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引題)
中華文明起源發展有了新視角新資料(主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文化報記者 李佳霖
2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在北京召開。在論壇上,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湖北十堰市學堂梁子(鄖縣人)舊石器時代遺址、河北尚義縣四臺新石器時代遺址、甘肅慶陽市南佐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云南昆明市河泊所青銅時代遺址、寧夏賀蘭縣蘇峪口西夏瓷窯址入選。
湖北十堰市學堂梁子(鄖縣人)舊石器時代遺址,是一處集古人類、古動物和石制品于一體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保存了100多萬年來不同時期的地層堆積。2001年6月,該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2021年、202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構成的多學科考古團隊制定了科學周密的工作方案,采用最新的田野考古規程和前沿科技手段,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與研究。
在遺址發掘出土了石制品和動物化石。遺址核心B區出土的石制品大多為搬入礫石,有少部分經過簡單打制加工。出土的動物化石呈雜亂塊狀或條帶狀聚集分布。經初步觀察,動物種類有猴、虎、犀牛、野豬、牛等。
1989年,該遺址發現了“鄖縣人”1號頭骨。該階段發掘發現了“鄖縣人”3號頭骨。新發現的“鄖縣人”3號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了該階段人類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學特征。該化石處在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為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來源、東亞直立人與智人演化關系等重大課題提供了翔實而關鍵的證據。
四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是近年來冀西北地區發現的一處面積最大、保存完整、具有重要價值的、包含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遺存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該遺址于2004年發現,2015年至2018年進行了搶救性發掘。2020年起,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新一輪的發掘和研究,發掘房址40余座,出土了陶、石、骨等800余件。
該遺址出土的遺存,無論從房址結構,還是出土陶器、石器特征方面,都體現出了連續發展的過程,是北方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定居村落。陶器的燒制、石器的壓剝打制技術都非常成熟。遺址地層關系清晰、測年數據連續,展現了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流動性方式到群體棲居方式的發展轉變。房址中發現的舌形毛坯石料、楔形石核、錐狀石核、細石葉,完整地展現了一個由楔形石核到錐狀石核的發展過程。兩種石器技術體系,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證據。陶器壓印的紋飾如“之”字紋、網格紋等,與西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太行山東麓易水流域的北福地遺址出土遺存有相似的文化因素,可能是“之”字紋等紋飾的源頭之一,為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過程提供了全新視角。
甘肅慶陽市南佐新石器時代遺址于1957年調查發現,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021年、2022年,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南佐遺址展開第三階段的考古發掘工作,確認南佐遺址是一處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質的大型高等級中心聚落。
該階段的考古發掘,發現了由9座夯土臺圍成的面積約30萬平方米的遺址核心區;發現了年代最早、布局最嚴整的“宮城”;發現了5000年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宮殿建筑;“宮城”內出土了大量制作水平高超的高等級陶器;發現了數百萬粒炭化稻米,這在黃土高原地區前所未見。南佐遺址的發現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隴東地區已經進入早期國家或文明社會階段,南佐“古國”是黃土高原上最早的國家,這對于客觀認識黃土高原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的關鍵地位,對于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021年8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進行考古勘探發掘。截至2022年11月,發現圍溝、祭祀坑、墓葬、房址等遺跡。
通過兩年的工作,確認王陵區東、西圍溝各自閉合,并有缺口可出入。兩條圍溝圍繞在殷商大墓及祭祀坑外圍,未見圍溝與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疊壓或打破關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圍溝和祭祀坑的現象。綜合多重證據可知,兩條圍溝與商王陵園有明確關聯,屬于圍繞商王陵園的隍壕。殷墟王陵區陵墓隍壕的確認,將此規制上推到商代晚期。這些發現將推動對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時,也為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2021年、202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云南昆明市河泊所青銅時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簡牘、封泥等遺物2000多件,還出土大量筒瓦等建設材料。
遺址出土的封泥共計837枚,主要為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其中官印封泥有“益州太守章”等,涵蓋了漢代益州郡24縣中的20個縣名,私印封泥有“宋虞之印”等。另外還有少量無字封泥及道教封泥。出土帶字簡牘殘片1000余枚,不帶字的簡牘殘片近萬枚。其中,帶字簡牘中釋讀出“滇池以亭行”“建伶”等文字,應是公文文書。遺址相關封泥和簡牘等文書資料的發現,說明西漢時期中央政府就對邊疆云南地區開始了有效的行政管轄。通過多年的考古工作,構建起滇池盆地商周至秦漢時期完整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展現了該區域從多元走向一體,最終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完整過程。
