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博大展聚焦長江下游文明(引題)?
大江萬古流 江南文脈遠(主題)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尹曉宇
(資料圖)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為中華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息的滋養。
2023年的新春大展,南京博物院聯合安徽博物院、南京市博物總館、蘇州博物館、鎮江博物館、揚州博物館、常州博物館等長江下游共10家文博單位推出“大江萬古流——長江下游文明特展”,用250件(組)展品集中展示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與發展歷程,闡釋長江下游文化的物質載體和精神內核。展覽中一級文物多達60件(組),其中不乏“鎮館之寶”和明星文物。
這不是南京博物院第一次舉辦長江下游文明的大展,早在1989年,南博曾舉辦“長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正如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龔良所言,上世紀的那次展覽偏重于歷史線性敘事,而此次展覽則通過“江水天上來”“萬水千帆過”“何處是江南”“共飲一江水”4個單元,展現多元一體的文明起源中長江下游文化的豐富樣態以及綿延至今的江南文脈。
百川匯流
長江下游起于江西九江,經江西、安徽、江蘇,在上海吳淞口匯入東海,長約835公里,流域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是長江水量最大的河段,也是全流域最富庶的地區。
在距今200多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長江下游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距今1萬年左右,江西上饒仙人洞、浙江上山遺址等地出現人類活動的跡象。展覽中有一塊發現于南京溧水神仙洞的陶片,距今約1.1萬年,這是長江流域最早發現的有完整地層層位記錄的萬年以上陶片,是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
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的文化面貌豐富多樣,太湖東部的馬家浜文化、太湖西部的駱駝墩文化和浙江寧紹平原的河姆渡文化三足鼎立。
展柜中,來自蘇州草鞋山遺址的圜底釜和溧陽東灘頭遺址的平底釜分列兩側。在距今約7000-6000年的環太湖地區,陶釜呈現出“東圜西平”的風格,反映了馬家浜文化和駱駝墩文化的差異。
距今約6000-5300年的南京北陰陽營遺址出現了大量做工精細的石器。此次展出的七孔石刀,周身磨光,邊角打磨得很光滑,雙面刃。刀背附近橫列圓孔7個,以便穿繩加固于柄上。這一時期,農業是該地區主要的經濟活動,水稻是主要的農作物。
江蘇興化蔣莊遺址是長江以北首次發現并大規模發掘的良渚文化聚落,打破了以往學界認為良渚文化不跨過長江的觀點。展覽中的八節玉琮來自蔣莊遺址,每一節都裝飾著簡化的人面紋。同屬良渚文化的常州寺墩遺址,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彩陶壺,壺的上腹部有紅黃黑三彩繪制的兩組絞索狀編織紋卷尾鳥形象,構圖精巧,顏料含有大漆成分,是中國史前漆彩陶器中的精品。
商周時期,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吳越文化成為長江下游文化的代表。吳越人的青銅冶鑄與陶瓷制作工藝非常發達,青銅兵器尤為精良。來自鎮江博物館的西周青銅鳳紋尊體形碩大,繼承了中原青銅器風格,又融入吳地文化特色。其青銅配方中鉛的含量大于錫,異于中原地區青銅器;器身上精美華麗的紋飾盡顯吳地制作的細膩。來自蘇州博物館的吳王夫差劍因有“攻敔(吳)王夫差 自乍(作)其元用”兩行銘文,確定為吳王夫差所用。全劍為柳葉形,劍格兩面有深峻的獸面紋,花紋部分原鑲嵌綠松石,現一面已散失。劍首呈圓柄狀,上有8圈同心圓紋,深度2-3毫米,厚度不到三分之一毫米,體現了吳越地區高超的鑄造工藝,被譽為“吳越青銅劍三絕”之一。
