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長期疲憊狀態又差,或許是缺了丁酸鹽_世界播報

時間:2023-05-24 14:57:55    來源:科普中國網    

作者:趙蓓


【資料圖】

生活中你有沒有出現過極度疲憊,就算休息和睡覺也無法消除疲勞的現象?不是你太懶或太消沉,有可能是你真的病了。

醫學上有一種被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征(CFS) 的疾病,患者表現為極度疲勞持續至少 6 個月且無 基礎性醫學疾病。這種疲勞隨體力活動或腦力活動加重,但休息后無改善,并伴隨抑郁、頭痛、腸胃紊亂、過敏等癥狀。這種疾病也稱為肌痛性腦脊髓炎(ME),有時縮寫為 ME/CFS,也有一個最新術語將其稱為全身性勞累不耐癥(SEID)。

得了慢性疲勞綜合征不僅會影響情緒、社交、工作效率,還容易引發中風、自身免疫病等疾病??上У氖?,對于慢性疲勞綜合征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手段,甚至沒有對癥的藥物,只能通過談話疏導、食療、針灸、按摩、運動等輔助手段減輕癥狀。

想要研發針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治療手段,必須找到病因。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成因非常復雜,病毒感染、免疫系統紊亂、荷爾蒙失衡、營養不良、壓力創傷,等都有可能是造成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罪魁禍首??茖W家們采集和分析了患者的血液、糞便等樣品,在錯綜復雜的數據中尋找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和健康人的差異,以及到底什么才是致病的關鍵。他們發現:

● 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多種免疫細胞狀態異常[1],比如促炎性細胞數量更高,使身體處于慢性炎癥的狀態;專門負責清理體內“垃圾”的自然殺傷細胞數量下降,導致壞死細胞在體內堆積。

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代謝也出現異常[1]。我們每個人細胞就像一個小工廠,加工著成百上千種“產品”,氨基酸、脂質、糖類、腺苷等關鍵營養物質每分每秒都在細胞中不停的組裝分解、加工。改造,就像一條條錯綜復雜的生產線,從原料到產物,每個步驟都很重要,這個復雜的過程就是代謝。在代謝過程中不同細胞表現出了自己的特定的功能,比如復制、運動、交換信號等??茖W家們發現**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80%生產線”**都比健康人的產能低,生產不積極,細胞能量和代謝物都不足,功能肯定受損。

● **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腸道菌群紊亂,而且這些病人的腸道上皮細胞往往更脆弱,容易出現腸炎等腸道問題。**最近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發現,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缺少合成丁酸鹽****的關鍵腸菌:普拉梭菌和直腸真桿菌[2]。并且這類腸菌的缺失出現在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患病的早期, 有可能成為疾病的早期檢測指標。

可以看出,免疫細胞狀態、人體的新陳代謝,以及腸道菌群紊亂都會對慢性疲勞綜合征有影響。但看起來和疲勞沒什么聯系的腸道菌,為什么也摻和了進來?腸道中的丁酸鹽為什么和疲勞相關呢?

丁酸鹽是短鏈脂肪酸的一種,是目前比較公認的對健康有益的代謝產物。

(1)丁酸鹽能夠促進腸上皮細胞再生,保證腸上皮完整,不怕毒素、病原菌的入侵。

(2)另外丁酸鹽還能夠給腸道“消炎“,以及讓巨噬細胞興奮,巨噬細胞是腸道中的”巡邏警”,興奮的巨噬細胞能更有效地抵御細菌病毒的入侵[3]。

(3)丁酸鹽還是細胞重要的能量來源,腸道細胞70%的能量來源都是丁酸鹽[4]。

丁酸鹽雖然重要,卻是我們人體不能合成的。丁酸鹽是纖維素、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發酵產物。這些碳水化合物不僅難消化,而且我們自身沒有分解的酶,只能靠腸道菌群去分解發酵。而且不是所有腸道菌群都有能力發酵纖維素,只有少數像普拉梭菌、溴瘤胃球菌、直腸真桿菌等細菌能做到。

丁酸鹽在我們體內有著廣闊的作用范圍。丁酸鹽雖然由腸道菌群在腸腔內代謝產生 卻能輕松穿過腸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走遍全身。而且大部分的細胞都認識丁酸鹽,細胞表面都有丁酸鹽受體,能夠與丁酸鹽結合,從而受到丁酸鹽的影響。所以很多疾病例如糖尿病、肥胖癥、神經疾病等都與我們體內丁酸鹽的含量有關。

了解了上述丁酸鹽的功能和加工方式,不難看出合成丁酸鹽的腸道菌群對我們的健康是多么重要。那么補充這類細菌或者補充丁酸鹽會不會幫助減輕慢性疲勞綜合征癥狀呢?

目前在科學家與臨床醫生的配合下,已經有一些改變飲食或補充益生元的臨床試驗相繼展開,包括給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補充富含纖維素 的食物、發酵食物,輔酶Q10、富含可可多酚的巧克力等[5]。飲食的變化確實展現出了改善病癥的效果,有望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在病人中推廣。

另外,給病人補充益生菌或者糞菌療法的臨床數據也令人頗為振奮。益生菌或糞菌移植能夠恢復腸道菌群的穩定狀態,并使得超過半數的病人精力和體能得到長期顯著改善[6-8]。

當然,益生菌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還需要更多大規模臨床實驗的數據,需要不斷優化才能轉化成藥物。但看了本篇文章,相信大家都意識到了丁酸鹽的重要性。我們平時 可以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例如全麥、蔬菜、水果、堅果和豆類,這是最有效的增加丁酸鹽以及其他短鏈脂肪酸的手段,也有利于改善腸道菌群的構成,幫助我們精神抖擻、健康地生活!

參考文獻:

Tomas C, Newton J.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a mini-review. Biochem Soc Trans. 2018;46(3):547-553.Guo C, Che X, Briese T, et al. Deficient butyrate-producing capacity in the gut microbiome is associated with bacterial network disturbances and fatigue symptoms in ME/CFS. Cell Host Microbe. 2023;31(2):288-304.e8.J. Schulthess, S. Pandey, M. Capitani, et al.,The short chain fatty acid butyrate imprints an antimicrobial program in macrophages. Immunity, 50 (2019), pp. 432-445.e7, 10.1016/j.immuni.2018.12.018J.G. LeBlanc, F. Chain, R. Martín,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n host energy metabolism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nd vitamins produced by commensal and probiotic bacteria. Microb. Cell Fact., 16 (2017), p. 79.Campagnolo, N., Johnston, S., Collatz, A., et al., Dietary and Nutrition Interventions for the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J. Hum. Nutr. Diet. 2017, 30, 247–259.Sullivan, ?., Nord, C.E. & Eveng?rd, B. Effect of supplement with lactic-acid producing bacteria on fatigu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Nutr J 8, 4 (2009).Borody, T.J., Nowak, A., Finlayson, S. The GI Microbiome and Its Role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Summary of BacteriotherapyThe GI Microbiome and Its Role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Summary of Bacteriotherapy. ACNEM J. 2012, 31, 3–8.Borody, T. Bacteriotherapy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Long-Term Follow up Study.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95 CFS 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1995.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趙蓓

審核:喬建歌 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老年科 副主任護師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