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們與水打交道時,通常要借助工具
特別是在用水、治水、管水等活動中
創造和發明了許多用于水事活動的工具
工具是物質性的器物
每一種水工具的創造和使用
都凝結著人類的知識、能力和智慧
水工具體現了人水關系中
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標志著人類文化的演進
壹丨汲水工具
從水源處汲取用水,是人類久遠的、普遍的水事活動。汲水除了要使用盛水器具之外,通常還要運用一定的機械手段,使水實現由低向高的空間移動。
桔槔,明代《三才圖會》插畫。圖片來源:寶蓋頭/FOTOE
桔槔俗稱“吊桿”,利用杠桿原理從低處取水送向高處。據清華大學機械專家劉仙洲先生《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展史》一書推斷,這種灌溉機械可能創始于商代初期的成湯時期,距今已有約3700多年的歷史了。春秋時代已比較普遍使用,主要用于灌溉。
《莊子·天地篇》里一個有趣的故事曾提到了桔槔:子貢勸說種園人使用機械,即桔槔來汲水澆園,而種園人則以使用機械的人一定會有“機心”為由拒絕,并認為“機心”破壞了人心的純潔和安寧,使“道”無所寄托,即“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左:桔槔井示意圖 圖片來源:海峰/FOTOE
右:耕織圖,圖中農夫所使用的工具為桔槔。圖片來源:文化傳播/FOTOE
故事從側面反映了桔槔在當時屬于新的汲水工具,它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一般人都會樂于采用。但在信奉“無為”“非智巧”的道家看來,省力氣的勞動會對人心的純潔產生負面影響。對待桔槔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的是深層次的哲學問題。
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華北平原還有很多地方使用桔槔汲水。當前桔槔汲水的使用越來越少見,年輕一代甚至不知其為何物,因此在一些旅游景區,設置了桔槔供游人認識、嘗試,以激發游興,增強對于中華水文化的了解和體會。
轆轤,《欽定授時通考》插圖,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圖片來源:佚名/FOTOE
轆轤的發明,克服了桔槔僅適宜于淺井或水面開闊的溝渠的局限。它運用定滑輪原理,將單向用力方式改變為循環往復的用力方式,可從深井中提水,既方便又省力。
宋代《物原》一書中有“史佚始作轆轤”的記載。史佚是周代史官,如果記載屬實,可知我國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發明了轆轤。春秋時期,轆轤已經流行,主要用于提水,也用于深井中提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湖北大冶銅綠山發掘出春秋戰國時期古礦井中的兩具木轆轤,可作佐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提到“井別作桔槔、轆轤”,在當時的農田灌溉中轆轤被廣泛運用,一般井淺用桔槔,井深則用轆轤。
左:西漢帶轆轤水槽的陶井,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圖片來源:孔蘭平/FOTOE
右:村民用轆轤從水井中絞水。圖片來源:李培獻/視覺中國
轆轤在長時間的運用過程中,雖經改進,但大體保持了原形,說明中華民族先人設計的轆轤,結構非常合理。直到今天,在北方的平原、山區,轆轤仍然是深井汲水的主要工具。傳統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常常將轆轤作為北方農村代表性的景物。
水車,《天工開物》插圖。水車也叫翻車,最早出現于漢代。圖片來源:文化傳播/FOTOE
水車又叫“翻車”“龍骨水車”,是運用輪軸原理提水的汲水機械,小型的用手搖,大型的用腳踏,還有用畜力、風力作動力的。
我國后漢及三國時都有水車發明的記載,到唐代,水車開始推廣應用。在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中,水車已經有很多類型。元明清時期的史籍中,還有官員在北方推廣水車的記載:造不起水車的貧困人家,官府先提供木材,從秋后收成中扣除成本。
人車、龍骨水車,《天工開物》插圖,明宋應星著,明崇禎涂紹煃刊本。圖片來源:緣紫舞/FOTOE
筒車,《天工開物》插圖,明宋應星著,明崇禎涂紹煃刊本。圖片來源:緣紫舞/FOTOE
在傳統農業社會,水車是種水田必需的汲水工具,也是農村(尤其是南方農村)典型的文化景觀,歷代作家留下了很多描寫水車和車水勞動的篇章。蘇軾有一首詩《無錫道中賦水車》以“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來將水車描寫成像首尾相連的鳥、脫皮剩骨的蛇,它引水灌溉稻田,使農夫在天旱時節依然具有豐收的信心。
左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甘肅蘭州,黃河畔的水車。圖片來源:佚名/FOTOE