印紋硬陶與原始青瓷是吳越文化獨具特色的物質載體,表現出與中原不同的文化面貌。無錫鴻山邱承墩越國貴族墓出土的原始青瓷冰酒器反映了戰國時期貴族的精致生活。這套器具由承盤和冰酒器組成,冰酒器外鼓,上部有13個圓孔。使用時,在承盤中放置冰塊,在冰酒器內盛水,再將盛滿美酒的酒杯放在冰酒器的圓孔中。
秦漢時期,吳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共同匯集于大一統帝國中,猶如涓涓細流匯聚成奔騰的長江。隨著絲綢之路興起,一些域外文化元素傳到長江地區。展覽中有一組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出土的西漢鎏金銅犀牛、鎏金銀銅象,頗具異域風情。專家根據形態判斷,這件犀牛應為蘇門答臘犀,原產地不在中國。
千帆競渡
長江下游,水網密布,千帆競渡。六朝時期,由于中原戰亂,衣冠南渡,北方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紛紛涌向長江下游地區。自此,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逐漸南移,以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為代表的江南地區在漁耕農作、交通貿易、城市建設等方面迎來了空前的發展。
出土于南京衛崗的灰陶倉是六朝時期典型的隨葬物,顯示了當時倉廩豐實的社會面貌。陶倉頂為斜坡式,雙鴟上翹,設瓦楞,前墻上方開5個方形窗并有窗蓋,可用繩子固定。江南稻作農業十分發達,到了宋代已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宋代紡織業中心南移到江浙等地,明清時形成了南京、蘇州、杭州三大織造中心,誕生了云錦、緙絲等流傳至今的技藝。展覽中有一塊清代絳色緙絲五彩金龍紋袍料,緙織的五彩金龍飛騰于如意云紋和纏枝牡丹之間,牡丹枝蔓綿綿,圖案細膩,配色富麗,寓意富貴綿長。紡織業的繁盛,為江南贏得了“衣被天下”之美譽,江南紡織品還通過絲綢之路遠銷歐亞。
江南城市中既有古都建康這樣的巍巍古城,也有南宋臨安(今杭州)這樣的繁華都市,還有雄踞大運河口岸的揚州、魚米之鄉蘇州……長江、運河、海洋讓江南與全國乃至世界連接起來,不斷拓展著江南文化的輻射范圍。
來自揚州博物館的打馬球圖銅鏡是唐鏡中的珍品,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銅鏡為菱花形,鏡背紋飾是四名騎士手執鞠杖、躍馬奔馳作擊球狀,人與球之間襯以高山、花卉紋,表現了在郊外運動場比賽的情景。馬球運動源于波斯,漢代傳入中國,到了唐代深得皇帝和貴族喜愛,成為銅鏡紋飾中的一種題材。
同樣來自揚州博物館的白釉褐彩轎車刻畫了貴婦人出行的場景。此車為牛駕二輪輿車,牛首飾瓔珞。方輿廂,篷頂貼飾寶相花,束帶。車內端坐一位高髻簪花的貴婦,前方左側站立手扶牛角的馭者,右側為一騎馬佩箭箙的侍官,車后有兩名扶轅侍從,輪側各有一只小犬。唐代《輿服志》中記載,四品以上命官和受到朝廷封賞的誥命夫人才能乘坐相應地位的牛車。這件作品造型復雜,做工精致,堆塑的人物、動物十分生動,反映出唐代制瓷的高超水準。
插花、養石、品茶、點香……江南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也是長江下游文化的顯著特點。蘇州虎丘孫吳墓出土的銅熏柄上龍首栩栩如生,龍頸鱗片刻畫細致,渾圓的爐身玲瓏剔透,鑄有數個青銅小人。此器造型有別于中原地區的銅熏爐,有較強的南方地域特色。
人文淵藪
“東南財富地,江南人文藪。”在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基礎上,江南文化也大放異彩,在教育、文學、戲曲、書畫、工藝技術等方面孕育出璀璨成果。
杭州、南京、蘇州先后成為印刷業中心,雕版、活字、套印逐步引領印刷業的發展,典籍的富足促進了教育的昌盛,江南地區進士及第的數量長期居于全國之冠。
