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藝評丨“最中國”的文化基因 環球報資訊

時間:2023-02-12 05:50:40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藝評】


【資料圖】

原標題:“最中國”的文化基因

鄧崎凡

老話說,沒出正月都是年,尤其是今年春節,年味至今還未消散。

沒有哪一個節日像春節這樣集中展示中華文化,展示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熱愛。之前的三個春節因為疫情,一些傳統習俗和活動一度受到影響,隨著疫情消退,今年春節立即恢復了熱鬧中國年的應有面貌。

中國年蘊藏的文化基因和記憶,不可磨滅。

學者葛兆光說,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學者的論述難免概括而抽象,但對普通中國人而言,春節就是這一論斷活的明證。祭祖祈年、家族團聚、走親訪友……這是數千年來春節里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也是中國人特有的儒家倫理在生活中的集中闡釋。過去三年,疫情阻擋了人們團聚的腳步。今年一旦放開,“過年回家”這個人類遷徙史上的奇跡就立即在神州大地上演。

一個能夠回家的春節,是真正開心的春節;一個能夠與家人團圓的春節,才是中華民族血液里那個最盛大、最重要且文化內涵豐富的節日。

中華民族是一個貴生命、愛生活的民族。幾千年來,我們對如何過出有年味的年,幸福感最大化的年,非常看重。

賞彩燈、逛廟會、辦社火、唱大戲……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全國共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約11萬場,參與人數約4.73億人次;各地開展非遺傳承實踐活動超過1萬場。從這些有著濃郁中國文化氣息的民俗活動中,傳統與現實連接,文化與生活融合,歷史得到了傳承。

中華文化是一種源于生命、生活的文化、同時也是在生活中傳承、創新的文化。過去,吃喝、購物似乎是過節主旋律,而今,注重文化體驗成了度假新時尚。

電影院人氣爆棚,景區內人山人海,各地“春晚”“村晚”精彩紛呈;人們在博物館中過大年,在故里尋根品味鄉愁,在書香和旅途中追尋“詩和遠方”……春節假期,消費回暖、市場復蘇、信心提振,全國文化市場更喜迎“開門紅”。

經歷三年低谷國內電影市場首先因為春節而收獲滿滿。國家電影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檔我國電影票房達67.58億元,位列影史春節檔票房第二名。

從再現國產科幻電影獨特魅力的《流浪地球2》,到講述小人物鏟奸除惡忠義故事的《滿江紅》;從謳歌隱蔽戰線無名英雄的《無名》,到國產原創動畫《熊出沒·伴我“熊芯”》……電影市場強勢復蘇,離不開優質內容的供給。

7天假期,也讓旅行成為新時尚。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3.08億人次,同比增長23.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一個自由流動的中國在這個春節又回來了。

千年文化脈動依然強健有力。無論是傳統年俗的回歸還是新風尚的形成,都是一個古老民族對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覺延續。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澎湃的文化自信,一個紅火熱鬧的春節成為“最中國”的符號和象征,在癸卯兔年春節留下了悠長回味。

標簽: 文化基因 中華民族 中國文化

上一篇:特色民俗鬧元宵
下一篇:最后一頁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