右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海南,踏水車的農民。圖片來源:王培疇/FOTOE
左下:肇興侗寨水車亭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右下:鳳凰古城,水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貳丨渡水工具
水是人類生活的必需,但也會給人類的交通帶來阻隔,為水所阻不能到達彼岸歷來被描繪成憾事。為了克服水對人的阻隔,人類發明了渡水工具。
筏圖,明代《三才圖會》插畫。圖片來源:寶蓋頭/FOTOE
筏是簡單的渡水工具,通常就地取材,竹子、木頭(有時也用扎成捆的蘆葦)編成排,平置于水面而不沉,供人乘坐。孔子在《論語》中說,如果“道不行”,他將“乘桴浮于海”,“桴”即小型的筏。看來在孔子生活的時代,“筏”已相當普遍。筏吃水面大,浮力強,水上行駛比較平穩,又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簡便的優點,故歷來是南方的重要渡水工具。即使在當今,古樸原始的竹筏漂流依然是江南水鄉獨具特色的旅游活動。
多依河上的竹排及水車,云南羅平縣。圖片來源:楊紅文/FOTOE
桂林陽朔遇龍河上的竹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中國西北的黃河中上游地區,有一種特殊的羊皮筏,由十幾個充滿氣的山羊皮并排捆扎在細木架上制成。《水經注》中就已有羊皮筏的記載,可見其歷史久遠。西北黃土高原,竹木稀少而羊皮易得,羊皮筏的發明有其文化基礎。羊皮筏面積通常沒有竹(木)筏大,但因其中空,排水量增加,因而具有較大的承載量。其原理與“腰舟”相同。所謂“腰舟”,就是干了的葫蘆,密封,內空,重量小,系在腰間可以使人不沉,類似于今天的救生圈。羊皮筏是腰舟的“集合”,功能比腰舟大為增加,可供多人乘渡。
黃河上的羊皮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羊皮筏與水車,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劃船,明代《三才圖會》插畫。圖片來源:寶蓋頭/FOTOE
船是筏的進一步發展。如果說筏是敞開式的,那么船就是封閉或半封閉的。船比筏更安全,更舒適,功能更齊全,文化意味更濃厚。
中國古人歷來就偏愛“一葉扁舟”的自由自在,歷代文人的詠嘆不勝枚舉。船的功能也隨著實際運用越來越復雜:利用風力,成為帆船;增強審美功能,成為樓船;增強戰爭功能,成為戰船;增強娛樂功能,成為龍舟……特別是現代高科技大大推動了船的發展:噸位越來越大,航程越來越遠,速度越來越快,形式越來越多樣,不僅航行于水上,還能潛行于水下。
游山船,明代《三才圖會》插畫。圖片來源:寶蓋頭/FOTOE
樓船,明代《三才圖會》插畫。圖片來源:寶蓋頭/FOTOE
開浪船,明代《三才圖會》插畫。圖片來源:寶蓋頭/FOTOE
走舸,明代《三才圖會》插畫。圖片漣源:寶蓋頭/FOTOE
船本身的文化含量也大大增加,既是渡水的工具,又是游動的風景。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船總是水鄉最具代表性的景物。舟行水上非常具有文化意味。著名哲學家何兆武回憶七十多年前,他從家鄉岳陽乘船到長沙讀書,坐火車要兩個小時,坐船卻要五天。從時間上看,坐火車顯然有優越性。可是舟行水上,沿途風景如畫,是他畢生難忘的幸福。
江南烏篷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明湖畫舫 圖片來源:趙華光/圖蟲創意
峽江帆影 圖片來源:璐澤-/圖蟲創意
龍舟競渡 圖片來源:輕輕的/圖蟲創意
叁丨水力工具
水力工具就是利用水能作動力替代人力、畜力進行工作的器具,具有代表性的是水碓、水磨、水排等。
水碓,《欽定授時通考》插圖,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圖片來源:佚名/FOTOE
水碓是用水力帶動機械裝置,使石碓或大木碓上下運動,把糧食皮殼去掉或將糧食舂碎。我國西漢思想家桓譚的著作中就已提到了水碓,稱其“投水而舂”,“其利百倍”。《世說新語》記載,西晉時,司徒王戎既貴且富,擁有區宅、僮牧、膏田,還有“水碓之屬,洛下無比”,可見在當時,水碓這種新型水工具與良田、宅院一樣,標志著財富和社會地位。
連二水磨,《欽定授時通考》插圖,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圖片來源:佚名/FOTOE
水磨也稱水碾,是水碓的發展,把水碓的上下運動變為圓周運動,主要用于加工糧食、油料、茶葉。我國利用水力推磨的記載相當久遠。《南史·祖沖之傳》等史籍中都記載了水磨在當時的普遍應用。唐代,水碓、水磨應用更為廣泛,還推廣到了我國西藏地區。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命工匠教藏族民眾在小河上安裝水磨,松贊干布亦向唐朝政府請派工人到西藏以推廣水磨。
云南省貢山縣丙中洛鄉秋那桶村的水磨房。圖片來源:董力男/FOTOE
直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在我國南方地區,較大的水磨房還是財富和地位的標志,成為許多文學作品描寫的內容。沈從文在《邊城》中就描寫道:“倚山濱水來一座小小茅屋,屋中有那么一個圓石片子,固定在一個橫軸上,斜斜的擱在石槽里。當水閘門抽去時,流水沖激地下的暗輪,上面的石片便飛轉起來。……凡碾坊照例是屬于當地小財主的產業。”
