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正文

小事也能展現大作為 |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市場監管局抗疫突擊隊志愿服務側記

時間:2022-04-26 18:54:31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記者 秦海峰)“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這是《雷鋒日記》里的一段話。它告訴我們,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小事也能展現大作為。

4月14日以來,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市場監管局駐守在封控區和管控區的18名抗疫志愿服務突擊隊員們就是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切實解決封控區和管控區群眾“急難愁”,有效舒緩群眾情緒,讓疫情防控更有力度、更有溫度。

場景一

“您好!請問,是不是1單元602室?”“是的,您是?”“我是咱們社區志愿者,你家是不是今天訂購了一袋蔬菜?”“是的。”“如果方便,請下樓拿一下;如果不方便,我給您送上去。”“不用不用,謝謝了,我這就下樓拿。”這是4月25日傍晚6:30,杏花嶺區市場監管局黨員志愿者宋翔在管控區西華門社區精營家園小區門口打給管控區購菜居民的一個電話。每天下午,宋翔都會和他的同伴們將居民們在小程序上購買的蔬菜、水果及其他生活用品,從管控區的指定地點運送到小區門口,然后一家一家打電話,通知居民們下樓來取;有些居民不方便取的,他們都會“送貨上門”。孤寡老人、殘疾人、孕產婦是他們經常幫助的對象。

場景二

“你看,那不是一位老大爺正在往小區外面走,咱們過去勸勸老人別出門!”4月14日,杏花嶺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先鋒突擊隊許德志、楊胡斌、李然三名同志在封控區精英南橫街9號院北門外巡查時,突然看見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大爺手拿棉墊,顫顫巍巍地往小區外走。他們急忙上前阻攔。原來,這位大爺已經91歲,是九號院年紀最大的一位,也是一位獨居老人,因沒有手機并不知道小區封控的消息,跟往常一樣準備出門曬曬太陽。三位同志告知老人當前的防控形勢,耐心做通老人的思想工作,并攙扶老人回到家中。從這以后,三位同志常常在工作之余敲開這位老人的家門,詢問老人的生活情況,幫助老人申請愛心蔬菜,把平常發放的水果、面包積攢下來送給老人。

場景三

穿著防護服,背著幾十斤重的大藥桶,入黨積極分子志愿者李一清正在封控區的居民樓里,從一層到另一層,從一個單位到另一個單元,認真做著環境消殺工作。每天,他都是一絲不茍,堅決做到消殺工作不留盲點、不留死角。此外,李一清還保障著居民生活物資供應,與國大藥房和美特好超市對接,當起了居民們的“團長”,負責居民購物統計結算、匯總明細,經常深夜接單,只要居民有需求,他都會第一時間迅速響應。日行2萬步是最低標準,小區沒有電梯,他每天上下樓十幾趟,體力消耗極大。一天下來,從頭濕到腳,汗水把衣服都浸得斑駁。但是,為了讓居民們盡早拿到物資,不影響日常生活,他都努力做到當天的“貨”當天必須全部送達。

場景四

“您好!您為啥在這里哭哩!”4月18日中午,志愿者王海龍在封控區巡查中發現一位女士蹲在樓道里哭泣,當即上前了解情況,但是這位女士始終不愿回答,經再三詢問,原來是因夫妻矛盾導致情緒低落而哭泣。這是一棟6層樓的老舊小區居民樓,共4個單元48戶,涉及封控居民127人。按照封控區防疫規定,所有居民只能足不出戶居家隔離,決不允許人員外出。經耐心勸導,該女士終于認識到錯誤,回到家中。王海龍說,這里的居民整體上是支持配合他們工作的,但居民們長時間足不出戶,心理難免有所不適。為此,王海龍還通過微信工作群,及時傳遞正能量,聽取居民訴求,為他們排憂解難。

以上是太原市杏花嶺區市場監管局駐守在封控區和管控區18名志愿服務突擊隊部分同志日常工作中的幾個片段。他們都是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以群眾滿意為工作目標,努力把一件件小事做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而展現出大作為。

據了解,今年4月以來,該局通過黨建引領,發動全局300余名黨員干部和群眾,下沉到15個社區,協助開展了三次全員核酸檢測和兩次全員抗原檢測等志愿服務,并發揮重要作用,也彰顯了杏花嶺區市場監管局的抗疫力量與擔當。

標簽: 杏花嶺區 足不出戶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