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熱圖 > 正文

中國氣象科技躍升至世界一流

時間:2017-09-30 17:42:5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四十多年埋頭苦干

作為氣象災害頻仍的國家,中國高度重視氣象衛星的研發和利用。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工程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董超華介紹說,早在1969年,中國就提出,“要搞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1972 年,研制氣象衛星被正式納入國家計劃。1988年9月7日,風云一號A試驗應用極軌氣象衛星發射成功,攜帶一臺5通道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計,對地遙感。在此后14年間,風云一號B、C、D星接連發射。

1997年6月,風云二號A試驗應用靜止氣象衛星發射成功,攜帶一臺3通道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計,這標志中國已成為能夠自行研制和發射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國家。2008年5月,中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系列的首發星──風云三號A星發射成功。它攜帶了11臺儀器,除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計和空間環境監測器是繼承性儀器外,其余均為新研制開發,且是第一次載入衛星的儀器。8年之后,中國發射了風云四號A星,把靜止軌道衛星升級為性能空前強大的第二代。

截至目前,中國共有8顆風云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形成了“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的業務格局。

陸風介紹說,其中有3顆極軌系列衛星在軌運行,它們每天上午和下午對全球進行觀測,此外有5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對以中國為中心的1/3個地球的中低緯進行持續觀測。

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在天氣預報、防災減災和應急氣象保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風云氣象衛星投入產出比達1︰40 ,是中國民用遙感衛星中應用范圍最廣、效益發揮最好的衛星。

助力全球防災減災

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在國際上的品牌影響力日益提升,特別是成功實現了升級換代之后,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國際民用遙感衛星中應用范圍最廣、效益發揮最好的衛星之一。

中國“風云”作為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中的重要成員,觀測數據也面向全球開放、實時共享,在天氣預報、防災減災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據陸風介紹,到目前,已有90多個國家在用風云氣象衛星,在亞太區域有18個國家設立了衛星接收站,時時接收風云衛星的觀測資料,為天氣、氣候和防災減災服務。

陸風特別提到,風云系列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防災減災具有特別重要價值。他說,由于風云衛星對“一帶一路”沿線具有很好的覆蓋,相關觀測數據準確及時,可以為這些國家有關部門開展氣候預測提供重要支撐。而風云衛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一點。

2016年8月中旬,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遭遇突發強降水山體滑坡。災害來臨前,風云二號E星提前捕捉到強降水跡象,氣象預警及時發出。根據預警,當地封閉道路、轉移游客,避免了人員傷亡,減少了財產損失。

風云四號A星已經在軌運行數月,不僅經受了諸多測試的考驗,而且小試牛刀、初露鋒芒。今年以來,我國遭遇多種天氣氣象類型,5月份北方地區嚴重沙塵、6月份的華北特大暴雨、6月底至7月初南方持續降水以及“苗柏”“南瑪都”臺風等形成發展,風云四號A星充分展現了其高性能,準確預測了氣象條件的形成發展演變,為防災減災等科學應對提供了重要支撐。目前,風云四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序列,有望在2017年底具備試運行和服務能力,將為中國和國際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我們相信,中國正在升級換代的新氣象衛星系統必將以更優異的表現,洞察世界的風云變幻,造福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記者 張保淑)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