水排,明代《三才圖會》插畫。圖片來源:寶蓋頭/FOTOE
水排是以水力代替人力拉風箱鼓風,主要用于鍛冶。在《天工開物》、《夢溪筆談》等古代科技著作中,都有使用水排的記載。
肆丨治水工具
治水工具數量多,形態豐富。從科技角度看,一些歷史上的治水工具在今天已沒有實際使用價值。但其包含的文化價值并不會隨之消失。
臥鐵與竹卷尺有的治水工具已被新的工具取代,但其仍可作為文化遺存供人們認識和了解。如古代都江堰工程中標示河道深度的臥鐵,現在作為歷史文物在都江堰景區展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水利工程中用于測量長度的竹卷尺,現在也在水文化博物館展示。這些工具不僅可以讓后代了解歷史,增長知識,也能夠從中體會科技的發展和文化的演進。
“臥鐵”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挖河深度的標志。“深淘灘,低作堰”,淘灘深至“臥鐵”才算合度。圖片來源:王瓊/FOTOE
臥鐵,四川成都都江堰。圖片來源:尤亞輝/FOTOE
大禹鍤有的治水工具的實用功能消失,但其形象成為代代流傳的文化符號。如大禹鍤就是人類社會早期的治水工具,有手柄,可用腳踩,既可挖土,又能端土。現代的治水雖然不再使用同樣的工具,但古往今來,凡是大禹形象(塑像、雕像、畫像),其所執之物多為鍤。大禹鍤的形象已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化符號。
大禹治水畫 圖片來源:姜永良/FOTOE
湖北武漢漢陽江灘公園,“大禹治水”系列群雕,《檢閱九鼎》青銅雕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水則某些治水工具蘊含的文化內涵仍然具有啟發性和傳承性。如古代的水則(又名水志),是古人用于測量水位的標尺。據說最早的水則是李冰修都江堰時所立三個石人,以水淹至石人身體某部位來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
古代水則有三種形式,一是無刻畫,如石人水則;二是只有枯水位刻畫的,如自唐代已有的長江涪陵石魚,只刻記枯水位;三是最為常見的有等距刻畫的水則碑。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標志相對高度。現代水利中已不再使用水則作為測量水位的工具,而是使用標志絕對高度(海拔高程)的水標尺。但古代水則所體現的測量智慧,至今還在水利實踐中傳承。
李冰像(復制品),四川博物院。圖片來源:李曉容/FOTOE
白鶴梁上的石魚,重慶涪陵。圖片來源:顏長江/FOTOE
水工具體現出水文化的物質層面
凝聚著人類勞動、知識與財富的
累積過程與成就
它強調人們運用智慧,顯示能力
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對物質財富的創造
物質層面的水文化
同水文化的其他層面
互相滲透、聯系,交匯成了
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水文化
體現著水文化的立體性和多樣性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河北蔚縣:文化進萬家老戲傳新聲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蘭德華通訊員藺媛媛“金秋華夏彩旗揚 ”臺上表演精湛,唱腔優美,臺下群眾歡
2022-12-05 08:48
原標題:“陸游的鄉村世界”火了中國文化報記者?黨云峰2022年是南宋詩人陸游誕辰897周年。為進一步弘揚宋韻文化,擦亮“宋韻越城”和“陸游詩
2022-12-05 08:49
【視線】原標題:《風味人間》第四季將谷物匯集成篇(引題)每一種谷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谷物是人類
2022-12-04 20:40
原標題:重慶合川發現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出土各類器物278件記者日前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后,重慶合川
2022-12-04 05:34
原標題:京津冀三地協同立法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進一步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2022年12月1日,天津市
2022-12-04 05:38
原標題: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票12月1日開售每張300元中新網12月1日電故宮博物院近日發布關于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票發售的公告。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
2022-12-02 19:42
