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環球今熱點:漫展“二次元體驗”有點爆

時間:2023-05-24 14:53:41    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漫展“二次元體驗”有點爆

羊城晚報記者 陳曉楠

五月伊始,廣州琶洲·保利世貿博覽中心門前聚集了一大批“來自新世界”的年輕人——他們造型各異,穿著各具特色的衣服,戴著假發,扮鬼扮馬,惟妙惟肖,仿佛從漫畫或游戲世界中“穿越”而來——這是來參加在這里舉行的螢火蟲漫展的“二次元愛好者”。


【資料圖】

在廣州這場漫展前后時間里,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也有一個第十屆IJOY北京國際動漫游戲狂歡節,幾天時間內舉行了包括10萬人次二次元大聚會、萬名COSER大狂歡、頂級COSPLAY賽事等近50項互動活動;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有一場COMICUP29漫展(簡稱CP29漫展),吸引了約三十萬名動漫愛好者和同人創作者參與,場面出乎意料的火爆。

這幾場活動的“隔空對話”,攪動了不少“二次元愛好者”的心,“漫展”“同人”“通販”“擴列”等詞匯屢登微博熱搜,不斷刷新大眾認知。

與單純穿漢服、崇尚中華古文化的熱潮不同,在這些動漫展大型活動中,眾多的“二次元”年輕人癡迷Cosplay動漫人物,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不可否認,漫展的魅力正在年輕人中發酵,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圈,甚至誕生了一批新的職業。正因如此,這個平臺更需要關注,希望能有相關的管理機制來保護參與者的合法權益,規范行業行為,促使其形成一個更加健康、積極、多元化的文化平臺。

新詞構建新“圈子”

近年來,漫展從國外火到國內,Cosplay這個詞已被大眾所熟悉。Cosplay全稱是Costume Play,是指利用服裝、配飾和妝容來扮演動漫作品中的角色。玩角色扮演的人則叫Coser,即Cosplayer的縮寫。

參加漫展的通常都是這些熱愛二次元文化的Coser,他們自成“圈子”,慢慢也形成了不少“二次元社群”。而近年來,隨著國內動漫作品的熱度飆升,出現在漫展上的動漫Coser已不僅僅是模仿那些海外著名的動漫游戲人物,還有大量“國產”動漫造型。

但如果只是作為好奇游客去看展,你可能會有些聽不懂這群人的“語言”——由二次元文化衍生而來的許多“圈內術語”,會讓你一頭霧水。

比如一直強調與其他漫展的區別是“同人展”的COMICUP漫展,在二次元圈內聞名已久,很多圈外人卻不明白什么是“同人”。相關資料顯示,“同人”原本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但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同人”一詞卻來自日本,是指動漫文化中,針對原作品中已存在的人物進行不受商業影響的自我創作。同人作品創作形式還包括小說、漫畫、動畫、音樂、視頻、游戲等。

此外,比較常見的二次元術語還有ACG——一般解釋為Anime(日本動畫)與Comics(漫畫)、Games(游戲)的合稱縮寫。該詞最早由中國臺灣的動漫愛好者提出,應用于校園BBS站動漫板塊的命名。隨后又流傳到中國香港和內地。

漫展還衍生出許多專有術語。比如“集郵”,在漫展上一般是合影的意思,是指如果遇到喜歡的動漫角色或者同好,都可以求“集郵”,即請求允許合影;“通販”,指在線上販售同人周邊產品,“場販”指現場販售;“無料”指用于宣傳、安利或粉絲“為愛發電”的無償周邊產品;“擴列”則指在漫展中結識聊得來的同好后添加好友……

羊城晚報記者為此采訪了暨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鄭煥釗。他說:“與其他趣緣社區類似,二次元粉絲社群往往基于次元文化興趣而集聚,其社交更多地基于大家都能共同理解的次元文化而形成‘話語墻壁’,因此會有很多圈外人所不知的‘行話’。”他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同趣”“同觀點”為基礎的“趣緣社交”,二次元粉絲社群參與者擁有對ACG文化的共同興趣,無論對作品中的形象、臺詞還是因為作品傳播衍生過程中滋生的現象,他們都能如數家珍。

他進一步解釋,圈層術語的形成,既是粉絲對動漫文化深入了解而具備專業知識的體現,也是圈層社交過程中,外人無法知曉且只有圈層內部才“懂”的文化默契,更是他們獨特的解讀、消費二次元文化意義過程中的一種全新建構。

同好聚會如“過年”

