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黑龍江肇東:科技保護黑土地

時間:2023-02-08 13:52:46    來源:中國農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為我們合作社發展秸稈肥料化,通過農作物秸稈堆漚造肥,進行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實現多種糧、種好糧,保護好黑土地增強了底氣?!焙邶埥≌貣|市海城鎮雙利種植合作社總經理宋繼龍說,合作社將玉米秸稈與牛糞摻混堆漚發酵,制造有機肥還田,實現生態循環發展,年生產有機肥4.5萬噸左右,初步形成了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解決了田頭秸稈“送不掉”和地里有機肥“吃不飽”的問題,為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提供了新模式。

肇東市是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連續十幾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稱號。為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守好“大糧倉”。肇東市積極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向黑土地聚集,構建起“建設、利用、保護”黑土地的大格局,并依托成立黑土地保護利用推進專班,高位推動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有序開展,讓黑土地“肥”起來,讓黑土層“厚”起來。同時,瞄準深入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堅持保護優先,推動工程與農機農技、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逐步改善黑土地耕地內在質量、設施條件和生態環境,實現黑土地永續利用,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2022年,肇東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54.6萬畝,糧食總產達到36.5億斤,比上年增產1.76億斤,實現“十九連豐”。

肇東市昌五鎮二街村劉剛是全國種糧大戶,他通過秸稈覆蓋還田、深翻還田、土壤改良培肥等方式,持續提升玉米產量降本增效的能力,從以前會種地到如今“慧”種地?!澳闱魄?,這里土壤松軟不板結,這都是秸稈還田的好處,能夠提高土壤的有機含量,改善土壤保濕性,減少養分損失,不僅省去耕地起壟費用,還能滿足玉米生長需要,對黑土層保護效果明顯?!闭f起科學種地,免耕播種技術的應用,劉剛滿臉笑容地介紹。他說:“黑土地保護需要政策拉動、科技支撐,更需要像他們一樣的種糧大戶帶動,這樣黑土地才能越種越肥沃?!?/p>


(資料圖)

秋整地實現黑土越冬。

走在千畝深松深翻、秸稈還田等措施實現土地“黑色越冬”地塊,劉剛說:“以前這塊土地用手摳都費老勁了,現在玉米根系都能下扎一米左右,通透性好、抗倒性強,去年玉米棒大籽粒飽滿,平均畝產1900多斤,這都是黑土地保護好的效果。今年7000畝玉米都要采取秸稈覆蓋還田、免耕作業方法進行耕作,現在種子化肥農機等備春耕物資已到位?!睋私?,保護性耕作具有減少風蝕水蝕、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強保墑抗旱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優勢。

如今,隨著肇東市農民群眾黑土地保護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綠色防控技術、航化植保作業、測土配方施肥等現代農業技術出現在田間地頭,實現以點帶面扎實推進黑土地得到保護。通過抓典型、樹標桿,肇東市對多年連作的地塊,動員農民參與耕地輪作、休耕項目,采取倒茬輪作、免耕播種、休耕等農藝措施,讓黑土地休養生息,讓農田添“后勁”。2022年落實耕地輪作補貼面積1.98萬畝,保護性耕作完成163萬畝;瞄準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改進施肥方式方法,推廣高效新型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采取糞肥就地消納、就近還田獎補,包括糞肥收集、處理、運輸、還田服務獎補支持,激發農民積極性。去年,全市共實施綠色種養循環面積10萬畝,帶動域內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有效推動“畜禽-有機肥-農田”等循環經濟模式,既提升了耕地地力,又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更讓黑土地保護更加高效;立足深入開展廢舊農膜與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與資源化處理,建立高效回收體系,實行回收電子臺賬數字化管理,對覆膜地塊開展田間地膜殘留監測,去年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總量達到96噸以上,使肥沃的黑土地“凈”起來。2022年,黑龍江錦疆農業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在躍進鄉實施畜禽糞污和玉米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先后處理畜禽糞污9萬立方米,發酵有機肥還田5.45萬畝。

肇東市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韓志強說:“實踐證明每畝施1.5立方米玉米秸稈和畜禽糞污漚制的有機肥,不僅可以代替20%-30%化學肥料,而且每畝可以提高糧食產量100-150斤,還解決了農作物秸稈影響耕作和畜禽糞污影響環境的社會難題?!?/p>

機械拋撒有機肥。

肇東市通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穩步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提標改造工作,持續組織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土壤培肥項目。到目前,已累計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48.7萬畝。僅去年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8.01萬畝,實施完成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5萬畝,既鞏固和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又讓黑土地變成“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良田。同時,22個鄉鎮制定“田長制”實施方案,并落實田長負責人,使黑土耕地保護責任到人頭、到部門、到地塊,堅決遏制了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賦予黑土地持久的“續航”能力。抓住配置大馬力機械、秸稈還田機械和免耕播種機,因地制宜開展秸稈粉碎深翻還田、秸稈覆蓋免耕還田、提高土地肥力。目前秸稈還田綜合利用率達到65%以上,讓黑土地重新煥發“插根筷子能發芽”的生機。

黎明鎮珊樹村黑土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通過玉米免耕播種、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增施生物菌肥等多項技術措施來保護黑土地,取得了打通農田“大動脈”,疏通“毛細血管”的成效,讓黑土地更黑更“有勁兒”。據了解,該示范區建設高標準農田5120畝,建設省級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點1處,配備環境監測、病蟲害監測和產品質量追溯等設備系統及無人機、太陽能殺蟲燈、害蟲誘捕器等設備,實現全程實時監控,集成存儲分析,信息預測預報,質量安全追溯。同時,還建有農藥廢棄物包裝物回收和集中配藥服務站。

肇東市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韓志強說:“我們示范區依托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在土壤保護和肥力提升、智慧農業等研究領域開展具體合作;與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合作,在示范區開展玉米輕簡化秸稈還田技術集成示范,高產攻關,加快完善兩高一優綜合組裝技術;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在示范區開展作物品種測試評價?!蓖ㄟ^示范園區引帶,農機農藝農民、良種良法良田集成組裝、配套完善、集中運用,實現了農業效益最大化,加快推進黑土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體化建設進程。

作者:霍永祥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偉林

標簽: 秸稈還田 綜合利用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