文房四寶是文人必不可少的工具。安徽以宣筆、徽墨、宣紙、歙硯“四寶”而聞名天下。御園圖集錦墨是清代徽墨的代表作,共64錠,形態各異,正面書寫樓閣景觀名稱,背面繪制清代宮苑名勝,側面陽文“嘉慶年制”。展覽中有一套安徽博物院藏的御園圖集錦墨墨模,原屬宮廷之物,乾隆以后徽州各制墨作坊多有翻刻、增刪。
從“二王”書法、顧愷之繪畫,到“元四家”“明四家”“揚州八怪”……江南書畫名家燦若星河。朱耷的《水木清華圖》,構圖奇險,崖石陡峭險峻,山頂巖石間盛開著朵朵芙蓉和其他野花,石旁坡岸近水處,荷花掩映在荷葉間,或隱或現。
昆曲是江南頗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展覽中有一組昆曲暗戲,由墨玉、水晶、綠松石、瑪瑙等制成,小巧玲瓏。昆曲暗戲是明清時期資深戲迷的游戲工具,一套暗戲代表昆曲的一折,包括多種珍貴材質雕磨而成的戲曲用具,如戲中人物的鞋子、帽子、琴具等。此套暗戲共有34組、117件,是目前所知最全的暗戲,此次展覽展出了其中的19件。
長江下游地區的陶瓷、漆器、玉器等工藝歷史悠久,經過幾千年傳承發展,形成了數個工藝品生產中心。
被譽為南京博物院“18件鎮院之寶”之一的金蟬玉葉在此次展覽中亮相。晶瑩剔透的玉葉襯托著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蟬,金蟬的含金量高達95%,采用壓模鑄范、薄葉延展等工藝制成,玉葉材質為和田羊脂白玉,厚度僅約2毫米,綜合了陽線、陰線等多種琢玉工藝。這件金蟬玉葉出自蘇州五峰山張安晚家族墓,出土時位于墓主人頭部,同時出土的還有銀笄、金銀嵌寶玉插花,證明這件物品是貴族女子頭上的發簪。它體現了明代蘇作金器、玉器的高超水平,目前為孤品,十分珍貴。
江南文脈綿延千年,至今仍生機勃勃。展覽第四部分為沉浸式藝術空間,以視頻等形式展示了長江下游地區當代城市文明的斑斕光影,讓觀眾感受到江南文化基因在當代的傳承。
標簽:
上一篇: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丨千年窯火今重燃|每日聚焦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南博大展聚焦長江下游文明(引題)?大江萬古流江南文脈遠(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尹曉宇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為中華文明的誕
2023-03-22 08:45
原標題:北京琉璃渠村老舊窯廠變身文創園區——(引題)?千年窯火今重燃(護文化遺產彰時代新義)(主題)人民日報記者賀勇近日,在北京市門
2023-03-22 08:36
原標題:浙江省松陽縣“拯救老屋行動”持續發力(引題)?推進文物保護迎來更好發展(走進傳統村落)(主題)人民日報記者竇瀚洋“今年,我們
2023-03-22 08:38
原標題:山東菏澤:“牡丹書房”成為居民家門口的圖書館3月16日,在山東省菏澤魯西新區岳程街道,居民在“牡丹書房”里閱讀書籍。近年來,山東
2023-03-22 07:40
原標題:總臺與全俄國家電視廣播公司合作開發歷史影像資料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俄羅斯全俄國家電視廣播公司今天(3
2023-03-22 07:38
“走進傳統村落”原標題:浙江省松陽縣“拯救老屋行動”持續發力(引題)推進文物保護迎來更好發展(主題)人民日報記者竇瀚洋?“今年,我們
2023-03-22 05:39
原標題:大鵬率《保你平安》劇組來蓉路演“這部電影就是我們對待謠言的態度”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周琴綜合正觀新聞“年度高分喜劇”《保你
2023-03-21 15:51
原標題:當傳統藝術成為“綜藝”“文創”,可還相看儼然?文匯報記者柳青“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回歸,首周末的兩臺演出《牡丹亭·音樂傳奇—
2023-03-21 14:42
