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熱推薦: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土家族擺手舞“擺”出新生活

時間:2023-01-04 11:40:11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引題)

土家族擺手舞“擺”出新生活(主題)


(資料圖)

中國文化報駐湖北記者 瞿祥濤

“大家一起來擺手!”在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的茶堰坪擺手堂內,隨著土家族擺手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彭承金的一聲吶喊,鼓點落下,銅鑼響起,30余位身著土家族傳統服飾的村民圍成一圈,跳起原生態擺手舞。他們踩著鼓點,時而擺手,時而跺腳,時而側身,時而挺腰,動作輕盈而剛健。

群眾跳土家族擺手舞 來鳳縣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土家族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發源于百福司鎮,流傳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以狩獵、農事、軍事和社會生活為主要表現內容,表演中歌、樂、舞渾然一體,舞蹈動作粗獷健美,擺姿流暢自如、穩健大方,且有鑼鼓伴奏和擺手歌穿唱,土家族跳擺手舞的地方通常叫做擺手堂。在長達2000余年的歷史進程中,擺手舞彰顯著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承載著其歷史。

每當逢年過節及各種慶祝活動,村民都會在擺手堂跳起擺手舞。清代《溪洲竹枝詞》中有這樣的詩句:“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該詩描繪了土家族人民祭祀祖先和慶祝豐收時的歌舞盛況。

百福司鎮繼獲得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之后,又獲得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近日,百福司鎮土家族擺手舞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名單。

“鎮上世代以農耕為本,民風淳樸,唯愛擺手舞,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年幼孩童,可以說只要能走路的,都能跳兩下。”彭承金說。

土家族是有語言而無文字的古老民族,擺手舞就是土家族的“活態靈魂”,只有將擺手舞的傳承與保護深入到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才能讓這個古老的文化瑰寶煥發生機和活力。近年來,百福司鎮實施土家族擺手舞傳承計劃,形成了全鎮人人學跳擺手舞、茶余飯后熱議擺手舞的良好氛圍。

百福司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以彭承金為帶領人,組建全民擺手舞教學隊伍,與黨政機關、企業、學校、醫院、村(社區)建立結對關系;在學校教材中,開設“土家擺手舞”等民族民間文化課程,利用課間操時間對師生進行擺手舞教學、訓練。

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一批擺手舞傳承人多年來努力推動擺手舞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院落,實現“活態傳承”。目前,該鎮機關、學校及村文化活動室登記的擺手舞隊就有19個之多。

與此同時,百福司鎮加強擺手舞文化陣地建設。除了修繕保存了茶堰坪擺手堂、舍米湖擺手堂等兩處古擺手堂外,全鎮24個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均進行新建,提檔升級,每村配有擺手舞道具和音響服裝等設施,并新建擺手舞民族文化廣場2個、室內民族體育館1個。

白天,孩子們在課間跳土家族擺手舞;晚上,群眾在廣場上跳土家族擺手舞。這既能健身,還有利于土家族擺手舞的傳承。“只要鑼鼓一響,我們就開始‘擺’起來,生活幸福美滿。”百福司鎮桂林書院社區居民鄧鳳英說起擺手舞,臉上溢滿笑容。

以全民擺手舞為統領,百福司鎮先后舉辦龍舟賽、籃球賽、山歌大賽、特色美食大賽、篝火晚會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節慶賽展活動,發動干部群眾參與土家族擺手舞表演,向鄂、湘、渝人民展現土家族擺手舞獨特魅力。

這些系列文旅融合的活動,不僅推動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群眾生活延伸,還是百福司鎮通過“文化+旅游”的方式,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舉措。

據介紹,以土家族擺手舞貫穿的系列活動,吸引了大量來自浙江、湖南、重慶等地的游客,通過餐飲、住宿、農產品消費等帶動群眾增收。“這幾年,慕名來我們這里旅游、觀看擺手舞的人越來越多,村民跳擺手舞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百福司鎮舍米湖村黨支部書記彭南清說。

土家族擺手舞不僅“擺”出了當地群眾的新生活,還成為當地的“名片”、中國的“名片”。

來鳳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百福司鎮群眾為主的來鳳原生態擺手舞隊先后應邀參加全國廣場舞北京集中展演、中國農民春節聯歡晚會、中國青年藝術周、上海市旅游節開幕式,并在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群星獎,也曾赴澳大利亞、南非、法國、波蘭等國家演出,呈現出多元的中國文化。

標簽: 百福司鎮 土家族擺手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