的簡化,即使有特殊形狀,也最好維持在同一個平面內。
白沙大橋是“空間異形扭曲反對稱全漂浮體系”,它的索塔仿佛一個莫比烏斯環,整個結構不在任何一個平面內,是純粹的三維結構!這使得索塔內部在任何方向上都有應力,應力還會互相疊加,再加上4178噸重的重量,設計和建造難度可以說是地獄級的。
安裝白沙大橋的“腳手架”(高位吊裝支架),歐維姆用了液壓移位技術來吊裝重達4178噸的索塔。圖/歐維姆機械公司
大橋使用了歐維姆最新的拉索技術和液壓技術來建造。相當于先做了一個巨大的腳手架,再把一座簡易工廠搬進來。白沙大橋在2018年建成,它是全世界最高、跨度最大的反對稱結構斜拉橋,除了實用和穩固性,更多意味著柳州的建筑藝術和工業的極致。
04
工業之城
現在來柳州,你可能不會覺得這是一座工業城市。滿眼望去,是藍天、清澈的江河和植被茂密的山峰。
其實柳州以前也曾有過灰撲撲的重度污染時期。上世紀90年代的柳州是“四大酸雨城市”之一,工廠建在市區里,滿大街是煙囪;下的雨都是酸雨,放在外面的自行車沒幾天就生銹了,山上的石頭都被腐蝕露出了白色的巖體。
用了數十年時間,拆鍋爐、煤改氣,再配合新工業區規劃搬遷,擴容電廠統一供電,柳州恢復了現在的青山綠水模樣,2015年被評為宜居城市。換句話說,也就是完成了工業升級。
柳州三江侗寨。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其實走在柳州街頭,你還是能直觀感受到工業氣息的:除了普通商鋪,柳州遍地都是機械、五金和材料店,以至于我很小就從路邊廣告牌里認識到了“軸承”這個詞。
叔叔講了個小故事,在桂林開廠時,他到處都找不到一種密封膠,而這在柳州隨便一個街頭小店就能買到。
這就是柳州的工業基礎,換個詞來形容,叫生態。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進博會文物藝術品成交4 9億元(主題)三大國際頂級拍賣行青睞上海市場(副題)新民晚報訊(記者徐翌晟)記者從近日落下帷幕的第五屆中
2022-11-14 16:44
原標題:探索科幻電影的更多可能性(引題)吳京劉德華李雪健齊聚《流浪地球2》(主題)齊魯晚報記者師文靜2020年,電影《流浪地球2》在金雞百花
2022-11-14 15:32
原標題:杭州文旅觀察:大運河廟會為何圈粉“Z世代”?記者王題題中新網杭州11月13日電?一提到廟會,大家更多聯想到的是:那是大伯大媽的最愛
2022-11-14 15:26
原標題:《太空的奇俠基曼》9分鐘動畫短片攬百萬點擊導演劉宇辰:共鳴者越多,做長片信心越足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近期,嗶哩嗶哩國創動畫人扶持
2022-11-14 15:33
原標題:演員滿昱彤:跟著《在希望的田野上》重新認識家鄉齊魯晚報記者李睿黨巍康鄉村振興青春勵志節目《在希望的田野上》每周四晚正在山東衛
2022-11-14 15:36
原標題:“給個5”組合挑戰“壯志凌云”(引題)《我們的歌4》上演交叉團戰(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爽)13日晚,代際類音樂綜藝《我們的歌4》
2022-11-14 15:25
原標題:圓明園澹泊寧靜遺址發掘獲重要成果(主題)——“田字房”基址用無以辯駁的事實提醒人們勿忘歷史(副題)光明日報記者李韻王笑妃天氣
2022-11-14 09:42
原標題:《趙氏孤兒》古老而現代,講述中國人的境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沈杰群 用音樂劇去講好中國故事,這件事是導演徐俊多年來一直執著堅
2022-11-14 09:33
原標題:芮城與大河共舞(城市味道·行走縣城看中國)人民日報記者劉鑫焱付明麗?在中國的版圖上,滾滾黃河一路向東,沖壺口、躍龍門、過潼關
2022-11-14 09:48
原標題:國潮成熱潮如今,傳統文化在不斷釋放更強活力,國潮形成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浪潮,并逐漸融入大眾日常生活。數據顯示,今年9月,國潮品
2022-11-14 09:36
新青年原標題:打開水下“時光寶盒”,他們讓歷史浮出水面《新青年紀錄》“中國@新青年”第3期《海底尋珍》上海·長江口二號沉船水下考古現場
2022-11-14 08:30
原標題: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落幕人民日報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賀勇、潘俊強)近日,由文旅部和北京市政府主辦的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主場活
2022-11-14 08:38
原標題:甘肅“繡郎”穿針引線繡“敦煌”:千年刺繡技藝探傳承新徑中新社蘭州11月13日電?夜幕降臨,42歲的甘肅天水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武山刺
2022-11-14 05:46
原標題:短視頻侵權難題如何解?法學專家從三方面支招中新網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張素)未經許可剪輯影視劇的“剪刀手”“搬運工”頻頻出現,
2022-11-13 22:29
原標題:新主流電影崛起助推中國電影品質提升2022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日前在廈門揭幕。影片《長津湖》獲得最佳故事片
2022-11-13 18:29
原標題:展示書房文化的精神內涵故宮博物院“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展覽線上展廳中的唐代白釉兔系罐(前)與白明陶瓷作品《線釋水
2022-11-13 15:28
原標題:廈門借力“金雞百花”打造影視產業新高地金雞唱曉,影動鷺島。11月10日,廈門迎來2022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自2019年落戶廈門以來,
2022-11-13 15:27
原標題:“血濃于水:香港歷史建筑中的家國情”展覽舉辦中工網訊日前,“血濃于水:香港歷史建筑中的家國情”展覽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辦。本次
2022-11-13 08:48
【藝評】原標題:愿星星點燈,點亮成長之路趙琛青春期不平靜。近日,一則“初中生裝滿偶像周邊離家出走”的新聞引發關注。據報道,初二的小敏
2022-11-13 06:45
原標題:美好人生在路上洪鴻長期伏案工作,腰椎、頸椎經常疼痛,一位從事保健醫師工作的朋友得知我的狀況后,建議說:“你何不做個‘走班族’,
2022-11-13 05:39
原標題:霜楓情寄遠許華凌愛在深秋,又見楓紅。遠望中,景區入口處那一襲紅裙是你嗎?漸近中,那棧道長廊依欄俯身遠眺、長發飄飛的是你嗎?環
2022-11-13 05:33
原標題:都亭山的樹覃太祥故鄉都亭山的山嶺似城墻傲立,林海茫茫,滴翠千里,十里杜鵑長廊更是美如畫卷。都亭山最神奇的是水杉樹,它穿越千萬
2022-11-13 05:39
原標題:關嶺紅巖碑王金玉紅巖碑,現名“紅崖天書”,位于關嶺城東賽甲山半山腰,距黃果樹大瀑布約6千米,與關嶺壩陵橋遙相輝應。紅巖碑是黔中
2022-11-13 05:48
原標題:畫手遭遇“原創證據”維權尷尬(主題)律師:可通過相關作品的底稿、原件等文件來證明(副題)北京青年報實習記者龍帥宏?記者宋霞一
2022-11-12 22:47
原標題:用漢字開啟中華文化寶藏——2022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開幕??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齊湘輝黃揚)2022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15
2022-11-12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