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系統意識:人類意識的第二次覺醒(下)-新資訊

系統意識首先明顯不同于個體意識,又和個體意識密不可分。

為方便理解,我們也可以把系統意識稱作超意識——這里的“超”是指“超出”、“超越”、“超脫”了個人主義、個體意識層面上的一種更高意識形態。

系統意識離不開個體意識;個體意識也離不開系統意識。系統意識和個體意識的關系主要表現在:


(資料圖片)

——系統意識決定系統的基本性質;個體意識呈現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個體意識體現并豐富著系統意識;系統意識需要通過個體意識來得以實現;系統意識和個體意識會相互轉化。

——系統意識對個體意識起著規范和制約作用,違反系統意識的個體意識則會受到系統的懲罰。

——任何系統意識只能大致包括個體意識;任何個體意識不能完全被包括在系統意識之中。

其次,系統意識也絕不等同于集體潛意識。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把人的心理比喻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識;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絕大部分,則是潛意識;而在水面與深處中間的那一部分,就是前意識。為區分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榮格提出了集體潛意識(又稱集體無意識)理論,為理解人類心理現象和社會行為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潛藏在人格結構最底層的部分,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榮格把他的集體潛意識理論比作“島理論”。島和冰山的本質不同在于,一個處于懸浮狀態,一個連接著廣袤的海底根基。顯露出水面可以看到的那些島嶼,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由于潮漲潮落忽隱忽現的水下島體部分,榮格稱之為個體潛意識(相當于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的潛意識);而島的最下面是作為基底的海床,就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那么,怎樣理解系統意識和集體潛意識的不同呢?

打個比方,一棵樹靠著源源不斷從根部汲取水分養料,從小苗長成大樹,對這株樹的莖葉花果實來說,深深植入大地的龐大根系,就是它們的集體潛意識。

但是,樹的成長僅僅依靠從根部獲取營養是遠遠不夠的!旁邊一株高大瘋長的“霸王樹”會遮擋住它生長所必須的陽光、空氣;驟然而起的狂風會將它拔地而起或者攔腰折斷;霹靂閃電會使它起火自焚;還有,那個剛剛失戀的年輕護林員還拿它撒氣,用一把鋒利的小刀不斷在它的臉蛋、胸口亂刻亂畫,使它生不如死……

能不能讓這株可憐的樹免遭傷害?

很顯然,僅憑著對集體潛意識的研究,是無能為力的;這就需要我們不僅只看見樹木,還要看見廣袤的叢林!

借用榮格“島理論”的比喻,本書也可以把系統意識(超意識)理論形象地喻作“叢林理論”。

或者,如果我們把集體潛意識看作腳下的大地,那么系統意識(超意識)則是頭頂的天空。所以,中國人崇尚的天地人和,其實質就是追求一種個體意識、集體潛意識和系統意識(超意識)的和諧統一。

第三,系統意識的核心是系統自和諧運作機理。

本書認為,自和諧是包括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在內的一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本質。系統自和諧運作機理是系統的主體和核心運行機理,是系統為實現自身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統結構中各要素的內在工作方式以及諸要素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運行規則和原理。

系統自和諧運作機理具有以下特性:

目標性:系統自和諧運作機理的基本趨力或核心目的,是如何根據系統的本質屬性使系統最優化,即由無序走向有序,由無效走向有效,由低級走向高級,由混亂走向和諧。

功能性:在系統產生、發展到終結的整個過程中,影響和決定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制約性:系統自和諧運作機理對系統內諸要素具有制衡、約束和規范的作用,而且這種制約性對任何系統都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消除的。

規則性:系統自和諧運作機理的制約性是靠系統自身固有的規則性來實現的。任何違反系統規則的行為一定會受到系統的懲罰。“人的一切動作、運動、變化、各種不同的狀態、變革,都是經常被一些法則支配的。”(霍爾巴赫)

關于家庭、組織、人格系統的基本規則,本書將在“中篇:實務篇”進行重點研討。

至此,本書可以給系統意識作出如下定義:

系統意識也可以稱作超意識、超個人意識、叢林意識、“大我”意識等,是由系統的客觀存在方式所決定的、超越個體意識層面一種更高意識形態,主要由維系該系統生存和發展的一系列規則組成,影響并決定著一個系統的存在狀態和效能,對系統及其組成要素起著制約、規范和統領的作用。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