原標題:“太熱象限”巡演連唱兩天王以太艾熱再現說唱魅力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徐語楊“盡管都清楚時間教人堅強,光陰的馬車請你Driveslow(
2023-03-21 14:32
原標題:“90后”曹鵬圓夢(引題)“星星的孩子”首登“上海之春”舞臺(主題)新民晚報記者朱淵前天,宛平劇院因為一場“愛在春天”的交響音
2023-03-21 14:45
原標題:靠復仇劇拿回“榮耀”宋慧喬打了一場“翻身仗”韓劇《黑暗榮耀》從2022年末開播即成為網飛全球榜排名第五的劇集,到如今《黑暗榮耀》
2023-03-21 14:35
原標題:守正傳統傳承武藝(引題)荔灣再現粵劇祖師華光誕巡游(主題)羊城晚報訊記者馬思泳、通訊員荔宣報道:因疫情去年停辦的粵劇祖師華光
2023-03-21 14:43
原標題:《唐宋八大家文學課》出版發行:從文學看文化從文化見文明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記者高凱)日前,由《國家人文歷史》編著的《唐宋八大
2023-03-21 13:37
原標題:春分|生活明朗,萬物可愛“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3月21日5時24分我們迎來春分節氣。桃花紅了,杏花白了,楊柳青了,在
2023-03-21 13:43
原標題:古裝劇仍占“大頭”,刑偵、懸疑、現實題材熱度提升(引題)今年香港國際影視展國產IP出海成焦點(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第27屆香
2023-03-21 13:56
原標題:新勢力唱響春之聲新民晚報記者朱淵是誰,掀起了“上海之春”首波浪潮?昨天是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開幕第二日,“春”之舞臺
2023-03-21 13:47
原標題:配音“塌房”影視“失聲”?演員也該為角色開口了!近日,某配音工作室發布公告稱,公司內外多名配音演員涉嫌刑事案件,一時掀起熱議
2023-03-21 13:38
原標題:香港林村:追溯悠遠記憶,賡續文化基因新華社香港3月19日電(記者梁文佳)在7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位于香港新界大埔的林村深深積淀著
2023-03-21 10:35
原標題:以“懸疑”探討人性、情感與社會話題(引題)迷霧劇場第三年:讓懸疑劇向深度和廣度開掘(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楊文杰??3月16日,愛
2023-03-21 10:38
原標題: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導演孔大山回母校完成“十年之約”中新網成都3月21日電(何浠任真旳)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導演兼編劇孔大山
2023-03-21 10:42
原標題:美學云課堂|世界詩歌日,擷一片詩意送給春天人民網記者魯婧編者按今日是世界詩歌日,萬物生長、沐浴春暉,祖國大江南北迎來了春的消息
2023-03-21 10:43
原標題:做“行走的文化宣傳畫”她身穿漢服走上英國街頭北京青年報記者張子淵?實習生朱珅葳這個兔年春節,網名為“PaPanPanda在英國穿漢服”
2023-03-21 10:33
原標題:全球共創“好故事”網文“出海”再升級中國網絡文學行業的高速發展,不僅深刻影響了國內的文學生態,并且隨著中國網文企業“走出去”
2023-03-21 09:55
原標題:百年大世界,煥新再出發解放日報記者唐燁黃浦區西藏路上,上海大世界三樓,最近正在上演一部沉浸式游戲劇——《揚名立萬》。這部游戲
2023-03-21 09:37
原標題:一把油紙傘撐起非遺傳承之美新華社南昌3月20日電(記者王奕涵、朱雨諾、余剛)清晨,在位于江西省婺源縣一家甲路油紙傘制作工廠里,裱
2023-03-21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