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規模化經營讓土地提質增效

時間:2023-07-28 16:25:31    來源:中國農網    

盛夏時節,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第六管理區旱田規模化經營種植區,一株株玉米正在拔節孕穗,茁壯生長;一壟壟大豆紫色小花頂尖盛開,毛莢串串,一派喜人景象。

倉廩實,天下安。為鞏固和提高糧食綜合產能,夯實大國糧倉根基,七星分公司通過聯合規模經營模式讓零散的土地集約成千畝良田,變散戶耕種為集約化生產,土地資源釋放出巨大潛能,生“金”產“銀”,旱作農業迎來質效雙贏的“高光”時刻。


(資料圖)

作為七星分公司旱田規模化經營“樣板”的第六管理區是最早實施規模化經營的。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為解決種植戶小型農機具作業質量不高、效率低下導致的糧食產量不高以及耕地細碎化問題,第六管理區先試先行,成立了“七星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和“玉豐玉米專業合作社”,即聯合規模經營最早的雛形。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和創新,“三全、兩聯、一單獨”規模經營模式應運而生。

“三全、兩聯、一單獨”的含義是旱田種植戶全員加入種植聯合體,耕地統一經營管理,耕、種、管、收各項技術措施、農事活動及機車作業標準全面統一,生產資料、作業標準、收費標準等“全面監管”,生產部、管理區、民主管理委員會及種植戶代表對農業生產環節進行聯合監督,農產品聯合收獲、聯合銷售,以地號為單位進行獨立核算,盈虧按種植面積進行分配。

“那時候,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都是自己種、自己收,一切自個兒說了算。加入聯合體,土地交給別人管理,心里七上八下的。”回憶起規模經營之初,第六管理區種植戶老秦感慨萬千。

經過幾年的規模經營實踐,糧食產量上來了,種植戶的腰包鼓起來了,一切難題迎刃而解,“觀望”中的種植戶看到了規模化經營帶來的豐厚回報,打消了顧慮,紛紛加入了聯合體。

“土地交給管理區規模化經營,種、管、收、售全程都不用操心,利潤比自己種植掙得還多,”第六管理區陶云峰說,“我種植了200多畝玉米,2022年,通過聯合體規模經營,畝產接近1700斤,比我自己種地畝產高出100多斤。賣糧更劃算,大宗糧食聯合銷售比個體散戶賣糧每公斤高出了2分錢,170多噸糧食多賣了三、四千塊錢,里里外外,我多掙了兩三萬塊錢。”說起規模經營的好處,種植戶陶云峰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聯合體通過統一輪作、統一品種、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讓現代農業科技實力“抵達”田間地頭,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糧食產量,為種植戶增收致富打開了“幸福門”。

據七星分公司農業生產部工作人員邵彥賓介紹,旱田規模化經營過程中,農業投入品集團化運營,每畝降低生資成本10至15元;土地連片耕種,界溝、界埂恢復成耕地,增加了耕種面積;大馬力機車配備智能農機具統一集中作業,提高了作業效率和質量,每畝降低了機械作業成本10至15元,玉米每畝產50至100公斤,大豆每畝增產20至40公斤;減少了種植戶與分公司、管理區及糧食收購商因品種、播期、糧價難以達成共識的矛盾,取得了“兩降、兩增、三提、一減”的良好效果。

不僅于此,規模經營有利于優化集成推廣分層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精準防控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使種植戶“雙手解放”,有時間和精力從事更多領域的就業創業,促進多元增收。

邵彥賓說:“土地合作規模化經營將過去分散的、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專業化、組織化、集約化的生產和管理,使良種、良田、良法集成配套、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實現了農業優質、高產、高效的目標。目前,我們已組建了18個規模不同的旱田規模經營聯合體,規模經營面積達16.8萬畝,有500多名種植戶人參與其中。”

作者:劉曉明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