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天天熱資訊!陜西佳縣: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時間:2023-07-05 14:45:02    來源:中國農網    

近年來,陜西省佳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和盤活豐富的文化資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俗風情的展館,不斷提升縣域文化影響力和吸引力,為建成“山水葭州·康養勝地”黃河康養旅游度假區和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

目前,佳縣正在精心打造60余處展館,使其成為展示佳縣鄉土文化、活躍文化交流、促進文旅融合的重要平臺。

扎根鄉土 留存文化記憶


(相關資料圖)

今年年初,佳縣黃河船夫館開館。“開館那天,我還和黃河船工組一起上臺表演了《黃河船夫曲》呢。”全國道德模范、佳州街道南河底村村民任鳳祥,望著建在家門口的黃河船夫館激動地說,這不僅是佳縣黃河文化的見證,還是船夫文化的見證,將為大家留下更多的文化記憶。

佳縣是《黃河船夫曲》的誕生地。黃河船夫館的開放,將全面展示以任鳳祥為代表的佳縣黃河漢子、船工志愿服務隊愛崗敬業、甘心奉獻、不慕名利、見義勇為的質樸精神,講述佳縣船夫救人的英雄事跡。

沿著黃河北上,大約20公里就到了朱家坬鎮泥河溝村,中華千年紅棗館就坐落在這里的黃河畔上。村民們平日里放下鋤頭,時不時便會走進館中,觸摸歷史的印記,找尋年代的回憶。

這里是有著“天下紅棗第一村”的古老村落,在村中央36畝棗園里,生長著1000多株老棗樹,樹齡最長的有1400多年,至今枝葉豐茂,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該村黨支部書記武江偉介紹,中華千年紅棗館就是一部“活”的歷史書,要擦亮千年古棗樹這一品牌,靠著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帶領村民捧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飯”。

文化惠民 共筑精神家園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每個周末,都有孩子來到燕翼堂義塾,在志愿老師的帶領下誦讀國學經典。

燕翼堂義塾是由佳縣文化館退休干部韓海燕創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弘揚傳統文化必須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韓海燕說。

志愿老師曹世梅說,這里已成為人們修養身心、浸潤人生的地方,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子與經典同行。

沿黃路上的木頭峪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民俗文化村。這里民間文化異彩紛呈,是藝術的天堂。潛移默化中,傳統文化的雨露滋潤著人們的生活空間和精神生活。

修葺一新的佳縣非遺館木頭峪分館開館后,村民們總會走進里面,駐足談論擺放的展品,扯開話匣子,如數家珍。木頭峪鎮負責人說,把這些散落在各處的非遺集中展示出來,讓傳統文化綻放光彩,讓廣大群眾和游客體味文化魅力,提升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文旅融合 帶活鄉村經濟

“像佳縣赤牛坬民俗博物館,對于老百姓生活生產用品的展覽,所留下的那些東西讓人很震撼。”原文化部部長、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王蒙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論壇上說道。

地處黃河近岸的坑鎮赤牛坬村,曾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近年來,赤牛坬村深入挖掘文化潛力,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建起了包含67間展室和3萬余件展品的陜北民俗博物館,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由150多名村民參與的國內首部大型原生態實景劇《高高山上一頭牛》,帶動200余名群眾就業,實現年均旅游綜合收入近千萬元。

如今的赤牛坬村,“村內無閑人,人人有事做”。村民老高是展覽館講解員,講解一場可掙50元,每月他都要講解十幾場。“赤牛坬村興辦了農家樂26家,每年農家樂戶均收入在4萬元以上,最高收入達8萬多元。”赤牛坬村黨支部書記高根強介紹,參與實景演出,每人每場可獲得25元的報酬,年演出場次達260余場,每年可增收6000多元。

作者:康亮亮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