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書房”
原標題:
朱秀海:閱讀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
(相關資料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張鵬禹
開欄的話:
書房是人們閱讀、寫作,乃至作畫、練字、冥想的一方天地,更是一片屬于自己的心靈園地。本版從即日起開設“名人書房”欄目,走進各行各業名人的閱讀空間,聽他們講述自己獨到的閱讀感悟。
——編者
說起作家朱秀海,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創作的《喬家大院》。這部2006年播出的電視劇不僅風靡一時,在經歷時間的淘洗之后,更成為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的一部精品力作。作品成功的背后,離不開作家的大量閱讀積累。近日,本報記者來到朱秀海的書房,驚奇地發現,書架上不僅擺放著大量文史類書籍,還有許多物理學著作。
“書房留下我創作的腳印”
來到朱秀海位于北京市豐臺區部隊干休所的家,一進門看到的不是書,而是畫。“我愛人喜歡畫畫,總想著畫幾幅掛在家里。畫室她用得比較多,但書房一般是我自己使用。”朱秀海說。在他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房間,一排棗紅色書柜上,整齊碼放著封面花花綠綠的書,對面則是一張寫字臺,上面放著電腦和打印機。“這里的書其實不多,主要是我最近看的。畫室還有書柜,陽臺的兩個書柜放著我自己寫的書。”朱秀海一邊說,一邊把目光停留在這些“寶貝”上。
仔細看書房里的書,有《辭海》《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外海戰大全》這些工具書,也有《罪與罰》《靜靜的頓河》《鐵皮鼓》等外國文學作品,還有《紅樓夢》《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等古代文學作品以及經濟、哲學、社會學等門類的書籍,新老兼備,琳瑯滿目。“這里年頭最長的應該是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一套《紅樓夢》,已經比較殘破了,我帶著他從武漢到洛陽再到北京,時時翻看。”朱秀海說,“《紅樓夢》恐怕是中國作家讀得最多的書。”
記者在書柜中看見了一些在其他作家那里不多見的書:《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國銀行行史》。“為寫《喬家大院》做準備,我讀了很多經濟方面的書,發現很多歷史問題都可以從經濟角度進行解釋。比如中國古代土地稀缺,耕地養活不了那么多人,山西也同樣是地少人多。明清時期晉商的興起是一個大事件,從農耕到經商,開辟了古代中國人謀求生存的新范式。”朱秀海說。為了寫《喬家大院》,他買了三箱子關于晉商的書,其中還包括大量的地方志。
在書房中,朱秀海度過了無數與閱讀和寫作有關的清晨與夜晚。在他心中,書房是作家自己的天地,是一個與世隔絕又連接世界的空間。“坐在書房中,人的全部身心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正在閱讀的書上,或正在寫的作品中,現在有個詞叫‘沉浸式’,書房就能給人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朱秀海說。
“這是我在北京的第三個書房。我來北京后的第一個書房是創作室的工作間,1991年到2005年,我在那里創作了《穿越死亡》《波濤洶涌》《音樂會》等作品。第二個書房是豐臺小井的家里,那時候我創作了《天地民心》《客家人》《喬家大院(第二部)》《赤水河》等作品。2019年搬到現在的書房,創作了《海天雄鷹》《空戰》。書房留下了我創作的腳印。”朱秀海向記者介紹。書房既是他安放身心的場所,也標記著他生活與創作的軌跡。“這里堆放的《遠去的白馬》《第十一維度空間》,是我這幾年的新作。”朱秀海指著門口的兩摞書說。他的書房仿佛一個寂靜的生產車間,源源不斷地為中國文壇和電視劇制作者貢獻新作品。
“新物理學為寫作‘開天眼’”
記者問起這些書中,哪些對他影響最大,朱秀海毫不猶豫地指向了上世紀90年代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書——“第一推動叢書”。這套書精選世界一流科學家的一流科學名著,是國內最早、最具影響力的引進版科普圖書之一,內容是探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奧秘等,包括宇宙系列、物理系列、生命系列、綜合系列,長銷不衰。
“在書房里我經歷了很多‘開天眼’的時刻。”朱秀海說。他口中的“開天眼”指的是通過獲取新知,讓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一下子發生了變化,獲得了啟迪。“比如‘第一推動叢書’中的《上帝與新物理學》,這本書是說大自然的規律為什么是這樣的,宇宙是如何起始的,又是如何組織的。再比如《細胞生命的禮贊》,這本書講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朱秀海說。
這些似乎與文學無關的科學類書籍,恰恰給他的創作以無限啟迪。另外還有一套書是“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他閱讀其中的《猜想與反駁》,發現書中有這樣一種認知,即我們認為的科學上所有的定理、公理——正是它們給我們劃定了生存的邊界——并不能被充分證實。有些可以在地球上證實的,可能到了火星上就行不通。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定理、公理就成了猜想。朱秀海說:“讀過這樣一本書,你會瞬間發現,所有的高山一下子全成了平地。這本書改變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他閱讀另一本名為《復雜》的書,看到書中把信息定義為“產生意義的東西”,接收者接收信息量的大小在于接收時體驗到的“平均驚奇度”,而“驚奇度”的大小則在于信息的“不確定度”。他覺得這也是文學創作的奧秘所在。“讀者在看小說時的‘平均驚奇度’越高,不就說明他接受的信息量越大嗎?作為作家,我們需要做的是擺脫俗套,為讀者提供更多的‘不確定度’,更多的驚奇。你看,科學家把文學創作的道理說出來了。”朱秀海說。他還關注物理學上的“雙縫實驗”,以此為啟迪寫出了中篇小說《來自另一宇宙的女人》。受新物理學中“平行宇宙”概念的啟發,寫出了《模糊的談話》等小說,其中一些作品收錄在他去年出版的新書《第十一維度空間》中。
