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國科幻影視正在創造自己的未來 那里有屬于中國人的浪漫與執著_環球觀天下

時間:2023-02-10 14:34:16    來源:杭州日報    

原標題:中國科幻影視正在創造自己的未來(主題)

那里有屬于中國人的浪漫與執著(副題)?

首席記者 張磊


(資料圖)

2019年,影片《流浪地球》上映時,原著作者劉慈欣曾說:“從《流浪地球》開始,中國科幻電影正式啟航了。”

四年后,《流浪地球2》繼續“名利雙收”。2月8日,在票務平臺上,該片的排片已經超越《滿江紅》,實時票房和單日票房都開始反超,被網友夸贊“小破球崛起了”;

同時,電視劇《三體》在即將收官進入高潮時,豆瓣得分繼續上揚,討論度持續升溫;

再回望去年暑期檔上映的《獨行月球》……

近年來,中國科幻影視作品正厚積而薄發,開創著屬于自己的一片藍海,也讓觀眾領略了那份屬于中國人的浪漫與執著。

科幻影視與產業,良性互動

厚積而薄發,這對于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如此。

《流浪地球2》《三體》《中國奇譚》《深海》等多部包含科幻、奇幻元素的國產影視作品在春節前后集中爆發并非偶然,是與中國近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文化軟實力提升、影視工業化體系完善密不可分的。

《流浪地球2》近90%特效由中國特效團隊打造,影片中眾多充滿科幻感的實用裝置、未來機械,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參與實景拍攝;《深海》為呈現中國特有的水墨動畫意境,探索出獨創的“粒子水墨”技術,也是來自中國特效團隊之手。這些都是中國影視工業化日趨成熟的產物。

郭帆舉例說,在創作《流浪地球》時,很多特殊道具的制作要學習國外團隊。“《流浪地球2》里95%以上的道具,從車輛到外骨骼裝甲,不管是硬質的還是軟質的,全部都是我們自己制作完成的。這有點像是‘彎道超車’,不是說我們一下就超越了好萊塢幾十年的積累,而是近年來生產制造業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新技術的應用,為科幻影視作品的創作生產帶來全新的技術手段。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拍攝的進步。”

《流浪地球2》上映后,郭帆說,他對于拍攝高工業級別的大片更有底氣了。

科技是科幻的基礎,科幻是科技的未來。面向未來思考,也許科幻將來會變成現實。在《流浪地球2》和《三體》中都提到的用納米材料制成的太空電梯,這種技術是真實存在的,在材料量產后,這種想法也有可能在未來實現。

科幻電影創作中呈現的新技術也將推動影視工業化的前進。此前《黑客帝國》中的子彈時間特效與觀眾第一次見面時令人難以置信,即使是揭秘了拍攝過程,也讓人對龐大復雜的拍攝手法望而卻步。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幾年后這種拍攝技術得到了普及與發展。未來,中國科幻影視作品的精心創作很有可能推動新一輪的影視工業化的科技進步。

科幻影視與圖書,彼此成就

電視劇《三體》和電影《流浪地球》等科幻題材影視作品的熱度不斷提升,也再次帶動科幻類圖書的熱銷。

京東2月8日的科幻小說圖書榜排名前10中,劉慈欣占據了9個席位,光是《三體》就有6個不同版本上榜。在當當網的科幻小說2月8日的銷售榜上,排名前15的書單中,僅《銀河帝國:基地》《2001:太空漫游》非劉慈欣作品。

劉慈欣作品熱銷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到更多中國原創的科幻小說。從排名來看,排名前30的暢銷科幻小說中,國內作家除了劉慈欣,僅韓松名列其中。這對于當下的“科幻熱”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以往,中國科幻文學一直屬于一種“圈地自萌”的狀態,小圈子里生龍活虎,但不足為外人道。在劉慈欣破圈成功后,未來,能否有更多的中國科幻文學作家能借由影視這樣的形態將作品破圈,展現中國人的世界觀與宇宙觀?

持續性是科幻文學發展的關鍵。科幻文學給了影視行業全新的素材,影視的廣泛受關注也能帶來更多有志于從事科幻文學的人才投身創作。

“科幻文學為科幻影視劇的創作提供了豐饒的土壤,但閱讀科幻文學需要很強的想象力,容易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三體》總編劇田良良說,“影視劇就是打開更廣闊的科幻文學、科幻文化的鑰匙,它能夠通過視覺化呈現,把復雜的理論和故事變得更容易理解,讓更多人愿意走近科學的世界,進而拓寬人類思考的疆域。”

經過這個佳作迭出的春節檔,我們看到了中國科幻正揚帆起風,駛向廣闊的未來。

標簽: 科幻小說 望而卻步 厚積而薄發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