原標題:文旅部:將劇本娛樂經營場所全面納入監管視線據文化和旅游部網站消息,近日,文旅部市場管理司召開全國劇本娛樂管理工作視頻會,督促
2022-12-02 19:43
原標題:嘉陵江下游發現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新華社重慶11月30日電(記者劉恩黎)記者日前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
2022-12-02 09:31
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原標題:對話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設計師團隊——(引題)精美靈動的文創產品這樣產生(主題)人民日報記者付文核心
2022-11-30 16:43
原標題:山西展出商周青銅盤珍品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西周晉叔友父盤。山西博物院供圖近日,“盤之典——商周青銅盤特展”在山西博物院開
2022-11-30 05:49
原標題:剛剛!“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通過評審
2022-11-30 05:30
權威快報原標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記者從文化和旅游部獲悉,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
2022-11-30 05:32
原標題:河南仰韶村遺址發現5000多年前大型房屋基址新華社鄭州11月28日電(記者桂娟、史林靜)130平方米的大房子、“混凝土”地坪、大型防御壕
2022-11-29 08:45
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原標題:復原技藝,轉化創意,組建樂團(引題)曾侯乙編鐘的文創旅行(主題)人民日報記者李霞當前,依托博物館等文
2022-11-29 05:34
原標題:江蘇鹽城建湖縣出土1 5噸唐宋錢幣11月28日,新江蘇記者從鹽城市建湖縣文旅部門獲悉,該縣岡西鎮雙墩村發現一處北宋末年的錢幣窖藏遺存
2022-11-29 05:34
原標題:李仁清:拓古傳今“復活”石雕在位于鄭州市金水區文化館的工作室里,李仁清查看完成后的拓印作品(11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上
2022-11-28 22:45
原標題:多元粵劇節目亮相香港“粵劇日”活動新華社香港11月27日電(記者黃茜恬)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2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太空館舉行一年
2022-11-28 17:27
原標題:新聞特寫丨古船“歸港”海洋木質文物該如何保護?眼前,這個在江面上行駛的長方形大家伙,名叫“奮力輪”。在它懷抱里,靜靜躺著一個
2022-11-28 05:25
原標題:海南省第六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新華社客戶端海口11月27日電(周慧敏、譚生其)為繁榮和發展海南省少數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
2022-11-28 05:38
原標題:在古鎮見證戲劇“豐碩生長”——第九屆烏鎮戲劇節開幕記者:段菁菁、鄭夢雨25日晚,在位于浙江省桐鄉市的烏鎮大劇院,烏鎮戲劇節發起
2022-11-27 15:31
原標題:《愛的二八定律》熱播引發觀眾思考人生態度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都市情感劇《愛的二八定律》正在騰訊視頻熱播。該劇
2022-11-27 07:34
【視線】原標題:硬核科技助力中國水下考古取得新的歷史性突破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22根巨型弧形梁組成的長48米、寬19米、高9米、重約8800
2022-11-27 07:45
原標題:《平民英雄張富清傳》研討會舉辦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鄒明強)近日,湖北省報告文學學會在省文聯主辦了《平民英雄張富清傳
2022-11-27 05:41
原標題:通向未來的階梯人們常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實際上,這句話因蘊含著形而上的想象而意蘊非常,喜歡開卷的文豪們幾乎難以用有限且
2022-11-27 05:41
【新書榜單】原標題:日常的點滴與自然的優雅《游世與自然生活》顏世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作者以隱者傳統和道家思想為背景,以郭象所注《莊子
2022-11-27 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