在社交方式迅速迭代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借助社交網絡而蓬勃興起的趣緣社交,的確可以滿足年輕人分享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的各種需求。在漫展上的趣緣社交,人們出于對二次元文化的熱愛,還催生了不少相關職業,如Coser、攝影師、妝娘、服裝設計師、同人文寫作者、插畫師、主播等。

苗斜就是一位擅長攝影的二次元愛好者,如今也兼職二次元攝影。在今年的CP29漫展上,他遇到一位扮演熱門動漫《排球少年》主角的Coser正迎著從場館外照進來的夕陽跳起來,擺出一個經典姿勢——扣球,苗斜及時按下了相機快門,拍到了一張高度還原漫畫主角動作的照片。經發布在微博上,意外地吸引了頗高的關注度。

他告訴羊城晚報記者,自己中學時開始接觸漫展,兩年前參加工作之初開始兼職二次元攝影。這對他來說既是愛好,也是工作之外掙點零花錢的創收方式。他說:“他們認真地做妝扮,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除了四處看看、購買周邊和拍攝,苗斜參加漫展時,偶爾也會做coser。在他看來,參加CP29這樣的同人展,就好像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偶爾聚在一起,希望讓日常生活不那么枯燥而已。他形容這個過程好像“過年”,大家互換自己制作的“無料”,認識圈子里的“新鮮血液”,這其實是件很溫暖的事。比如在CP29的第一天排了三小時的隊等入場時,有個剛認識的伙伴送上一包糖果,他就“心頭一暖”。

“二次元代表著大家對理想生活的寄托和向往。有些在現實生活體驗不到的,可以從二次元的角色中尋找共鳴。有時我也會把自己代入喜歡的角色去思考問題,以此獲得前進的動力。”苗斜說。

黑貓則是一名“同人文”的寫作者,在今年的CP29中,她第一次嘗試出攤,主要售賣一部刑偵日劇的同人刊物。作為一名擺攤“小白”,從申請攤位到內容制品的設計排版,她花了很多時間琢磨。黑貓平時喜歡創作群像型的作品,偏好原作中有魅力的邊緣角色。當她發現自己想看的內容沒有人寫,或者同人作品不合自己的胃口,她就會自己動手進行同人創作。

她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在人來人往的CP29漫展上,當有人拿著她的作品,笑著說“太好了,沒有錯過老師的東西”“好可愛、好喜歡”的時候,她就會感覺“像是完成了某種儀式,也像實現了小時候當作家的夢想一樣”。這次的出攤經歷,給黑貓留下了難得的人生體驗,她感受到來自同好們的友愛和包容,“有一種求同存異的感覺”。

年輕人的社群歸屬

漫展作為典型場所,如今已成為二次元圈層文化的聚焦和縮影。

鄭煥釗認為,在二次元文化圈內,漫展如同“節日”,是一年一度漫友們的“嘉年華”,在過去三年里,線下漫展難以正常開展,也導致了近期漫展火爆異常。從文化傳播的層面來看,漫展的“出圈”,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網絡場景傳播的趨勢。

他說,二次元文化所具有的幻想性和虛擬性的思維與形象特征,塑造著圈層文化的形態。參與者會對相關ACG文化產品形成持續的消費能力和再創作的能力。在漫展中,動漫廠家展示新作品、新產品,動漫名家在這里與粉絲見面,同人粉絲社群在這里進行作品交流交易,還有熱衷角色扮演的動漫迷也在這里集聚與展示……漫展的功能是相當豐富的,既能讓漫友獲取對動漫趨勢的認知,也可以獲得身份認同,更可以進行趣緣社交。

他認為,漫展上所呈現的二次元體驗是有意義的。“同人創作或同人文化不僅是一種二次創作的交流行為,也是二次元粉絲用文字、圖像、視頻或表演的方式對自己喜愛的作品、角色或表演的一種更具有創造性意義的生產。”鄭煥釗解釋,二次元創作其實已經是粉絲發揮個人想象力、感受力和情感,把自己深度融合到角色或故事中,所形成的深度“二次元體驗”。

“基于同人創作而形成的同人文化,既是二次元社群的深度交流互動,粉絲們通過對同人作品的共同演繹和意義衍生的表達,也在建構大家共同的精神世界,令年輕人形成一種社群歸屬。”鄭煥釗說。

從這層意義上來講,漫展的巨大影響力也更提醒我們,對這種正蓬勃發展并影響著年輕人的新興文化,的確需要正確的引導與規范。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