這部被稱為“元宇宙”小說集的作品充斥著奇思妙想,寫到了迭代器、區塊鏈、機器學習、蟲洞等,在傳統的小說中加入了算法、時空維度等物理學概念。朱秀海試圖通過作品表達對真實與虛構的思考:“作家應該保持對時代前沿問題的關注,譬如這本書的所有故事都打破了現實和夢之間的邊界,人物既生活在現實中,又生活在夢里,意識、思想、夢和現實不再有分別,虛擬現實的時空就是虛擬生活與現實生活相連接、相融合的元宇宙時空。”
從歷史題材小說《喬家大院》,到革命歷史題材小說《遠去的白馬》,再到《第十一維度空間》的“元宇宙”敘事,談及自己創作風格的變化,朱秀海認為:還是得益于閱讀。“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平行宇宙’,好書總是讓人開竅、吃驚。我讀書的方法就是隨時讀、處處讀,遇到經典反復讀,讀不懂再讀。”朱秀海說,“開卷有益,閱讀是與靈魂親近的過程。”
標簽:
上一篇:200余件文物譜寫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歷史華章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名人書房”原標題:朱秀海:閱讀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張鵬禹開欄的話:書房是人們閱讀、
2023-05-25 09:52
原標題:200余件文物譜寫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歷史華章中新網沈陽5月24日電(記者韓宏)骨針與骨魚叉、直腹筒形
2023-05-25 09:49
原標題:《志愿軍:雄兵出擊》定檔國慶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5月23日,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總制片人傅若
2023-05-25 09:51
原標題:北京:文物“活起來”博物館“火起來”光明日報記者張景華通訊員張紫旖“咚——”5月18日一早,伴
2023-05-25 08:56
原標題:胡軍:演員想留住番位,就保持不住純粹劉越第一次見到胡軍,是在某影院的休息室中。他當天一身休閑
2023-05-25 08:44
原標題:舞劇《東方大港》——(引題)工業題材舞劇的全新探索(主題)n-TOS系統是什么?n-TOS系統是寧波舟
2023-05-25 08:50
原標題:《云襄傳》編劇梁振華:武俠未死,江湖還在澎湃新聞記者?楊偲婷“我有武俠情結,也一直在等一部能
2023-05-25 08:48
原標題:網絡歷史小說如何做“三明治”胡笛歷史與小說歐陽健的《歷史小說史》一書提出,歷史和小說是從“同
2023-05-25 08:45
原標題:《閃電俠》發布中國獨家預告片(主題)大量全新畫面首度曝光(副題)新民晚報訊(記者丁曉晨)由華
2023-05-25 07:40
原標題:專訪|閆妮:我和“外婆”孫玉萍澎湃新聞記者楊茜閆妮說起話來像個小女孩,小聲又溫柔,容易吞字,
2023-05-25 07:39
原標題:電視劇《后浪》主演吳剛接受采訪時表示(引題)中醫博大精深出演角色受益(主題)今晚報記者劉桂芳
2023-05-25 07:36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歌劇節閉幕新華社杭州5月24日電(記者馮源)隨著一首首參演歌劇選段在閉幕音樂會輪番上
2023-05-25 07:33
原標題:上海出品攬下五項華表獎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昨晚,第18屆、第19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
2023-05-25 05:36
原標題:《川流不“熄”》首映親情故事如何打動劉德華久石讓?中新網北京5月24日電5月22日,聚焦家庭親情關
2023-05-24 15:56
原標題:天津:著漢服體驗傳統文化魅力5月22日,天津市南開區中心小學學生身著漢服進行投壺游戲。5月22日,
2023-05-24 15:46
原標題:人人都能當作家,文學進入全民創作時代霍艷近年來,文學創作的主體正發生變化,“作家”從一個專業
2023-05-24 15:34
原標題:《漫長的季節》破的不是案,是人生十八年很長,長得足以讓嬰兒走向青年、中年男人步入老境,讓嫉惡
2023-05-24 15:43
原標題:為藥品創新系上法律之錨藥品監管法治叢書上市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近日,由南開大學法學院院
2023-05-24 14:54
原標題:觀眾吐槽《后浪》巧合過頭、表達夸張、人物懸浮(引題)編劇六六過時了嗎?(主題)羊城晚報記者龔
2023-05-24 14:41
原標題:河北邢臺發現清代乾隆年間古石碑見證冀中南遷民歷史中新社石家莊5月24日電據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文
2023-05-24 14:42
原標題:漫展“二次元體驗”有點爆羊城晚報記者陳曉楠五月伊始,廣州琶洲·保利世貿博覽中心門前聚集了一大
2023-05-24 14:53
原標題:蘇州:“博物館之城”“最江南”品江南文化,賞博物風雅。5月18日,“5·18國際博物館日”蘇州分會
2023-05-24 13:40
原標題:小說《遠道蒼蒼》文學對話舉行北京日報訊(記者路艷霞)重慶出版集團出版的《遠道蒼蒼》,以中國民
2023-05-24 13:56
原標題:打破傳統敘事套路造就“新武俠”(主題)《云襄傳》新江湖故事獲認可,主創接受采訪——(副題)北
2023-05-24 13:48
原標題:陜西寶雞啟動全市職工書畫攝影優秀作品展藝術采風活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毛濃曦?通訊員蘇曉波祝
2023-05-24 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