寧夏賀蘭縣蘇峪口西夏瓷窯址于2017年考古調查時發現。2021年至2022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復旦大學對其進行了正式發掘,揭露了包括兩座窯爐在內的完整作坊遺跡,出土了大量全新的精細白瓷產品和各類窯具,并在窯場周圍發現了開采瓷土、煤、石英等制瓷原料與燃料的礦坑。
蘇峪口西夏瓷窯址考古發掘的價值重大。發現了一個新的窯業類型——賀蘭窯。該窯主要生產精細白瓷,胎白質堅,釉白溫潤,透光性強;工藝采擷兩宋南、北各窯之精華,原料與燃料等均采自窯址區;文化面貌與審美迥異于當時南、北各窯。這一發現填補了我國西北地區燒造精細白瓷的空白,對于探索兩宋時期我國制瓷業的交流與發展意義重大。發現了保存好、結構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而且在窯址區發現瓷土、石英、燃料等資源, 這在我國陶瓷考古上尚屬首次。
該窯址燒造的產品與西夏陵等遺址出土的細白瓷一致,而且多件匣缽上戳“官”字款,可確定是西夏宮廷用瓷的燒造地,具有西夏“官窯”性質。復雜的窯業面貌反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進程。
上一篇:山西太原:激活民間收藏力量共建“博物館之城”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引題)中華文明起源發展有了新視角新資料(主題)中國文化報記者李佳霖2月22日,中國社會
2023-02-23 10:41
原標題:山西太原:(引題)激活民間收藏力量共建“博物館之城”(主題)朱萌?中國文化報駐山西記者郭志清午后的晉商博物院,靜謐、古老,是
2023-02-23 10:45
原標題:“非遺小傳人”助力文化傳承(圖)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王倩)近日,市少年兒童活動中心成立“非遺小傳人學院”。據悉,“非遺
2023-02-23 10:54
原標題:“大手牽小手”弘揚京劇藝術(圖)天津日報訊(記者劉莉莉攝影姚文生)日前,“大手牽小手薪火永相傳”之小演員大龍套京劇展演在中華
2023-02-23 10:51
原標題:科幻熱升溫,業內欣喜看到本土文學創作“后浪”奔涌的同時忍不住追問——(引題)下一部《三體》《流浪地球》在哪?(主題)文匯報記
2023-02-23 09:53
原標題:觀眾需要怎樣的藝術家個展?(主題)申城近期幾個此類展覽以不同路徑的探索提供啟示(副題)文匯報記者范昕藝術家個展,是藝術展覽中
2023-02-23 09:47
原標題:2022年“六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光明日報記者李韻王笑妃光明日報北京2月22日電(記者李韻、王笑妃)22日,“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2023-02-23 09:45
原標題:追根溯源,尋來時路(主題)——“2022年六大考古新發現”印象(副題)光明日報記者李韻王笑妃百萬年、一萬年、五千年、一千年……入
2023-02-23 09:42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歌劇節啟動申報中國文化報訊(記者劉淼)為推動優秀歌劇作品和人才不斷涌現,促進歌劇藝術事業繁榮發展,文化和旅游部、浙
2023-02-23 09:49
原標題:學堂梁子舊石器時代遺址等6個項目入選“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引題)實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主題)人民
2023-02-23 08:44
原標題:建成五千余支行政村文藝演出隊(引題)西藏著力加強基層文化建設(主題)人民日報記者鮮敢藏歷新年前夕,一場熱鬧的“村晚”,在西藏
2023-02-23 08:41
原標題:方志主題展講述北京故事人民日報北京2月22日電?(記者施芳)“方志北京”“年鑒北京”“志說‘一城三帶’”主題展21日在北京市方志館
2023-02-23 08:44
原標題:榮寶齋350周年系列活動收官人民日報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徐紅梅)21日上午,作為榮寶齋350周年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壯歲采風——范曾
2023-02-23 08:41
原標題:濟南“高蹺酸妮”火出圈,千嬌百媚的“她”竟是小伙中新網北京2月23日電(記者邢蕊)2月21日是農歷二月初二,也是“龍抬頭”的日子,象
2023-02-23 08:55
原標題:河北尚義四臺遺址入選“2022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中新網石家莊2月22日電(記者李曉偉)據河北省文物局消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
2023-02-23 07:54
原標題:創意海報|來看看秦始皇西巡“打卡”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完成統一大業。文獻記載,秦始皇在東巡之前,曾在統一全國次
2023-02-23 07:54
原標題:甘肅敦煌:開展研學活動傳承敦煌文化2月22日,在敦煌小鎮鳴沙書院,藝術工作者張杰龍(左)指導學員臨摹敦煌壁畫。新華社發(張曉亮攝
2023-02-23 07:40
原標題:“許愿”式直播鬧劇能走多遠“要被張大大的直播間笑瘋了,娛樂圈的瓜在他直播間里無法無天。”近兩天,張大大的“許愿”直播間引發了網
2023-02-23 05:45
原標題:唐蕃古道上的千年儺舞:盡顯西羌遺韻中新網蘭州2月22日電(艾慶龍)“獨眼狐貍”“長須鬼神”“獠牙青面”……近日,甘肅臨夏州永靖縣
2023-02-22 17:43
原標題:中國社科院揭曉2022年六項考古新發現央視網消息:今天(2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在中國歷史研究院召開。論壇共收到來
2023-02-22 16:38
原標題:新發現!山西霍州窯出土大量窯具及瓷片標本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山西霍州陳村金元時期瓷窯考古新發現,霍州窯位于山西省臨
2023-02-22 16:56
原標題:《君子盟》里的鏡花水月術文 李開周請閉上眼睛,想象這樣一組鏡頭:一個白衣飄飄的青年士子,一盞斑駁陸離的青銅水器,士子為水器注入
2023-02-22 15:38
原標題:白舉綱劉令飛領銜主演(引題)?中文原創音樂劇即將上演(主題)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張素芹)2月23日—26日,廣州大劇院將迎來由中
2023-02-22 15:51
原標題:蘇軾:我不是“藥神”文 邱俊霖北宋文豪蘇軾是出了名的“斜杠青年”,他的主業是公務員,愛好寫詩詞、做文章。當然了,他還有很多其他
2023-02-22 15:53
原標題:電視劇《風雨送春歸》壓了5年終于播出(引題)?劣質“換臉”再現引來吐槽一片(主題)北京晚報記者李夏至反腐題材電視劇《風雨送春歸
2023-02-22 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