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從文學經典到舞臺精品

時間:2022-04-27 08:44:03    來源:中國文化報" />

原標題:從文學經典到舞臺精品

中國文化報記者  劉 淼

趁著電視劇版大熱,由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版《人世間》于近日啟動全國巡演;繼話劇《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之后,陜西人民藝術劇院推出“茅獎三部曲”第三部作品《主角》;央華戲劇日前在北京宣布,將集結中法兩國實力創作團隊把雨果名著《悲慘世界》搬上中國舞臺……

近年來,無論是國有院團還是民營機構,在創作舞臺藝術作品時,都不約而同地向優秀文學作品伸出了更多橄欖枝。可以說,文學資源的引入為戲劇舞臺帶來了從內容到演出的全新面貌,并催生了一批為業內和市場所認可的優秀作品,同時,也在文學思維與戲劇思維的轉換、文學性與劇場性的關系處理方面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

話劇《平凡的世界》劇照  本報駐陜西記者 秦毅 攝

話劇《白鹿原》劇照   本報駐陜西記者 秦毅 攝

話劇《主角》劇照(陜西人民藝術劇院供圖)

陜西人民藝術劇院推出“茅獎三部曲”

觀眾不是來聽朗讀原著的

“有些導演忽視了對舞臺呈現、戲劇場面的探索與創作,簡單地讓演員等距離地站在舞臺前區,直接面對觀眾講述小說故事或者劇本情節,演員與演員之間沒有溝通、對峙、碰撞。觀眾進劇場不是來聽朗讀原著的,他們是來看演員如何表現人物之間的關系、情感的,看導演如何展現戲劇場景、舞臺畫面的。”正如知名導演、戲劇教育家林蔭宇所說,從文學經典到舞臺精品,成功的改編必然是改編者一次全新的創作——能夠穿透原作表面的情節性,進而發掘、體現甚至深化原作對于生活的本質認識,表達出改編者新的、有創意的闡釋和演繹。

“戲劇不是通過舞臺來復述小說故事的說書場,改編也不僅是一種表現模式的轉換,更是一種不同思維的表達,必須通過運用各種舞臺手段,綜合創造出立體的舞臺形象,以彰顯劇作的文學性并引發思考。因此,舞臺劇的改編者不能只是簡單直接地將原著小說的內容影像化、舞臺化,而是需要根據舞臺藝術的特點,重新梳理和結構原著的事件、人物以及相互關系,并配以相應的舞臺表現手段,力求以精心調配和增減戲劇場面,更好地展現出作品的精髓。”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胡薇說。

胡薇以以色列蓋謝爾劇院來華演出的《耶路撒冷之鴿》為例,進行了闡釋。該劇提煉出同名小說的內核,舍棄了原著中的部分內容,淡化了現實時空中亞爾的各種糾結,突出了過去時空的“孩子”一線,抓住了一個個關鍵的情感節點,以精簡有效的戲劇手法令舞臺的整體表達更為精致流暢,即使不了解猶太民族歷史的觀眾,也能從自身日常的情感經驗中移情。“作品勝在返璞歸真,從原作出發卻能不囿于原作,抓住戲劇的特點刪減點染、收放自如,把深邃的思想以輕靈的舞臺呈現包裹起來,以貼切的戲劇表現形式來表達個體、族群對于現實世界的思考,借助深入淺出的表述方式和戲劇內核的共性,尋求觀眾的共鳴,并在注重劇場性的同時重視思想性與文學性的傳達。”胡薇說。

審視戲劇美學創造能力的試驗場

對于創作者而言,從文學經典到舞臺作品的改編過程也是一次角力。如何在這這場角力中乘勢而上,創作出舞臺藝術精品,考驗著每一位改編者對于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創作能力。

胡薇認為,在一些創作者手中,戲劇不再僅僅是創作者在舞臺上展示的故事或是一系列的事件,而是讓戲劇在觀眾的想象中獲得永恒的生命,這才是戲劇較之影視更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因此,改編劇目需要充分開掘舞臺表現空間,將主創個性化的闡釋與解讀,在舞臺上呈現得匠心獨運、富有個性,才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胡薇說。

青年評論家徐健總結,縱觀近年來的文學改編新作,改編策略上中規中矩,忠于原著主題和情節走向的有之;以原作為基礎,同時將作家其他作品的部分元素嫁接、擴展,進行全新創作的有之;完全建立在戲劇構作基礎上,服務于導演個人風格與解構意圖的也有之,體現了多樣化的改編方式與舞臺樣貌。在文本內容的選取上,歷史時空跨越較大的長篇小說受到格外青睞,地域風情的細致描摹、家族秘史的多樣窺探、尋常人生的深度關切、精神世界的警醒反思,成為不少改編作品提升時代質感、思想蘊涵、史詩氣質、文化品格的共同追求。而在敘事視角上,普遍采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敘事人貫穿全場的方式,既尊重了原作的敘事風格與情節走向,也嘗試通過不同講述視角、心靈獨白、跨時空對話等帶來的敘事間離、節奏變化,實現了文學語言與舞臺語言的自由轉換。

“當代小說在講述故事的方式、敘事視角的變換、藝術想象的自由等各個方面體現出的開放、多元,不僅為話劇文本的創作提供著內容與精神的養料,同時也在為二度創作領域導演、表演、舞臺設計、燈光等各個門類提供著革新的基礎、創新的動力。導演能夠創造什么、表演能夠實現什么、舞美能夠完成什么,考驗著編劇的智慧與技巧,讓改編成為審視戲劇藝術美學創造能力的試驗場。”徐健說。

揚長避短尋找切合自身的創作

盡管眾多的改編作品給戲劇創作、市場帶來了期待、注入了信心,但也留下了種種遺憾。

“話劇舞臺上的改編,不僅僅是誠意和投入的問題,還要有更為嚴謹的創作態度、更為厚實的人文儲備、更為敏銳的藝術發現,乃至更為開放的劇場理念、表現手段作為支撐,而恰恰在這些環節,我們的改編還略顯被動,甚至沒有來得及認真地探討與總結。”徐健認為,《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成功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但我們并沒有在這方面系統、深入地總結得失,對于作品的爭論更多還是是否忠于原著本身、是否尊重經典、是否有全新的文本解讀層面,缺少從當代劇場美學創造的角度留意改編劇目帶來的變化。

“只有在深諳原作主旨的基礎上輔以創作者自身強勁的創造力,抓住原作的精髓,選取重點場面來細化和強化原作,令舞臺呈現對原作的精神內涵做到精準的把控和解讀、深入作品的核心之后再跳脫出來,注入自身的理解和想象,尋找原作與當下生活、與自我內在精神存在某種聯系的切入點來對原著進行改編,揚長避短、更好地契合自身的創作,才能有助于改編的成功。”胡薇認為,戲劇創作沒有現成的成功秘籍,只有不斷思考、融會、試練甚至不斷試錯,才能形成適用于自己的改編方法,好的改編作品必然是創作者從本質上理解了戲劇性并充分結合了自身創造力的作品。隨著歷史和社會的變遷,即使是同樣的故事、同樣的主人公,其主旨、事件和人物的個性等的表現與傳達,往往也會因折射當時的現實而有所不同,如何賦予原作以時代的精神,是改編者需要重視的問題。改編者若未能自然貼切地以戲劇意象轉化能量、喚醒作品的精魂,那么無論票房、口碑如何,都不能算是一次真正成功的“舞臺寫作”。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