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觀察:陜西推進鄉村治理實踐探索的“五個一”

時間:2022-12-15 15:59:26    來源:中國農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提升,不斷完善制度框架,深化典型引路,開展試點示范,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逐步健全,鄉村治理能力顯著提高。全省16859個村全面完成換屆選舉,99.3%的村實現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919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得到有效整頓,90個村被列為國省兩級村級議事協商創新試驗試點單位,142個村(社區)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24856個人民調解組織持續發揮矛盾糾紛化解前哨監督作用。

構架了一套體制機制。2019年6月,中辦、國辦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建立完善工作體制機制。一是建立政策體系機制。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若干措施》,召開全省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工作現場會,明確了鄉村治理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保障機制。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民政廳、省司法廳等6部門聯合部署了全省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確定了試點目標、內容和措施。二是建立組織領導機制。將鄉村治理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大盤子”,在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下建立由省委農村工作部門牽頭抓總,組織、宣傳、政法、公安、民政、司法、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工作機制,統籌謀劃,協調推進。三是建立考核監督機制。把鄉村治理工作列入鄉村振興考核,將鄉村治理體系建設作為各市(區)黨委每年向省委省政府報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作為每年市縣鄉三級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動層層落實責任。四是建立宣傳培訓機制。聘請23名鄉村治理領域專家教授為陜西省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專家智庫成員,精準指導鄉村治理工作。2022年,啟動“耕耘者”振興計劃,用3年面向基層、面向一線,集中培育鄉村治理骨干帶頭人,培育一批、帶動一片。

確立了一批試點縣區。漢陰縣、留壩縣、鳳縣、榆林市榆陽區和楊凌示范區楊陵區5個縣區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民政部、司法部確定為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國家試點縣區,西安市閻良區、長安區、禮泉縣等16個縣區被確定為省級試點縣區。3年的試點工作,各試點縣區堅持黨的領導、農民主體、“三治”結合、多方協同、突出重點,聚焦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制、鄉村治理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機制、完善鄉村治理組織體系、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路徑等八方面的內容開展試點,持續探索鄉村治理陜西路徑,并取得明顯成效,受到中央農辦表揚。

創建了一批示范村鎮。為促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培育鄉村治理典型,發揮輻射和示范帶動作用,省委、省政府統籌關中、陜南和陜北的不同地域風貌和鄉村實際,在全省部署開展鄉村治理示范村、示范鎮創建工作。按照鄉村治理工作機制健全、基層管理服務便捷高效、農村公共事務監督有效、鄉村社會成效明顯的標準創建示范鎮,已獲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認定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6個,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認定的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鎮33個。按照村黨組織領導有力、村民自治依法規范、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文化道德形成新風、鄉村發展充滿活力、農村社會安定有序的標準創建示范村,已獲國家和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63個、103個。各示范村鎮保障鄉村治理的人財物,提高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水平,健全民主監督管理制度,規范村規民約,弘揚文化道德新風,創新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逐步形成,鄉村發展充滿活力,村容村貌整潔優美,社會秩序良好,產業興旺,達到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打造了鄉村治理的陜西名片。

推介了一批典型案例。總結各地試點示范經驗,提煉鄉村治理典型模式,全方位、多渠道、高標準向國家部委推送信息稿件180余件,梳理典型案例230余個,其中漢陰縣“三線兩化一平臺”、旬陽縣“說論亮”、留壩縣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等模式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同時編印《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陜西篇》《全省鄉村治理試點示范經驗材料選編》,持續推介鄉村治理陜西經驗。

夯實了一批治理手段。面對“硬辦法不能用、軟辦法不頂用、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治理難題,各地積極探索,推進鄉村治理的有效方式。一是深入推進積分制。發揮群團組織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作用,聯合扶貧、婦聯等部門在鄉村治理中推廣應用積分制,把環境衛生、社會治安、公益美德等農民群眾日常行為逐項量化為積分指標,積分還可以用積分兌換生產生活用具用品,調動了農民主動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實現了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最大程度發揮多方主體共同參與作用,最大限度釋放積分管理推廣應用價值,最大效應激活典型案例引領帶動效應。榆林市榆陽區大河塔鎮利用積分制評選“栓正人家”,激發村、組、戶、黨員干部、駐地企業爭當“拴正”,社會風氣向好,經濟發展加快,農村改革推進迅速,累計增加村集體收入約2億元,壯大了集體經濟,激活了治理“活水”,建立了鄉村治理促進經濟發展的新路徑。二是全面探索清單制。堅持鄉村治理服務鄉村經濟發展的原則,省上下發《關于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清單制有關工作的通知》,建立公共事務清單,減輕鄉鎮政府和村級組織行政負擔,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便民服務體系。寶雞市鳳縣建立村級“小微權力”事項清單和村級班子主要負責人責任清單,將就業、社保、扶貧等12項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服務審批事項清單化,明確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實現了縣鎮村全覆蓋,成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集體經濟收入“空殼村”全部清零,10萬元以上村30多個。三是扎實落實網格化。在基層綜合治理網格的基礎上,豐富網格內容,拓展網格功能,推行綜合網格模式,建立一張網(基礎網格)、做到三融合(各類網格與基礎網格相互融合、各類網格員職責相互融合、各部門網格處置力量相互融合)、實現“五化”(網格實體化、隊伍專業化、運行規范化、數據共享化、系統智能化),事項入格,配網格員,轄區內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動態管理和服務。商洛市鎮安縣針對僅靠組長一人管理面積過大管不全、力量不足管不細、居住分散管不好的問題,將村民小組劃分為若干個小片區,將區域內人、地、事、物、組織等要素和服務事項全部納入片區網格,構建網格體系,找準了鄉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實現了農民富、鄉風好、治理活的目標。四是加快試點數字化。為推動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在大荔、楊陵區、柞水縣、佛坪等4縣區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結合省情打造西安市高陵區、眉縣、武功縣等10個數字鄉村示范縣區,明確完善鄉村治理新模式等7大試點任務,提升鄉村治理智能化、精細化、專業化水平。西安市高陵區何村推進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建成啟用全區首個數字鄉村管理平臺,涵蓋“村概況”“村黨建”“村服務”“村產業”等板塊,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字賦能鄉村治理進一步鞏固了何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西北大棚“第一村”的地位,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325萬元,高出全區平均水平5877元。

作者:馬嵐 張旭鋒

標簽: 集體經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